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最古老的吹奏器——陶埙

 萨满巫师 2016-01-01


人类最古老的吹奏器——陶埙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这种远古乐器被许多地方称为“哇呜”。当它被吹奏时,几个小孔会发出深沉厚重的声音,据说它的声音可以给古人注入灵性。从考古发现证明,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已出现了埙的初形,半坡、河姆渡等古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

陶埙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最早的埙只有一个吹孔而没有音孔,经过很长时间,埙体上才出现了音孔。山西万荣县荆村遗址出土的管型一音孔埙,距今有6700多年的历史;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鱼形六音孔陶埙,距今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鱼形四音孔陶埙,在陶埙下端已出现带有悬挂装饰物的小孔,距今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1001号墓出土的骨制纺锤形六音孔陶埙,距今有3200多年的历史。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两孔陶埙)

最早的埙都为陶制,用泥土捏制成形,晾干后有些还绘上色彩,再用火烧制成。埙之所以是提土旁,即由此来。发展到后来,在制作材料上出现了骨、象牙、木等。我国古代把乐器分为:金、石、土、木、革、丝、竹、匏八音,而埙为“土”的代表性乐器,是一种音色柔和的吹奏乐器,在整个乐队中起到填充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到宋时,木质埙逐渐盛行,并大有用木埙代替陶埙之势,故统治者认为有违八音古制,因而被其明令禁止使用。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埙一直为皇都九五至尊独享,以作雅乐之用。埙的演奏大到宫廷庆典、祠宗庙、敬天地鬼神,小到房中乐,可谓无处不在,可见其在中华民族古代音乐史的地位。

埙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它最早的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也就是古书记载中的“石流星”。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他们便吹奏带空腔或洞的石头模仿动物发出的声音,使它成为一种诱捕猎物的工具。后来,当古人“击瓮叩缶”之时,它便具备了乐器的功能,埙才正式宣告诞生。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六孔陶埙)

埙的历史虽然久远,但它的发展演变却非常缓慢。埙从一孔演变到六孔经历了约3000年,即新石器时代到商代。此后的1000多年中,一直保持在五六个音孔上。陶埙的形状逐渐定形,从笔管形、珠形、帽形、鬼脸形、动物形转向梨形、下平上尖的卵形。发音能力增强,表现力大大提高,已能演奏八度内的各个半音。后来,埙作为乐器进入宫廷乐队,根据古代音乐的雅乐、颂乐之分,被划分为雅埙、颂埙。

解放后诸多专家对古埙经过了多年的研制,在古埙的基础上研制出八孔陶埙、九孔陶埙、十孔陶埙、十孔陶埙等。是这一沉睡了多年的古老乐器重新回到乐坛,扩展了埙的音域,曾大了埙的音量,可以任意转调等。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更使我们体会到一幅朦胧而另人神往的艺术画面——秋天是金黄色的,是冷静的,是另人深思的,时光流逝,又有一种淡淡的悲凄和感伤。秋风扫落叶的现实,又使人平添几分愁绪。这就是埙的声音,就是立秋之音。

请告诉您身边的小伙伴们,学习更多的彩陶知识,关注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公众微信哦,可以直接搜索“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或者“lzctysbwg”,也可扫描二维码哦!动动手指点击右上角分享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