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跳出“农门”之后:农村大学生小傅的故事

 昵称16436572 2016-01-03

跳出“农门”之后:农村大学生小傅的故事

陈三白

破土独家撰稿人
来源:破土首发  2016-01-03 10:08   点击:次 

【破土编者按】在教育产业化、教育资源在城乡间严重分配不均的当下,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考上大学已经像鲤鱼跳龙门一样要闯过一关又一关,那跳出“农门”之后呢?“农二代”、“贫二代”还是难以顺利在城市成家立业。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在生活支出、买房等方面遭遇了很大的经济压力。文中小傅的故事,或许可以让许多人从中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跳出“农门”之后:农村大学生小傅的故事

小傅是我在安徽农村做调查时隔壁邻居家的小儿子,也是我在村里碰到的唯一一个大学生。要说我们相互之间有多少了解,其实也谈不上,两个人也就真正交谈过一次。但有的事情一次也就足以,一次交谈让我对小傅至今仍是印象深刻。

小傅今年25岁,大学毕业一年,在上海一家金融公司上班。虽然离家很近,坐上大巴从早到晚就能到家,但小傅不经常回家,主要是因为工作比较忙。我碰到他的那次,正巧是五一放假,但他也只是在家里待了两天就回上海了,说是公司里有事情要赶着回去处理。直到我结束调查离开村庄的时候,也没有再见他了。

一、母亲眼中的小傅

小傅母亲每次谈起小傅的时候,都是由衷地自豪,为自己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而感到骄傲。确实,相比于不务正业的大哥,小傅确实是父母都喜爱的那种乖孩子类型。阿姨告诉我,小傅从小就不让她操心,也不出去打架什么的,性子又好,还喜欢学习,当年还是镇里为数不多考上县一中的学生。

可能是发挥的问题,小傅第一次高考没有考好,差一本线几分。现在提起这事,邻居阿姨依旧觉得非常内疚,对不起小傅。她内疚自己当时没有像周边其他孩子的母亲那样,进城陪读。所以,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小傅复读了一年,准备第二次高考。毕竟在父母眼中,只有读书才是出路。这次邻居阿姨和其他孩子的母亲一样,也进城陪读,照顾小傅的生活起居。不负父母的期盼,小傅第二次高考成绩超过了一本线,但可惜的是超过的不多,没法报上自己心目中的学校。

父母让小傅报考安徽大学,毕竟这是所一本211院校。小傅很聪明,他跟父母要了些钱,说是要出去看下再决定到哪个城市读书。小傅去了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和杭州。说起这事,邻居阿姨也很是自豪,认为儿子这样的做法很对,为自己的将来就是应该这么打算。

和河北、山东人往北京跑一样,安徽南部这边的年轻人一般也都往上海、南京跑。小傅也不例外,他最终选择了上海的一所二本院校,就读财会和商务英语。阿姨告诉我说,小傅看重的不是这所学校,而是上海这个城市,他觉得只有在大城市里才能有机会。13年小傅本科毕业,顺利地进入了现在这家金融公司。

毫无疑问,从小到大,在母亲眼中小傅都是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村里人有时也当着阿姨的面说她就是偏爱小儿子。对此,阿姨也从来不否认。

邻居叔叔和阿姨年过60岁。大儿子已经结婚分家出去,但现在夫妻俩外出打工,留下年幼女儿在家里让父母照顾。叔叔和阿姨在家里还种着8亩水田。之前镇里土地整理后,叔叔和阿姨没有像其他村民那样把土地流转出去。阿姨说,要是流转了,那他们老两口基本上就算是失业了。除了照看家里的8亩水田,叔叔还在当地的大米加工厂打工。叔叔做的是碾米的活,工资是定额100元/天,每个月基本上可以上20多天班。老板为了节约电费,只在后半夜开碾米机,所以叔叔需要半夜去厂里上班。阿姨没有正式的工作,也不出去打临工,主要就是在家里照看孙女。记得有次阿姨在电视上看到养某种虫的广告,还特意过来找我,让我帮忙在网上搜下,想看下在家里养这虫子是否可行。后来和小傅说起这事的时候。小傅说,以后她要是再问你这种事情,你就不要告诉她,上次还差点让人骗了钱。

