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窑 · 天下茶盏第一窑(全集)

 语言罐头 2016-01-02




[]

为什么说建窑是天下茶盏第一窑


古代烧制茶盏的窑口很多,唯有建窑将茶盏烧出了极致。


日本镰仓大佛次郎私藏---建窑彩斑建盏



唯有建盏

将胎土,器型,釉色都做到了与茶最紧密的对接。

北宋蔡襄《茶录》中写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这里说道了釉色-绀黑,”黑“适合表现茶汤,与白沫形成反差,便于”斗茶“时的观察评判。文中还写道“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这里说的是胎土。建盏坯厚但不致密,胎中有很多孔隙,有很好的隔热作用。保温效果好的同时,还不至于沸水冲点烫手。



不仅厚,还坚硬。铁胎,抗击打。建盏在点茶过程中都要用茶筅搅拌、击打。换成影青盏一不小心就敲破了。并且影青盏色浅,也不利于茶汤的表现。所以蔡襄又说了“其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在宋代,也有散茶的冲泡法,适合影青茶盏。但和斗茶还是两个范畴,两条系统,不可混谈。



器型上,用来斗茶的建盏都是束口盏,口沿下方1厘米左右向内凹,器型上就这么一点看似简单的小变化,却解决了斗、饮上的两个重要功能。第一,在向盏内注入沸水的时候,这条束口能有效防止沸水翻出盏外,有回水的功能。第二,在饮茶时,外壁这道内凹正好和下唇吻合,用当今工业造型设计的语言描述就是”符合人机工学“。古代窑工,往往会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这是用时间击打出来的智慧,无法超越。






唯有建盏

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推崇备至。

皇帝亲自为建盏著作。宋徽宗《大观茶论》有云:“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不仅如此,徽宗还用建盏表演分茶之事,茶宴群臣。在那个年代,皇帝就是超级巨星,全国人民都是他的粉丝。尤其还是一个这么文艺的皇帝。他喜欢什么,全国就风靡什么。在宋代,全国风靡用建盏斗茶、吃茶也是事实,几乎所有的宋代名流都留下过赞美建盏的诗词。蔡襄、苏东坡、米芾、范仲淹、苏辙、黄庭坚、欧阳修都写过。写的什么,以后在《建盏的历史地位》章节中细讲。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




也唯有建盏

将茶文化演绎到了一个巅峰┄“斗茶”。

古代烧好茶盏的窑口非常多,唐代有邢窑、越窑,宋代还有耀州窑、定窑、饶州窑。但无非就是用来品饮。唯有建窑是用来斗茶的,也唯有建窑可以用来斗茶。茶师们在斗茶的过程中销售茶叶,促进茶品质的提升。茶与建盏的发展,将茶的日常品饮演变成茶的竞技游戏,在竞技中分胜负、等级,在竞技中将茶与盏进化到了极致,将茶的文化演绎到了一个巅峰。

唯有建盏。








[]

建窑概况


建窑,即建州窑。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唐宋时期隶属建州,故称建窑。创烧于晚唐,繁荣于两宋,衰落于元末。窑群众多:芦花坪、牛皮仑、庵尾山、营长墘、大路后门、源头坑等。所烧茶盏在宋代独步天下,畅销大江南北。




瓷器烧制离不开三要素:水、燃料(柴或煤)、土(瓷土),这三者在瓷器烧制过程中都需大量使用。所以古窑址在选址上基本都有一个共性:靠近河流+靠近山林或煤场+靠近能烧制瓷器的瓷土矿。三者缺一不可,要不烧制成本都将大大提高。靠近河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运输。这么重的商品,走水路显然更明智。图中的池中村、后井村一带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而且这里的瓷土含铁量极高,这是全国其它地方所没有的,所以建盏只能在这烧,其它地方烧不出来。一样,饶州窑的优质高岭土能烧出“饶玉”,其它窑口就烧不来。一方瓷土造就一方名窑。是这里的瓷土成就了建窑!



