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戏的产妇几乎清一色躺在床上生孩子,这种卧式分娩与现在相同。但其实古人更流行站着或坐着生孩子,即竖式分娩。隋代巢元方等人撰写的《诸病源候论·妇人将产病诸候》中就记载妇人产,有坐有卧,若坐产者,须正坐,傍人扶抱肋腰,持捉之勿使倾斜,使儿得顺其理。 对于竖式分娩的情形,唐代王燕《外台秘要·产乳序论》引《峦公调气方》记载,有个人的一妹二女,皆因难产而死。后来他儿媳生产时扶着悬挂起来的横木,用竖式分娩就顺利生下孩子。到了宋代,医学家杨康侯《十产论》亦有一例,一名产妇因久坐椅褥,抵其生路,于是用手扯住悬挂的手巾,屈膝半蹲,产户舒张,儿即生下。 古代医疗条件差,生孩子被形容是产妇过鬼门,竖式分娩之所以较为普及,皆因可以减少难产。古代亦早已出现剖腹产,以减少产妇的死亡率。最早关于剖腹产的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引述先祖的故事: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陆终的六个孩子皆妻子女嬇剖腹而产,但吴回和陆终都是远古时神话人物,剖腹产遭质疑。到了三国时期,则有真实的剖腹产案例。南朝刘宋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记载魏文帝曹丕当政时,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儿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