但后来我知道,阿姨为什么要关心挣钱的事情,其实阿姨心里一直担心的是儿子在上海扎根的问题。阿姨给我算了笔账:家里8亩田一年差不多收益1万块钱,要是年景不好,可能还没这个钱;叔叔在加工厂打工,一年差不多也就挣2万块钱;阿姨自己没事做;所以家里一年也就3万块钱收入,刨去日常的开销,一年差不多能存2万5千块钱。这还是在已经非常节省、顺利的状况下了。住在隔壁,我观察了下,每个月阿姨也就会上农贸市场3、4趟,去买点肉菜,平时吃的米、油、菜都是自家的。一家人的开销,都没有我一个人的开销大。也有好几次,阿姨跟我提起想去深圳那边打工。阿姨的妹妹在深圳,跟阿姨说,那边的超市包吃包住一个月2000多。对此,阿姨很是心动。

阿姨说,自己在家里能省一点就一点,以后等儿子要结婚买房了,也好多帮点忙。说实话,这又何尝不是众多农村父母的想法呢。为了让自己有出息的孩子能在城里落地生根,父母省吃简用、任劳任怨。但他们可能不知道的是,自己的省吃俭用下来的钱,在高昂的房价和城市生活面前甚至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二、小傅眼中的自己

如果说母亲眼中的小傅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的话,那么小傅自己不这么看。小傅说,人只有出去见过世面了,才能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虽然小傅现在是个小白领,但他并不把自己看成是“有出息的人”。他开玩笑说,自己就是池塘中的那些浮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小傅这么说是有他的道理的。小傅现在工资每月5000元,刨去住宿每月1500元,吃饭1000元,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要花500-1000元,所以每月也就能省下个1000-1500元。靠着这点积蓄,小傅清楚他是不可能在上海生根的。何况,现在都还没有拿到上海户口。

小傅说有时候感觉自己真的很不孝顺。对于父亲上夜班的事情,他提了好几回,认为父亲打工可以,但不要去上夜班,太费人了,去找个白天上班的活就好了。但父亲没有答应;而且每年村里安排体检的时候,也都不去参加。小傅说,他内心实际上也很怕,要是父亲检查出来身体有什么问题,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在外面买点人参这样的补品给父亲。

小傅谈了女朋友,是浙江人。每当母亲感叹以后买房子的压力的时候,小傅就安慰说,先处着吧,也还没有到谈婚论嫁的地步,要是不能在一起,那就是没有缘分了。小傅对我说,结婚这事儿对他来说只能是先放一放的事情,他走的只能是“立业成家”的路,而不会是“成家立业”。小傅又庆幸自己现在只有25岁,还有拼搏奋斗的时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城市扎根下来。

小傅心里是不愿离开上海的,所以他打算如果之后成家了,就把家安顿在靠近上海的嘉兴市,然后每天通勤来回。这和许多不想离开北京的人把家安顿在燕郊是同样的。事实上,小傅现在也已经是没法再回来了。他也想逃离在城市那种孤独的、没有家人陪伴的生活,回到本地。但实在是因为两地差距太大,本地没有可以让自己从事的工作岗位。小傅告诉我,他感觉自己已经是“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的状态,所以也只能是先在上海漂着。至于漂多少时间,他自己心里也没数。

三、我眼中的小傅

小傅是当前中国众多从农村考入大学留在城里工作的农家子弟中的一员。在父母传统的眼里,读书依旧是孩子能够走出农村的最好途径。但他们也知道,现在让孩子能够留在城里实属不易,做父母的只能是拼命地打工赚钱,希望能够积攒出一些钱来帮助孩子在城市扎根。之前看过潘毅、卢晖临两位老师的文章,里面提到一个叫“辛”的打工者是如何被老父亲“赶离”农村的,因为深知农村破败的父亲知道,在村里待着守着那几分薄田是不会有出息的。没有学历、打工的“辛”的情况尚且如此,对于拥有大学本科学习、从事白领工作的小傅来说,父母还会让他回来吗?

当国家不断要求城市高校扩大在农村地区的招生名额的时候,不知道顶层设计者是否想过,在城市生活成本高涨的这个时代啊,这些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孩子毕业之后又有多少能够真正在城市安身、扎根下来呢?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从农村进入到城市读书的孩子都是农村的精英。当这些农村精英被吸引到城市里来之后,他们所处的却是一种“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这不是在加速农村的衰败吗?有段时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这对那些拼命从农村考出来进入城市却又无法在城市安身的农家子弟来说,无疑是极为苦涩的嘲讽。

小傅的故事讲的是小傅一个人的故事,但小傅的故事讲的又不全是他一个人的故事。在现今城乡二元对立不减反增的状况下,小傅的故事还将继续被讲述。

(本文为破土首发,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浅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