遇林亭窑描金盏---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


就连附近的武夷山遇林亭窑都没这福分,距离80公里就没了含铁量这么高的瓷土。怎么办?为了生存,就要创新。胎是拼不过了,那就在盏内描金,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总之,要在茶盏市场抢下一定市场份额养活一方人就对了。



福清东张窑黑釉茶盏---圈内私人收藏


同样是做黑盏的福清东张窑,连市场策略都不同,知道品质做不过建窑,就做出口。离海近,出口运输优势凸显。做的比建盏轻且薄,目的是提高装船数量,获得商业价值最大化。在商品经济高度市场化的宋代,没钱都难。前些年,沿海渔民有打捞到装有东张窑黑碗的宋代沉船,量很大,分流到市场上,比新烧的还便宜,几百到一千多都有。釉水很好也很干净,洗洗就能用。现在也少见了。




明媚的窑址图片均来源于同好“建窑兔毫盏”所摄


窑炉均为依山而筑的斜坡式龙窑。采用匣钵一器一钵装烧。窑炉最长达135.6米、宽1.0一3.5米,可同时装烧10万件以上瓷器,但成品率并不高。90年代以前,窑址残次匣钵露天堆积都还有十数米高,漫山遍野。近年,随着茶事兴盛、收藏意识植入民心,窑址也基本快被搬空了。



芦花坪窑址位于稻田上的小山包,在青翠之下散发着曾经辉煌的气息。



散落满山的匣钵述说着窑工们的往事。



乌黑的铁胎,还未经过千年雨水的冲刷。看得出来,是近些年才被翻起来的。


有很多玩建窑的同好,都把这种带着垫饼的小盏当作盖碗泡茶,原汁原味。



芦花坪窑址中叠合的匣钵。从这张图很容易看清建窑的装烧工艺。一个匣钵、一个垫饼、一个建盏,垒烧。在窑炉高温中,匣钵稍有故障塌了一个,往往一摞都废了,甚至还会殃及旁边的一摞匣钵。所以建窑的成品率并不高。




这是牛皮仓窑址。




牛皮仓窑址现场的瓷片。



这是营长墘窑址。


营长墘窑址的现场



这是大路后门窑址


大路后门窑址现场


这些窑址早些年去过两趟,都选择冬天,因为怕蛇。窑址相距都不远,中间隔着稻田,对山相望。烧制建盏所用原料也都相同,因此成品成份也几乎一样,只是在品种上会各有侧重,细分起来比较难。如果仅从收藏角度,没必要去分那么细,知道是水吉大窑区就可以,都正宗。






[]

建窑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力


建窑在历史上的地位一直都很高,尤其在两宋时期。

作为帝皇的宋徽宗赵佶,治国虽无能,但作为文人、玩家,绝对是彪炳史册。他一生嗜茶,写了著名的《大观茶论》,亲自为建盏写评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不仅如此,徽宗还用亲自碾茶、点茶、赐茶,茶宴群臣。并很风雅地说:此自布茶。@参阅《延福宫曲宴记》

天子定调,茶事及建盏的发展自是方兴未艾。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摘自《大观茶论》



宋徽宗画的《文会图》,台北故宫藏。图中此处是宋代点茶场景的真实再现。



据蔡襄《茶录》记载,宋代建安民间流行斗茶,此风气很快就流布到帝王贵胄、文人士夫阶层及禅门僧侣间,形成了宋代这种独特的茶文化现象。著名文士蔡襄、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陆游等,都有大量描写茶事的诗词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宋代著名高僧宗赜禅师曾编纂《禅苑清规》一书,对禅门日常茶事、茶礼作了详细规约,对后代影响很大。


苏东坡《送南屏谦师》“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寄调歌头·咏茶词》“建溪春色占先魁”、“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范仲淹《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紫玉瓯心雪涛起”


苏辙《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道》“蟹眠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着色尤宜。” 黄庭坚《满庭芳·茶》“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


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 宋代陶谷的《清异录》“闽中造茶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


北宋蔡襄《茶录》中写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其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这里详细阐述了建盏的妙用,肯定了建盏的地位。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




