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与气候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国内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的11-1月份(秋冬季)和次年的3-4月份(春季)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高峰期。因此,这个季节,心脑血管患者应加强预防。 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戴晓燕告诉记者,冬季气温急降,人体受寒冷刺激,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心律加快,而末梢血管收缩,血管痉挛,血管周阻力增加。因此,易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脑出血、脑血栓及高血压脑病等的发生。 既然冬季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要特别关注的时期,那么,到底应重点注意哪些问题,专家又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戴晓燕戴晓燕副主任给出了“不贪吃、多饮水、穿着暖、勤活动”的十二字“秘诀”。 不贪吃 为抵御冬季的风寒,人们需要摄取更多的热量,于是餐桌上各种肉类食品明显增多,这就会增加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戴晓燕副主任提醒中老年人注意,冬季进补应注意合理搭配,餐桌上除增补肉类食物外,每日水果和蔬菜不可少。“偏爱火锅的中老年患者不要过分追求火锅的口感,应少用调料。因为火锅配料偏咸,餐后大量饮水很容易使血容量增加,加重高血压。” 多饮水 冬季是一年中比较干燥的季节,再加上冬季供暖,房间内空气湿度不够,限制饮水会使血液中的水分更显不足,血液黏滞度大,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增加卒中发生机会。因此,戴晓燕很强调心脑血管病患者增加饮水量,尤其不应过度控制睡前水的摄入量。对于那些确实夜尿多,或次日晨起有水肿而不宜在晚上喝水的人,也可以采用早上减慢起床动作和晨起后先喝一杯温开水的措施。 穿着暖 老年人对环境温度的耐受性明显降低,在遇到寒冷刺激时,肾上腺分泌活动会增加,促使血液循环加快以抵御寒冷。但同时,冷空气会使血管骤缩,管腔变细,如果管腔内有大量脂类沉积和硬化斑块,则易使血液流通受阻。特别在夜里,当衣着单薄离开温暖的被窝起夜时,这种寒冷刺激则会更明显。所以,戴晓燕副主任建议,老人们应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外出要戴上帽子,尤其要护好脑,护好背,起夜时更应注意保暖。 勤活动 戴晓燕指出,冬季如果运动量不足会使热能消耗减少,脂肪蓄积,导致肥胖。另外,冷暖空气的交替也会对人们的生理、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因此,冬季老年人应坚持户外锻炼。这既可以帮助消耗多余的热量,也可以通过丰富的文体活动,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调整心态。但运动量不宜过大,最好是散步。而且户外锻炼应安排在太阳出来、温度恒定后,避免因冷空气刺激使血管骤缩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此外,戴晓燕还建议心脑血管病患者摒弃不良习惯,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睡眠。要按时服药,定期检查身体,外出时要备好常用急救药物,一旦出现心悸、头昏、运动时胸痛或突发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视物不清、舌根发硬等症状时,即使症状比较轻也应该立即找医生进行诊治,以免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晨报记者冉虎) 来源: 都市消费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