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负鹏载舟 2016-01-02

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_毛嘉豪_新浪博客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增高,对人们健康危害巨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造成的医疗开支巨幅增长,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劳动力巨大损失。据推算,2007年全球约2.46亿人患糖尿病,46%为40-59岁劳动人口,若不采取任何措施,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将增加到3.8亿,其中80%集中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国目前大约有2000多万糖尿病患者,并有逐年增加的均势,另有糖耐量低减者近2000万。糖尿病及并发症是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防治是医学界重要课题之一。
中医学对糖尿病较早就有认识,称之为“消渴病”,《黄帝内经》中对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并发症等,有较系统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有较系统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近50多年来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相关学科的学者作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理论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化,取得了不少成果,初步显示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现状
病因病机研究
病因为禀赋异常,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外感毒邪,内外因相合而致,秉赋异常体质因素是其发病的重要基础。
病机为食、郁、痰、湿、热、瘀交织为患,基本按“郁、热、虚、损”四个阶段发展。其病位在五脏,以脾(胃)、肝肾为主,涉及心肺。阴虚或气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
著名学者祝谌予教授非常重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血瘀病机,吕仁和教授针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提出久病入络,“微型症瘕”形成病机理论。
(二)辨证方法研究
      汉唐时期重视辨证方证,宋代《太平圣惠方》之后则普遍重视三消辨证,而现代医家则更重视分型辨证、分期分型辨证等。
1分型辨证:是目前常用的辨证论治模式。医家有根据气血阴阳虚实盛衰分型者,有结合脏腑辨证、病因辨证方法分型者,实际上是继承多种传统辨证方法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综合辨证方法。祝谌予教授把糖尿病分为气阴两虚、阴虚火旺、气虚血瘀、燥热入血、阴阳两虚五型,林兰教授主张把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认为根脏腑定位,还可进一步分为数证进行治疗。
2分期分型辨证:吕仁和教授基于《内经》有关“脾瘅”、“消渴”、“消瘅”的认识,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糖尿病分期分型辨证的方法。主张把糖尿病分为三期
既前期、临床期、并发症期,而后再进持辨证,重视正虚辨证型,邪实辨证候。糖尿病前期(脾瘅期),分阴虚肝旺型、阴虚阳亢型、气阴两虚型3型;临床期(消渴期),分阴虚燥热型、肝经郁热型、胃肠结热型、肺胃实热型、湿热困脾型、肺热化毒型、气阴虚损,经脉失养型等7型;并发症期(消瘅期),可出现心、脑、肾、眼底、足等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常为多种并发症并存,或以一种并发症为主,同时兼有另一种或几种并发症,临床当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进行分期分型辨证治疗。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采用分期分型辨证,加以推广。
3标本辨证:有学者提出临床应首先明辨标本。论本虚证型,分为阴虚津亏、气阴两虚、阴阳俱虚,论标实证侯则包括胃肠结热、肝经郁热、湿热内蕴、气机郁滞、血脉瘀滞、痰湿阻滞等。
4三阴三阳辨证:源于《伤寒杂病论》,在明辨患者体质类型、详审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方剂辨证。认为阳明胃热体质的人,易患阳明病,可表现增液承气汤证、升降散证等;少阳气郁体质的人,易患少阳病,可表现为小柴胡去半夏加花粉汤证、加味消遥散证;太阴脾虚体质的人,易患太阴病,可表现为参苓白术散证、理中汤证:少阴肾虚体质的人,易患少阴病,可表现为肾气丸证:厥阴肝旺体质的人,易患厥阴病,可表现为连梅汤证、建瓴汤证、一贯煎证等。
(3)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治法研究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常用中治法多为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各具特色。
有学者基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壮火食气”的基本病机,观察了清热益气中药糖宁胶囊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作用及其机制,应用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模型,对清热益气中药与胰岛素增敏剂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进行了对照研究。整体实验结果显示:中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游离脂肪酸血症和高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减轻高糖、高脂导致的胰岛β细胞损害,提模型动物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含量。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中药能上调肠系膜脂肪组织PPARRγ mRNA和蛋白表达,提示中药可能通过调节脂肪组织基因表达等多方面作用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的机制。初步揭示了中医减轻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机制。
      有学者针对糖尿病肝胃郁热证候,观察到开郁清胃颗粒降低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肝及骨骼肌细胞膜受体结合力、升高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水平的作用,同时发现对胰岛素水平无影响,提示中药可减少胰岛素受体前抵抗,改善糖代谢紊乱。
而中成药降糖甲片(生黄芪、黄精、太子参、生地、花粉)、消渴平片(生黄芪、人参、花粉、知母、葛根等组成)等,体现的则是益气养阴治法。
而活血化瘀治法,近年更是受到普遍重视,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丹参注射液、川芎嗪、保肾康、脉络宁、葛根素等为临床习用。临床上更有强调选用活血通络药(如乌梢蛇、白花蛇、水蛭、地龙等)、者,主要是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并发症和糖尿病肾病等。