另外,宋代茶事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也有具体反映。

下图是南宋刘松年绘制的《撵茶图》,以工笔白描的手法,细致描绘了宋代点茶的具体过程。画幅左侧共两人,一人跨坐于一方矮几上,头戴噗帽,身着长衫,脚登麻鞋,正在转动石磨磨茶,神态专注,动作舒缓,显然是个中好手;石磨旁横放一把茶帚,是用来扫除茶末的。另一人伫立茶案边,左手持茶盏,右手提汤瓶点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风炉、茶釜,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盏托以及茶箩子、贮茶盒等用器。



《撵茶图》南宋刘松年绘 ·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下图是宋末元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绘制的《斗茶图》。图中四位斗茶手分成两组,每组二人,老大带着助手。画面上方的助手正在持壶注汤。双方装备都很齐全,每人各有一副茶炉和茶笼。斗茶,又称“茗战”,是宋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茶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



宋末元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画的《斗茶图》


除此之外,刘松年画的《茗园赌市图》、《博古图》,都有清晰的茶事呈现。大量的文学诗歌作品及绘画作品,均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宋代茶事之兴盛,建盏之辉煌。通过对这些历史文献资料的解析,使我们触碰到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风雅与恬静。





建盏在日本同样也有着极高的地位,直到今天。

日本自古叹服中国的唐宋文明,并全搬传承下来,包括茶文化。对唐宋遗留器物更是密藏侍奉,包括建盏。在日本,有八件中国瓷器定为“国宝”,其中就有四件是建盏。建盏在当今日本依然很受重视,日本人只有在隆重的茶会上,才把家传建盏拿出来点茶、欣赏,茶会上大家都穿着和服,礼敬有加。不是贵客登门,主人是不会把建盏给你看的。


建窑曜变深束盏(曜变天目,国宝·柳宫御物·大名物,口径12.2cm,高7.2cm,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据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这本书是足利将军的朋友们对他收藏的唐物进行评鉴的记录):曜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换算一下,应该价值不菲。到16世纪,发展到一个“曜变”茶碗可值倾城之价,为争夺一个“曜变”茶碗,在武士集团之间甚至引发战争。


建窑曜变深束盏(曜变天目,国宝,口径13.6cm,高6.8cm,日本藤田美术馆藏。




几百年以来,这三件“曜变天目”盏在日本被小心翼翼的保存下来。目前分别珍藏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京都大德寺龙光院”、和“大坂藤田美术馆'。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就被日本政府定为“幌物级”【顶级】国宝。其中“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所藏的“曜变天目”盏,被誉为“世界第一名碗”。日本人认为这是上天所赐,誉其为至高无上的神品。



建窑曜变深束盏(曜变天目,国宝,口径12.2cm,高6.4cm,日本大德寺龙光院藏。这件最少露面,一直深藏寺院,电视台想拍专题片也请不出来。就是这样,不是你想看就能看着的。至今图片资料都很少,不信您搜搜?




建窑银斑深束盏(油滴天目),国宝·大名物,口径12.2cm,高7.5cm,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藏




建窑对宋代其它窑口的影响

建窑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占据着宋代茶盏的巅峰。以至于宋代其它窑口也都纷纷效仿跟进,希望能够在巨大的茶盏市场分得一杯羹。福清东张窑、武夷山遇林亭窑就是其中的竞争者。建窑建盏的优点,有时往往就会成为缺点。比如说“重”,这在长途运输上,就会是弱势。东张窑抓住了这点,做足了出口市场。这在窑址章节有讲过,这里不再复述。



建窑系黑釉金彩『福山寿海』盏,日本五岛美术馆藏。




武夷山遇林亭窑(建窑系)黑釉金彩盏,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下面四件都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藏品,图一和图二都是建窑建盏。图三和图四是北方窑口仿建窑的茶盏,非常相似。但手头分量不同,一重一轻。为了尽量与建盏相似,图三、四在烧制时,都把底足黄色的胎土覆盖了一层黑色的化妆土。



