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杨 经常坐火车往返两地,每次卧铺里都能遇见整个车厢最淘气的孩子。中国的父母经常误会“淘气”和“可爱”这两个词的含义。小孩大声喊叫,满车厢跑,声嘶力竭地哭闹,蹿上跳下,父母就在一旁微笑,放任自流,以为这就是孩子的天性,真可爱! 更糟糕的情况是,孩子一边闹,父母一边打。我见过一个母亲,直接打孩子的脸。孩子也顽皮得厉害,除了疼痛毫无自尊受挫之感。打了一会儿,母亲也累了,孩子抱着妈妈,喊:“妈妈,妈妈,我最爱你了!”母子于是又相拥欢颜。 放任和暴力可能都出于爱,放肆和归属也都是幼儿的天性,可这样淘气的孩子成长中要被打上何种烙印?又会长成什么样的人呢? 我来自一个小城市,自登上离家的火车起,就时时警醒,怕自己的言行为父母和家庭落个“没教养”的评价。 小学三年级迷上了说脏话,终于有一次,被老师听见。以为一定会被老师骂并请家长,忐忑了一个早晨。直到晨会结束,老师把我喊过去,轻描淡写地说:“你说这样的脏话要是被路过的人或者院子外的居民听到多不好,人家会怎么看待你?” 这次和风细雨的批评对我影响至深,那是我第一次有了“觉知力”--觉知到没教养绝对是件值得羞愧的事。试想如果她因为我骂人而骂我,我一定不会那么臣服,也不容易自我反思。 我去听钱复和白先勇的讲座,两位先生差不多同龄,都是台湾有影响力的人物。 钱先生西装领带,说的每个词都清晰准确。可能是做过“外交官”的缘故,他的语言极为得体,词义一丝不苟。 白先生是留美小说家,身着长衫。白先生对现代中文有一种忧虑。这种忧虑倒不是对华文文学的,而是关于中文语言的教养正在走下坡路--语义上不断被不文明字眼充斥,语调上越来越不庄重。 语言是一种教养,自尊更是。 我路过地铁和火车站安检处的时候,看着行李从扫描仪里连滚带爬地翻出来,乘客要像狗一样弯着腰去捡起来。一个有教养的设计者应该把这个台面提高40厘米,让每个人可以有尊严地拿起东西。 教养不是西方价值观的蛊惑,中国2000多年的春秋时代就强调“礼”。那时候西方很多国家还在茹毛饮血。“不食嗟来之食”“慎独”“黄钟大吕”都显示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强调教养的。 教养是一种普世价值:照顾女性,体谅周到,谈吐文明,举止得体,平静时保持微笑,危难时保持冷静,有爱的能力,重视家庭。泰坦尼克号沉船时,并不是每个人都在求生,看起来更能改变世界的男人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女人和小孩;可以独自逃生的女人选择把人生最后的时刻留给爱人;有教养的老夫妇选择长眠海底;工作人员选择在沉船上坚守到最后一刻…… 教养跟穷富无关。头等舱上也有没教养的行为,乡村的田埂上有知晓礼义廉耻的人。所谓教养,简单说,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都努力做个让别人觉得你更好一点的人。 |
|
来自: songzhu199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