糖尿病并发症治法研究方面
  糖尿病肾病:吕仁和教授课题组进行了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优化防治方案研究,在分期的基础上,把糖尿病肾病分为阴虚、阳虚、阴阳俱虚三证,并根据糖尿病肾病功能不全络脉瘀结、湿浊内停病机,针对性选用益气扑肾、化瘀散结、泄浊解毒中药,研究发现在改善患者肾功能指标、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提高患者质量等方面,者显著优于对照组血管紧张素受体II结抗剂氯沙坦,初步显示出了中医药在保护肾功能方面的优势。在“止消通脉宁治疗糖尿病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中福安差发现重要不仅可改善实验动物肾功能指标,减轻肾脏病理,降低肾小球硬化率,减少细胞外基质中胶原沉积,更可改善肾小球基地膜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高糖环境系膜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研究则显示:中药血清可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并对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增生相关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表达也有调节作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成都中医药大学廖品正教授研究中药芪明颗粒(黄芪、枸杞、生地、水蛭、茺蔚子等组成),具有益气生津、补益肝肾、化瘀通络的功用,治疗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确切。实验研究发现:中药能增强糖尿病大鼠抗氧化能力,减轻视网膜的氧化损伤。有学者更在光凝治疗的同时,辩证分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分别予以中药治疗,结果显示光凝结合中药治疗组患者视力提高由于中药组、光凝组,眼底出血、水肿、渗出吸收时间缩短,新生血管退缩较完全。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发现,中药滋养肝肾、活血化瘀复方(干地黄、枸杞、丹参、生蒲黄、葛根等),对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抑制山梨醇通路活性和改善肌醇代谢等多途径有关。
3、   糖尿病足:奚九一教授提出了“筋疽”的概念。认为病机是气虚津血无力运达肢末,阴虚津少,足端气血津液不足,筋脉、肌濡养不足,本虚加以水湿内生,湿趋于下,久蕴化热,或外感湿邪蕴而化热标实,湿热毒邪与气血相搏华灯脓血而发病。临床主张分“二型三期”进行辨治。二型即单纯和混合型,,单纯型即不伴缺血性损害,混合 型指既有肌腱变性坏死溃疡,又并有动脉硬化闭塞f坏死病灶。三期即急性发作期、好转缓解期、恢复期。治疗主张急则治标,以祛邪、清解为先;缓则治本,以益气养阴除余邪为法,且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不可拘于活血之法。急性发作期内服清解湿毒之三黄消炎冲剂(黄连,黄芩,制大黄等七花消炎冲剂(七叶一枝花,金银花等),胡黄连解毒冲剂(胡黄连,苦参,茵陈蒿等),局部及早清创,清除腐烂组织,并选用抗真菌、抗厌氧菌的中西药清洗及外敷。好转缓解期、恢复期予以气养阴,除消养筋,内服清脉健步冲剂(黄芪,首乌,菝葜等),益气通脉片。观察发现确实可以降低糖尿病足截肢致率。至于糖尿病足皮肤溃疡未成者,可用温经活血通络、清热解毒中药外洗、浸泡、熏蒸,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足的又一特色。
(四)单味中药和复方研究开发
     临床和药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人参、玄参、葛根、苦瓜、番石榴、荔枝核、蛤蚧、长春花、麦冬、山药、知母、仙鹤草、苍术、白术、玉竹、地骨皮、黄芪、天花粉、牡丹皮、枸杞子、地骨皮、亚腰葫芦、天冬、旋覆花、五倍子、当归、山栀、桑叶、桑枝、桑椹、苦瓜、蚕蛹、黄连等单味中药均有降低血糖作用。其他黄精、黄柏、何首乌、玉米须、茯苓、木瓜、乌梅、夏枯草、鬼箭羽、僵蚕丝等,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有些中药的组分有治疗作用,如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不仅可以稳定血糖,更可以调节血脂紊乱。薏苡仁多糖、葛根素、丹皮多糖可以改善实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桑叶、桑枝所含6-脱氧野尻霉素等,有类似于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黄芩苷、小檗咸可以抑制糖尿病患者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人参醇提物、槲皮素、水飞蓟宾以及中药山茱萸、五味子、山楂等,可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
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大致可分两阶段,20世纪80年代集中在降糖作用研究,,90年代后重点炎并发症的防治。众多学者对传统的和临床中积累的经验方进行了多种方法研究 ,试验证明不同的中药复方分别有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或提高其亲和力,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拮抗升糖激素,抑制醛糖还原酶,抑制蛋白质代谢紊乱等作用。
目前在中国除辨证论治用中药汤剂外,有一批经批准的中成药。一部分是传统中成药,如玉泉丸,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参苓白术丸等;还有新药金芪降糖片,参芪降糖s颗粒(片),糖脉康颗粒,渴乐宁e胶囊等。还有药监局批准的中西a药合剂消渴丸,糖维胶囊等。
(4) 中医其他疗法研究
 食疗:根据“药食同源 ”,辨证用膳,选择不同食物“以平为期”。有报道认为中药食疗可改善机体的不良代谢状况,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血脂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运动疗法:太极拳、保健气功等,作为传统运动健身法,强调调神、调息、调形并重,“”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可身心两调,不仅可以改善糖尿病病临床症状,有利于血糖稳定,更有利于糖尿病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防治。
针炙、推拿疗法:通过研究发现,可影响下丘脑神经核,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紊乱,可以改善血流变,改善微循环,改善周围神经供血供养,促进神经组织修复,有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脑病等多种话发症的治疗。
熏蒸外洗法:根据辨证,采用温经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等作用的中药煎汤外洗,浸泡,熏蒸治疗糖尿病病足,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特色与优势