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藏



下图这件也是,当时磁州窑仿建盏的产品。没办法,市场需求使然。建盏太重,要运输几千里到北方销售,价格肯定便宜不了,买的起的只有少数人。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就会有当地窑口仿烧,物美价廉,皆大欢喜。



磁州窑黑釉束口盏,沙龙展品,国内私人收藏。




下图这件是四川广元窑仿建产品,和建盏很相似了。胎的含铁量也很高,也结实、厚重。前两年,被我天津好友请走了。



广元窑黑釉束口盏,沙龙展品,国内私人收藏。




湖南湘阴窑在宋代也大量烧制茶盏,另有一番味道。此件乌金釉,黑又亮。


湘阴窑黑釉茶盏,沙龙展品,国内私人收藏。




建窑系黑釉茶盏,沙龙展品,国内私人收藏。窑口至今没搞明白,她和宋代烧制茶盏的另一大著名窑口“吉州窑”,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窑口应该就在他们两地之间,有线索的同学欢迎提供资料,一起探讨。




其它馆藏建盏赏析



这些是美国塞克勒博物馆藏的几件建窑,这件“金斑”大撇口,看了心醉。下图左中这件“银毫”也很迷人~



美国塞克勒博物馆藏建盏


好盏一枚,盏形、发毫、垂珠、修足都很强。在兔毫系列里是高档货了。




“律”是当时的后磨款,足见主人之珍爱。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的建盏,陕西考古研究院藏。吕氏家族墓地位于陕西秦岭北麓,是典型的北宋贵族墓群,出土了不少名贵随葬瓷器。几千里之外的建窑建盏也出现在这,足见北宋时期上流社会对建盏的珍视程度。






[]

建窑的品种与分类


建盏从来没有过系统的分类,有些品种更是没有统一叫法。有些盏形被当地人叫的怪怪的,听着很别扭,也没人在意去纠正,反正就这么传开了。比如”香炉隔“,这种盏形很美。早些年,有人认为此盏形翻口像龙泉窑的鬲式炉,敦实的腰身也和鬲式炉上半截很像。由于鬲式炉是香炉,所以就叫”香炉鬲“。又由于,鬲(Li)很多当地人不会拼读,就读成“隔”。八杆子打不着的叫法,估计就是这么来的。现在,统一一个逻辑,一个系统,一种称谓显得很有必要。


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之下,尽量做到形象、简单、易记。在宋代史料中,关于建盏无外乎两归类:兔毫、鹧鸪斑。这也是从窑变的角度归纳的两大类,全民认同。元以后传到日本,又增加了一些。比如“天目”,这就是日本人的创新。元代,日本僧人大批到中国天目山禅寺学习,返乡时,都会以崇敬之心带着大量中国烧制的茶盏(多数是建盏)回到日本。所以,日本人管从中国带回去的茶盏统称“天目盏”,一直叫到现在。还有就是“油滴”,这应该也是日本的篡改,没听过日本有“鹧鸪斑”的叫法,估计是把“鹧鸪斑”都叫“油滴”了。其实,宋人叫“鹧鸪斑”是很讲究的。第一,鹧鸪的羽毛很漂亮,胸前布满了圆白点,上背、腹部又有各色斑点。一个“鹧鸪斑”就把建盏中各类“油滴”都揽括了。鹧鸪斑也正是各类“油滴”的统称。第二,鹧鸪可作斗禽。雄鸟好斗,一般认为“一山头一鹧鸪,越界必斗”。这和建盏的“斗茶”之“斗”颇为暗合。鹧鸪与建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日本人生生把它叫歪了,我们不应该再延续。宋代陶谷的《清异录》“闽中造茶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 窑址挖掘多年的事实也证明,鹧鸪类品种确实也是稀少。“金彩”,也是日本的叫法,是所有建窑描金盏的统称,这个叫法精彩,归类中给予延续。倒是“兔毫”的叫法形象、简单,至今未变。




按窑变及釉色分为13大类:

曜变(这也是日本的叫法,且尊重,这个话题后面再讲)、白斑金斑银斑羽斑毫斑(介于毫与斑之间)、金毫银毫丝毫金彩(描金)、乌金绿釉柿釉。还有一些极特殊的釉色或窑变就没归在这13大类中了,毕竟一窑出万彩,总有特殊的,但量极少。在这就不另外阐述了。






按照器型分,我们又把建盏分为四大类器型:

1、供御形。其实供御形是束口形中的一种,口唇较普通束口盏要纤细、精致,盏身也较饱满。为什么要把它单独列出来呢?不仅因为它是进贡盏形,更因为它的出众品质。此盏形品质极为稳定,无论是束口、腰身、修足个个都一样,不细看,会以为是一个模子里压出来的。这个盏形有个特点,底足往往都会刻上“供御”或戳上“进盏”两款。只要有这两款的基本就是这个盏形(也有不少没款的),不是这个盏形的也都基本看不到这两个款式。如果有,你要小心了,9成是后刻坑人的。还有一种戳“新窑”底款的盏形也和这类品质相同,气韵相当。供御形的口径基本都在12-13cm之间。曾经见过很大的建窑大茶碗,口径20多厘米,简直就是供御形的放大版。估计是用来分茶的。


2、束口形。这是建盏中产量最大的器型,主力产品是口径11-13cm的标准深束形盏。日本那四件“国宝”建盏,全是这个器型,这个尺寸的。反而“供御形“在日本没被重视。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目前我也只是猜到些端倪,待以后研究成熟再讲。束口形,又分为两大类:深束形和浅束形。深束形,在视觉上,束口部分更宽也更长,盏堂也比较深,所以就叫它深束形。它的常规口径是11-13cm,也有中号(口径9-11cm)、小号的(口径7-9cm),但产量都极少,应该是用途不广。浅束形,前面有说到,当地流行一个怪异的叫法”香炉隔“,汗~。浅束形在视觉上,束口部分更窄也更细,盏堂也比较浅,所以就叫它浅束形。浅束形口径基本都在9-11cm之间,很少超过这个尺寸的。它比标准深束形盏整整小一号。


3、撇口形。分为翻撇形和直撇形,如图所示,很直观。这个器型产量不大,尤其是直撇形的更少。但窑址挖掘中见过不少大撇口的标本,很漂亮,口径都在20cm以上。早年喜欢老窑的时候,在网络论坛里见过一个19cm口径的大撇口金毫全品,北方出的,极其漂亮,釉水和发毫都是一流。3万块,不敢买,因为当时不懂。现在电脑里还有存图,不敢看,一看肠子一节青。还有,早年沙龙一次展览,临开展了,来了个28cm口径的大撇口。因为送货的人还算靠谱,也没来得及细看,给入展了。事后才知道是件高仿(仿品的成本就10万),展一半就撤柜了,生气。吃一堑长一智,之后对建盏就更留意的去学习,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行里有句老话,眼力是靠“药”喂出来的,一点不假。


4、小兜口形。这类器型最常出现在9cm左右口径的小盏上,当时产量也比较大。随着品饮方式的改变。这个尺寸的小盏,反而非常适合当下喝茶。明以前管喝茶都叫“吃茶”,至今客家话、闽南话也都还叫“吃茶”。因为之前都把茶冲成“粥糊糊”似的,有些还加佐料,用的都是大盏,1-2碗管饱。朱元璋一纸诏书,茶风大变。基本都改吃为喝了,散茶主流至今。大盏失去了它的用途,小盏反而好用了。小盏这些年市场上特别好卖,价格一路走高。不为收藏,只为实用。一饼好的普洱都要卖到10万元以上了,喝没就没了。紫砂玩到明到头了(宋也没有紫砂),上千万的紫砂茶具一点也不鲜见了。而,一个好点的建窑小盏原来也就小几千,即使现在涨到小几万,茶圈、紫砂圈里的大佬们依然觉得便宜,因为有了横向比较。整一套宋代小建盏也没几个钱,往茶席上一搁,有面!还是有钱好。


