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新闻

 昵称29669325 2016-01-02

错误“延迟满足”对孩子四危害

2015-12-29 知子花家庭教育17评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知子花家庭教育”(Lifetree-edu)

文/杨晓青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上午,我家附近学校操场上的“赛宝大会”又开始了,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操场上撒着欢,一幅热闹欢腾的场面。儿子上学前,每天都会来这里活动,而且至今都对其念念不忘。这不,一到了周末,他又要来操场骑自行车玩。和往常一样,看似欢腾的场面,却总是时不时被孩子的哭闹声打破。我循着哭声望去,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边哭边喊着:“姥姥坏,姥姥坏,我要吃嘛,我就要吃嘛”。一旁他的姥姥却在苦口婆心地劝:“宝宝,你现在还不能吃,还没到时间。妈妈说了,我们要锻炼你延迟满足的能力!”

听完姥姥的话,我也大概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心里不禁为这个小男孩担忧起来。看来这位男孩的妈妈还略懂心理学,但问题正是在这种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滥用心理学理论最害人了!

今天就给大家好好说说什么是传说中的“延迟满足”,希望“延迟满足”沉冤得雪,这个词真的被人误会太久了。

妈妈要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究竟是在做什么呢?它的最初来源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以数十名幼儿园儿童为研究对象,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如果可以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他们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这期间大概有15分钟时间。

其实延迟满足最初主要是用来测试孩子抵制诱惑、抑制冲动、学会等待的能力。后来大多数人认为延迟满足训练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从而能够调节自己的行为,坚持不懈地实现目标,取得成功。

只可惜,延迟满足却被一些育儿书籍所歪曲理解,很容易把人引入歧途。当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训练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办法。例如:“哭了不抱,抱了不哭”;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障碍教育”;父母们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磨练孩子的意志和逆境商;孩子挑食、厌食等,家长给孩子“饥饿体验”的教育等等。

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也许就连心理学家都忽略了当初做这个实验时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成长环境、生理与心理状况等因素对延迟满足结果的影响,那么我们怎么能够保证我们这些不专业的人士所做的“延迟满足训练”会有效呢?很多时候,我们都误用了延迟满足。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延迟满足该如何区别对待以及它的不恰当误用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危害。

一、延迟满足需要区别对待

1、0-3岁的孩子要给予及时满足

0到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接纳孩子的任何需求,给予及时回应与满足。这样孩子的内心才会有充足的安全感,觉得自己是值得受关注,值得被关爱的。这样孩子长大了才会有勇气和自信去面对周围的环境和世界。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最好不要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有研究表明,孩子在童年期,延迟满足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有显着提高,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2、延迟满足与孩子先天的人格特质、气质类型等有关

内向、敏感、胆小、拘谨、听话的孩子可能会更容易完成延迟满足训练,因为他

们会比较守规矩,不敢打破常规和设置,自我控制能力会好一些;而那些外向、活泼、大胆、勇敢的孩子会比较难完成延迟满足训练,因为他们会更倾向于突破常规,大胆尝试和冒险,容易冲动,不善于做长远规划和自我控制,于是会较早地抵不住诱惑,放弃等待!

3、延迟满足还要关照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状况

孩子的生理状况也对孩子能否完成延迟满足实验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孩子当前的生理与心理状况良好,在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训练,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如果孩子当前的身体欠安、心情不好,家长非要让孩子来个延迟满足,那孩子估计会很难接受。

二、不恰当使用延迟满足对孩子的危害

1、会阻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有的妈妈会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放任不管,心想:只要我不去回应孩子,孩子就会知道哭闹是没用的,慢慢的,他就不会再把哭闹当武器了。可孰不知这样会使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使他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长大后不容易与人建立信任、亲密的关系,始终有距离感,甚至会影响人际交往。

2、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

父母不恰当地使用延迟满足,还会让孩子时刻处于一种焦虑、担心、困惑、不确定的情境中。内心诚惶诚恐,必然会使得孩子与父母很难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内在的情感联结不够紧密,外在的形式上的分离焦虑就会越严重,这种矛盾纠结的心情会使孩子离开父母时担心自己是否被抛弃了、是不是父母不要自己了、再也见不到了。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会使孩子容易形成拖延的习惯

小孩子在饥饿的时候,会先分泌胃液,然后寻找吃的,找不到才会哭闹引来妈妈的关注,以期得到食物。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发展,所以潜意识中会认为是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食物的。如果这时,妈妈经常不给予孩子及时的生理满足,孩子哭闹半天等不来食物,那他就会学会让自己的生理反应推迟,先通过哭闹来获得关注,然后再慢慢分泌胃液,消化食物。一旦孩子的身体在生理上学会了拖延,那么孩子在潜意识心理上也会形成这样拖延的习惯,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我们常见的拖延了。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我不需要做出及时的准备,即使准备了也不会得到及时的回应,所以,在行动上就会拖延到最后时刻才做好准备。

4、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建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孩子在6岁之前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孩子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等情绪体验密切相关。如果父母对孩子使用不恰当的延迟满足,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对其采取否定的态度,贬低他们的能力,甚至羞辱、责骂他们,就会让孩子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这些都会导致孩子产生否定的自我表征,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非常不利。

所以,父母们,请不要把你看到的心理学实验用到孩子的身上,毕竟,你只能看到实验结果,对于过程,大多数人也不过是一知半解罢了。也许你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也许你看似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背后隐藏着对孩子严重的误伤。所谓,慢养孩子,静待花开,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耐心细致的浇灌。用正确恰当的方式,为孩子提供一生成长所需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