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官窑有大器

 语言罐头 2016-01-02

    常说南宋官窑无大器。纵观目前已经发表展示之南宋官窑器,确实几乎没有见到过所谓的“大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所藏的簋式炉,可能算是较大的“大器”了吧。也可能是有所藏而没露面,而是我等孤陋寡闻罢了。研究自己收藏的、杂杂碎碎的南宋官窑瓷片,有几片厚厚的瓷片标本,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几片南宋官窑瓷片有,炉、洗、盆、碗,以炉居多,颜色有粉青、灰青、米黄、近月白等,开片纹路不一。

    1、圈足标本:釉色近月白,胎色黑褐相间,铁足显著,是典型的老虎洞窑址标本。最引起我注意的还是其圈足和器物壁的厚度,其厚度和极大多数标本相比,实属罕见。经尺量,其壁最厚处达2.0cm,圈足宽0.9cm。视其曲线弧度,该器物圈足的直径可达26cm,已然可以进入“官窑大器”的行列了。南 <wbr>宋 <wbr>官 <wbr>窑 <wbr>有 <wbr>大 <wbr>器

南 <wbr>宋 <wbr>官 <wbr>窑 <wbr>有 <wbr>大 <wbr>器

    2、炉口沿标本:德寿宫遗址出土,该标本为一正用器,釉色纯正粉青,釉面滋润,极具玉质感,紫口特征明显,胎土呈黑灰相夹,观其壁的厚度,也超出了一般的同类标本的厚度。尺量数据为:壁最厚处1.5cm,量曲线弧度,最大直径在26cm以上。南 <wbr>宋 <wbr>官 <wbr>窑 <wbr>有 <wbr>大 <wbr>器

    3、试制品盘口沿:老虎洞窑址出土,该标本做工粗糙,胎土颗粒明显粗大,颜色黄偏黑,施釉随意,烧成后釉呈玻璃质,颜色青灰偏绿,是一个试烧品。窑工为了提高在高温下胎的抗变形能力,在胎土中人为地掺有粗颗粒的胎土(所以显得粗糙),表面施釉也显得草率。虽然该器最终没有烧制成功,但胎的厚度也非同寻常。尺量数据如下:壁厚1.4cm,器物直径30cm左右。南 <wbr>宋 <wbr>官 <wbr>窑 <wbr>有 <wbr>大 <wbr>器

    4、鳝血纹粉青釉炉口标本:老虎洞窑址出土,该标本胎为典型的黑黄相交“生烧”型。釉色深粉青色,由于受腐蚀外部釉面呈失透亚光,内面基本完好,内部大开片呈红色,小开片呈土黄色,。其实这个现象,并不是正正意义上的鳝血红色,而是大开片,开裂的程度较小开片的大,吃进去的紫金土多,所以在一定的角度下观看,开片就呈显出了红色。视其曲线弧度,该器物的直径也不在26cm之下。南 <wbr>宋 <wbr>官 <wbr>窑 <wbr>有 <wbr>大 <wbr>器

    5、灰青碗标本:老虎洞窑址标本,釉色灰青,釉层较厚,胎厚普通,胎质标准。有意思的,该器物近底足折起和圈足交接处,胎较薄,圈足切削同比器身明显过于细薄,因此在炉火中,经不起高温烧制,此处经不起器身的重量,而遭折断。该碗的直径当在25cm之上。南 <wbr>宋 <wbr>官 <wbr>窑 <wbr>有 <wbr>大 <wbr>器

    6、青黄釉鼓钉洗或炉:杭州烟厂工地出土,该标本釉色青黄光亮,呈半透明装状,胎为黑黄相夹,俗称“夹心饼干”。视其直径大小,约为30cm左右。南 <wbr>宋 <wbr>官 <wbr>窑 <wbr>有 <wbr>大 <wbr>器

    窑工们都知道,如要瓷器有抗高温变形能力,就需要胎土中掺入含铝成分的瓷土。这点从日常生活中也可看到该现象,油条和粉丝就是掺了铝的成份,才容易成型、变脆。而南宋官窑窑工并没能掌握这一技术,所以只能通过其他经验来试烧“大器”。其做法大致可分为:

    1、采用垫支合用,以防器物底部在高温下变软坍塌,提高成功率。

    2、尽量加厚胎的厚度,以利提高其机械强度,抗高温变形。

    3、杭州缺乏类景德镇耐高温抗变形的瓷土,所以南宋官窑的窑工们就想到研磨合适的紫金土颗粒,来提高抗变形能力。

    正因为杭州缺少正真意义上的瓷土资源,在南宋,窑工们只能用杭州富有,且含铁量很大的“紫金土”矿,同时用紫金土烧制瓷器,难以成就大器。当然在偶尔情况下,烧制出极少量的“大器”,也是有可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