上述四大类器型,我想是基本上、大概、也许把9.9成的建盏都罗列进去了。这里面还有一些更细的细分。比如,小兜口形还分浅兜口,深兜口。深兜口扣过来像口钟,行里叫它“钟杯”,器型讨巧,挺受一撮内行人追捧的。我曾经漏过一个,也没觉得有多好。也许是缘分未到,不追了。


再细分还有。。。打住!不说了,再说你们就看晕了,器型就说到这。





建窑除了烧制茶盏,还兼烧很多其它品种,只是量比较小。与茶有关的器具这些年也都零星有见:茶碾、茶钵、茶入、茶壶等。由于建窑胎土的特殊性,建窑烧制油灯显得很合适,坚固、耐高温、隔热,沙龙还留有半块建窑油灯标本。还是胎土沾光,建窑烧制花入也特别合适,疏松的铁胎内,适合留住水中的氧气,用此瓶插鲜花都多活几天。试过,因为沙龙也有一个。这些年仅见此一件,快成孤品了。当年,为什么不多烧点呢?




建盏的底款

迄今为止,见过的底款有上百种。有印的,有刻的,有工整的,也有潦草的。有“供御”、“进盏”款,也有姓氏款“李”、“陈”、“张”等,还有数字款“一”、“二”、”五“、”九“等,还有听着更牛的款,如“国宝”、”大宋“、“圣”。总之,那个年代不会因为随便刻款被杀头就对了。虽然这些带款式的不可能都是贡品。但有一个共性:刻了款的建盏,烧制质量通常都不会差。







[]

建窑的市场状况


建窑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

建盏在以往的拍卖市场上露面的不多,拍卖价格落差比较大,国内藏家参与的也少。随着这几年国内茶事日益兴盛,收藏建盏的藏家开始增多,各拍卖行也加大了对建盏的重视。以下列举些各大拍行近年来成交较好的一些建盏。




2001年10月16日,纽约佳士得,成交价:RMB 47万。




2003年6月12日,伦敦苏富比,成交价:RMB 300万。这件大撇口金斑,真的漂亮。和美国塞克勒博物馆那件大金斑有一拼。12年前,300万成交。对我来说太早了,无缘上手。现在也就找到这么一张小图。东西对不对?一张小图,我也没把握,就价格来说是对的。




2010年5月16日,北京嘉德《翦淞阁·文房清供》,成交价:RMB 112万。《翦淞阁》是这些年拍卖市场上非常过硬的品牌,掌门人:黄玄龙。这等品相的丝毫盏如果是没了传承,没了翦淞阁的挖掘、包装,放在当今市场上,估计也就卖个零头:12万。不可否认,100万是传承+翦淞阁的品牌价值。值不值,掏钱的买家说了算。




2011年5月11日,伦敦苏富比,成交价:RMB 1200万。没记错,这应该是公开拍卖以来的建盏最高成交价。这是一块标准银毫深束盏,很美,买家有眼光。



2013年3月21日,纽约佳士得,成交价:RMB 30万。宋代银口的包法,宋代的银口留到今天是很不容易的,既薄又脆。




2014年5月17日,北京中汉,成交价:RMB 115万。这种细圈口是后来的包法,日本许多传世的建盏也都包这种细圈口,和宋代的宽圈口不同。现在大家也都喜欢这么包,显的更好看。





2014年11月27日,香港宝港,成交价:RMB 87万。这块金斑很难得了,只是盏内有一道大裂口,残了,要不也不会这么便宜。





2015年3月,纽约苏富比,成交价:RMB 101万。这件也很漂亮,金斑浅束口。只是口沿窑粘多处,品相上不太理想。要不也不是这个价格。





2015年4月6日,香港苏富比,成交价:RMB 250万。这件金毫发的漂亮,物有所值。




2015年6月6日,北京保利《沖淡自然·翦淞阁文房韻物志》,成交价:RMB 127万。又是翦淞阁,品牌就是力量。




2015年9月17日,纽约佳士得,成交价:RMB 88万。




2015年12月2日,香港佳士得,成交价:RMB 202万。这件是《临宇山人》专场上的金毫,预展时上过手,非常漂亮。口沿有一点点小伤。如果不是大的经济环境影响,肯定不是这个价,买家算是捡了个小漏。



