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怕说”变成了“敢说”还不够,还要“会说”。“会说”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孩子天生具备的才能。父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孩子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 1.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用合适的方法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这是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体现,因为孩子会对事物进行判断与选择,对问题进行缜密思考,需要最终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给孩子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充分表达意愿的机会。如,带孩子逛超市前,问问他要买些什么;报读兴趣班时,咨询孩子最喜欢哪个课程等。 在孩子发表意见时,即使父母认为是错误的,也要让孩子说完,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积极肯定和表扬,增加孩子主动表达的自信心。 2.孩子表达自己时要认真倾听 倾听孩子的声音,接纳他们的想法,能让他们勇敢自信地表达。 倾听时,父母应停下手中的工作,为孩子提供表达感受的时间和空间,做一个全神贯注的倾听者。有效的倾听除了要注意孩子说话的内容和信息外,也要倾听孩子的感受。如果听不清楚,就要请孩子再说一遍,还要适时提出问题,表示对孩子谈话内容感兴趣。为了验证自己的确倾听清楚,也为了避免冲动插嘴,在听完孩子完整的表述之后,把孩子的话做个摘要,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辩解。这样,孩子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还可以从父母这里感受到父母的尊重、获得父母的意见,多方交流后,孩子的交流能力、判断力必定有所提高。 3.帮助孩子清晰、完整地表达 孩子能够自信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很好,但更要让孩子学会将自己的内心准确地表达出来。对于一些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在他们说话之前,要让孩子先想清楚自己要说什么。其次,要让孩子想一想,怎么把话说清楚。说话要以“完整、通顺、有条理”为目标。 有的家长跟孩子是很有默契的,孩子往往才说了一个词,家长就都明白了。这种亲近固然好,但却让孩子缺少了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其他人面前失去了表达清楚的能力,交流效果很差。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帮着孩子把话说清楚,比如“谁在哪里干什么”、“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因为……所以……”,类似这样的句式要让孩子多练,学习表述和讲话的过程本身也是思维的过程,是梳理思路的过程。孩子的词汇量少,有时不能将想法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表达时,及时地给予补充恰当的词汇,帮助孩子完整地表达。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表达的技巧,更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
|
来自: thchen0103 > 《课外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