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主动脉夹层诊疗技术的七大进展

 曹娥江 2016-01-02


1.建立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和治疗策略

2005年孙立忠教授通过对主动脉夹层影像学和病理形态学的深入研究,依据708例主动脉夹层的诊疗经验,提出了用量化指标按解剖部位、病变程度与手术特点相结合的细化分型,制定出中国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这一分型突破了国外传统的按解剖部位分型的理论,更加符合我国患者的实际情况,实用性强,应用效果好。

2.首创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

孙立忠教授应用自主研发的术中支架人工血管和输送装置创立了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替换主动脉弓时在降主动脉真腔内置入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病变的范围更广泛,手术效果更好。该术式在全美胸心血管外科年会、欧洲胸心血管外科年会、亚洲胸心血管外科年会等国际会议上报告,被称为“孙氏手术”,已成为A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术式。

3.创新右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技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利用右腋动脉的解剖特点,以动脉插管进行体外循环,在主动脉弓手术全身停循环时阻断三支头臂动脉近心端,低流量灌注,保证大脑血液供应。1995年应用于临床,使主动脉弓部手术后脑并发症从18%降到5%以下,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降低术后病死率,此项技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我国主动脉弓部手术体外循环和脑灌注的常规方法。

4.经典象鼻手术

1998年开始应用的用于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降部复杂病变的经典象鼻手术,将我国主动脉手术范围由根部和升部扩展到弓部及其远端,使大批患者得到了治疗。手术不但可以治疗累及弓降部的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还为一部分无法根治的患者提供了二次手术简便安全的方法。

5.保留自身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

保留自身主动脉瓣叶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避免了因为主动脉瓣置换所带来的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2002年,通过大量临床研究,确定了该手术的适应证、总结了手术方法及术中、术后的关键技术,制定了操作规范并在国内推广应用。

6.改良全主动脉替换术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全主动脉替换术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是主功脉外科中最困难、最复杂的手手。孙立忠教授应用自主开发的“动脉管状成形法肋间动脉重建技术”和“4分支人工血管分段停盾环重要动脉重建技术”,开展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50余例,开展I期全主动脉替换术21例,病死率仅为5%。

7.研制国产人工血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降低医疗成本

孙立忠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国产术中支架人工血管和输送装置——CRONUS,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各1项,已经实现产业化,产品已出口到南美洲。新研制的带分支术中支架人工血管和输送装置,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完成基础实验和动物实验,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成功研制的国产涤纶编织人工血管,整体性能可与进口材料相媲美,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已完成基础实验,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征集:

由于用户数的大量增加,科室种类也日益增多,所以难免无法照顾到每位用户,因此艾叶糖在此向各位医生朋友征集“您感兴趣的话题”,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为各位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