2015年12月8日,北京保利《大明·格古》,成交价:RMB 67万。






建窑在民间的市场状况

建盏在民间收藏及交易量都非常大。90年代初期,窑址被官方大规模考察、挖掘、肯定之后,民间开始了第一波建盏收藏热潮。尤其是日本、台湾藏家入手较早,他们开始有规模,有系统的收藏建阳窑址流失出去的建盏。在那个时期,国内局部地区也有了建盏收藏的热潮,以福建武夷山地区为核心,逐步波及至福建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各区,外向北、上、广辐射。据早年逛潘家园的前辈讲,有阵子地摊出现了很多建盏,都在匣钵里,几百块一个,还挑着买,量很大,每周都有。之后,随着窑址资源的逐渐枯竭,这波热潮也就慢慢消退了下来。


直至这些年,国内茶文化的兴盛,宋瓷收藏意识提高,越来越多人圈外的人开始对宋代建盏有了认识与关注,建盏价格也一路稳步上涨。尤其是10公分口径以下的小盏,广受茶人喜欢,因为便宜、实用。相比一饼十万以上的普洱茶,宋代小建盏就是个添头,真心便宜。有点小磕碰的,不过千元,大漆补一下,很好看。好点的也就小几万,可用、可藏、可玩,都用的起。相比之下,12-13cm口径的标准盏反而略显冷落,因为茶风不同,点茶现在玩的人少,不好用。但作为收藏,大盏还是不二之选。





沙龙建盏欣赏

沙龙这些年过往的宋代精品建盏有几十件。鉴于本帖的学习,特整理了一小部份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对宋代建盏有更多直观的认识。全部开门见山,大可放心学习。



《七建下天山》· 沙龙第八季展品


宋徽宗所指的“盏色贵青黑”,就是这个品质的~



典型的柿釉品种。




丝毫中的上品。




典型的深腹的“斗盏”。


乌金出银毫,小盏中的上品。




金毫浅束口


浅束口




比较特别的盏,中号深束形,烧出来的窑变“金光闪闪”。



极为规矩的小兜口盏。




中号翻撇形,形很美,实物极为厚重。




两件12-13cm口径的标准深束盏,都是兔毫品种。




多年前入展沙龙的乌金釉银毫标准深束盏,现在看过去,高级的很,当时懵懂,错过了。收藏就是这样,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结语

宋代名窑众多,远不限于愚人的“五大名窑”之说。宋代的每一大名窑,都有着极其丰富的产品线,窑群众多,产销量也非常庞大。正因为有了这样厚实的基础及庞大的技术团队,才可能在核心窑区出现高品质的产品,供应上流社会使用。所有名窑,无一例外。举个例子:耀州窑。《宋史·地理志》记载“耀州紧华原郡······崇宁户一十万二千六百六十七,口三十四万七千五百三十五,贡瓷器。” 一个耀州窑的烧制,有近35万从业人口。35万!绵延几百里都是窑厂。(“陈炉不夜”也就是这么来的) 这是用数量累积起来的质量,这是耀州作为宋代一大名窑的数据佐证。其它名窑也一样,整个窑区都是方圆几百里。定州窑区、汝州窑区、龙泉窑区等等,只有足够庞大的基础,才能诞生流芳百世的名窑。有些看似特例,其实也没改变这一规律。比如南宋官窑,窑址虽然在杭州,但技术力量应该都是调用龙泉窑区的精华。有点扯远了,回到建窑。


宋代的每一大名窑,都有着极其丰富的产品线。唯有建窑,因其特殊的历史成因,成就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屹立于宋代名窑之中。在宋代各大名窑之中,唯有建窑是以相对单一的品种——茶盏,赢得市场亲睐,赢得朝野上下倾心,赢得了这天下茶盏第一窑的美誉。




· End ·







《建窑 · 天下茶盏第一窑》目录


(一)为什么说建窑是天下茶盏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