(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特色
  重视整体调节
中医论消渴病病机谓之“内热伤阴耗气”,论病位涉及脾胃肝肾等多脏腑功能,论法治谓之清热益气养阴,重视脾胃肝肾多脏同调,完全是一种整体认识疾病的思路。
 重视综合治疗
强调中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药物治疗与食疗、运动疗法、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疗法相结合。诸种疗法各有所长,用之得宜,确实可以提高疗效。
重视个体化诊疗
进行辨证论治,强调不同体质、不同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不同病程、不同阶段的患者,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也当有别。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优势
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有主观症状,也有客观症状,有糖尿病特有的症状,也有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症状对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医药对人体内代谢功能起双向调节,维持内环境平衡的作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植物神经病变汗出异常,服用中药或配合中药外治,常可取得较好的改善症状的作用。
整体调节、多靶点调整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是通过整体调节,通过多靶点调整糖脂代谢紊乱的综合作用而去的疗效。对于一张中药复方,甚至一味中药来说,往往既有减低胰岛素抵抗作用,双有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更有一定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和类葡萄苷酶抑制剂作用,有的还常常兼有调节血脂、抗凝 、改善微循环、保护肝肾功能的作用。糖尿病前期患者或糖尿病轻症、2型糖尿病初发病例,单纯西药降糖可能引起低血糖各肝肾功能损害,此时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用中药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糖尿病前期发展成临床糖尿病的危险性,或良好控制糖尿病血糖。对于2型糖尿病血糖较高的患者,虽然单纯服用中药未必能够良好控制血糖,但常常可与口服西药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产生协同作用,提高降糖疗效,减少西药用量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具有有效防治并发症的作用
糖尿病心、脑、肾并发症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目前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盲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并发症目前尚缺少有效防治措施,不少人对中医药寄予厚望。研究发现:中医药在调节糖脂代谢的同时,更可以改善血流病、微循环,减轻非酶糖基化,降低脂质过氧化损伤,使用中医药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延缓或不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使已发生并发症的病情保持稳定,使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进展得以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残余势力得到保护,糖尿病足坏疽患者免于或推迟遭受截肢致残之苦。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前景展望
    中医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中的广泛应用,科学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做好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对糖尿病防治的新形势,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有广阔的空间和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最新的糖尿病防治研究成果,使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是需要不断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

全面继承中医学精粹,促进学术创新
中医学关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源远流长,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要一方面加强对传统中医文献与名老中医及民间经验的整理、挖掘和继承,从中寻找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思路与方法,一方面吸取现代多学科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在整理、挖掘和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开发却有疗效、安全、具有实用价值的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产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要善于从中医药具有防止又是的病程阶段或并发症病种切入,把握研究的突破口。

加强临床研究,提高综合防治疗效
总结中医、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经验,研究中医药的作用点,研究中医药的作用点,整合使用各种中医疗效手段,发挥整体治疗优势,不断丰富特色疗效,筛选、优化综合防治方案和治疗规范,建立可以推广的规范化糖尿病前期、临床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要推广食用近年制定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医辨证与疗效评价标准,作为指导中医糖尿病防治临床、科研、教学和对外交流的参照依据。
要开展双盲,随机对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为中医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要制定完善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疗效评价除了应重视临床症状、理化指标评价之外,还应该关注生存质量评价、卫生经济学评价,更应该重视所谓终点事件的评价,如糖尿病的前期进展到临床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尿病进展到并发症的发生率、糖尿病并发症中糖尿病肾病发生肾衰透析的比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失明的比率、糖尿病足截肢致残率等。
要建立规范化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制剂的临床应用指南,避免临床的盲目应用。

(三)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
运用多科学知识,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现代医学等学科的新知识,融合新理论、新观点,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方法。如提高建模水平,减小实验模型与临床患者实际情况的差距,增强实验理论的可重复性,避免单纯追求高新指标的所谓机制研究等。

(四)重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药新药和新技术开发
中药源于自然,品种多、药源广,可通过其综合效应起到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而且在对减少西药降糖药物的种类和剂量,降低其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应立足中医理论,结合现代药学的发展,开展防治糖尿病的中药研究,包括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药复方的研究,药物单体的研究,中药新剂型的研究等。
要开展针炙,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埋线等疗法的机理研究,开发新技术。
(五)加强科研领域重点难点问题联合攻关
 科研上,组织交叉学科联合攻关以提高中医药防治n糖尿病及并发 症的水平为核心,以保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为重点,坚持中医中药研究不脱节,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不脱节。既要做好的糖尿病及并发症中医病因学说、辨证论治和疗效评价、文献整理等基础研究,又要做好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评价的现代方法学研究,做好中医药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重点难点问题组织交叉科联合攻关。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是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各国、各民族的医学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实践,对糖尿病的诊疗思路、方法、技术不断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促进,推动防治研究的更快发展和共同进步。
我们相信,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一定能得到有效防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