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

 mishoushu 2016-01-03

 

家贫子读书,地瘦栽松柏
   一、文献名邦的奇迹

    莆田(兴化)为“文献名邦”,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中状元、林邓中探花、陈俊卿中榜眼、龚茂良中传胪、前四甲都为莆田人,故有魁亚同榜”(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古今往来、绝无仅有!还出现“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个儿子分别双双蟾宫折桂的佳话。(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啸(今竹庄),后迁莆属的蒜岭漆林乡。其族内仕履略。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录取的莆田进士仅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厚和翁处易。开宝六年(973)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朴、翁处廉。雍熙二年(985)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又恰是翁处恭、翁处休。同胞兄弟六人,三榜双折桂,成为科甲佳话。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进士人数情况

     莆田(兴化)历代共有2308名进士(另一说约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54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兴化(闽)554(文进士542,武进士12),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丰城211,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

    三、文武状元情况

    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到清末科举的废止(1905年),兴化共出了十六位状元。加上具争议的五代状元徐寅(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福建莆田历代文状元为11人、武状元为5人,分别列表如下:

    

序号

姓名

籍 贯

中魁时间

官职

1

徐 寅

莆田县

开平元年至四年间(907-910)

秘书省正字

2

黄仁颖

莆田县

明宗天成(927)

端明殿掌院学士

3

徐 铎

莆田县

熙宁九年(1076)

吏部尚书

4

黄公度

莆田县

绍兴八年(1138)

考功员外郎

5

郑 侨

故兴化县

乾道五年(1169)

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

6

吴叔告

莆田县

端平二年(1235)

大理少卿

7

陈文龙

莆田县

咸淳四年(1268)

参知政事

8

林 亨

仙游县

至正三年(1343)

朝奉大夫

9

林济孙

仙游县

至元六年(1340)

六府通议

10

林 环

莆田县

永乐四年(1406)

翰林院侍讲

11

柯 潜

莆田县

景泰二年(1451)

翰林院学士

 

序号

姓名

籍 贯

中魁时间

官职

1

黄仁沨

莆田县

乾宁二年(895)

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

2

薛 奕

故兴化县

宋熙宁九年(1076)

武状元凤翔府都监

3

叶顗(yǐ)

仙游县

宣和六年(1124)

武状元承节郎

4

蔡必胜

莆田县

乾道元年(1165)

知閤门事

5

陈从龙

莆田县

宋绍熙元年(1190)累举推恩

监邕州税

    四、宰辅情况

   莆阳历史上出过16位宰相,兹将诏命出任宰执及追赠官位者,列名于后:
  翁承赞,字文尧,莆田县北高人,乾宁三年(896)进士,后梁贞明二年(915)授闽国(今属福建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辅佐闽王王审知,时年56岁。
  陈洪进,字济川、致先,仙游县枫亭人,军旅出身,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七月,于平海军节度使兼泉(州)漳(州)观察使任上,献所掌泉、漳两郡及所辖十四县,纳入宋朝版图。宋太宗赐诏嘉纳,以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时年63岁。
  陈靖,字道卿,莆田县荔城人,由德化县(今属福建泉州)尉官至谏议大夫,天圣四年(1026)卒,熙宁元年(1086)宋神宗诏赠尚书左仆射。
  蔡京,字元长,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崇宁元年(1102)五月,宋徽宗诏以翰林学士丞旨蔡京为尚书左丞。七月,诏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时年55岁。明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继加太尉(最高军事长官),进太师。后屡罢屡起,自号“公相”,通治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居相位达九年之久。
  蔡卞(王安石女婿),字元度,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绍圣二年(1095)十月,宋哲宗诏为尚书右丞,时年46岁。四年,为尚书左丞。

    蔡攸,仙游县。宋宣和五年至靖康元年(1123-1126)  领枢密院事,封英国公、燕国公

    叶顒,字子昂,仙游县大济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诏除端明殿学士,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时年65岁。明年,进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继诏宰相兼国用使,参政同知国用事。
  陈俊卿,字应求,莆田县城南阔口人。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宋孝宗诏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时年54岁。明年十月,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龚茂良,字实之,莆田县荔城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宋孝宗诏茂良以礼部侍郎升参知政事,时年53岁。继以首参行相事。五年,受诬卒于贬所。
  郑侨,字惠叔,兴化县(今属仙游)象溪人。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庆元二年(1196),宋宁宗诏为参知政事,明年,进知枢密院事。
  黄镛,字器立,莆田县涵江黄巷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德佑元年(1275)十二月,宋恭帝诏以吴镛兼权参知政事,明年二月升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再授右丞相,与陈文龙共主国事,未赴任。
  陈文龙,字君贲,莆田县城南阔口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德佑元年(1275)冬,宋恭帝诏为参知政事,时年43岁。明年五月,宋端宗于福州称制,复以文龙参知政事,坚持抗元斗争,后被俘尽节。
  周如磐,字圣倍,莆田县黄石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天启六年(1625)明熹宗诏为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继入阁为首辅,阅三月即罢归。
  黄鸣俊,字启甸,莆田县荔城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明神宗、熹宗、思宗三朝,官至右佥都副御史浙江巡抚。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制,起用鸣俊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年55岁。
朱继祚,字立望,莆田县黄石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唐王,隆武元年(1645)诏为东阁大学士,桂王永历元年(1647),诏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朱继祚,莆田县人 ,南明隆武年间(1645-1646) 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

  上列十六名莆藉名臣,均以宰相的相关正式名号位居揆席。其所处王朝政治社会背景虽大相径庭,居官风绩及其结局亦不尽相同,然均有朝廷诏命的正式宰相官名,则是不争的史实,亦是判定其宰相身份的基本依据。

    五、祖籍福建莆田的部分外地状元(11人)

  潮州籍状元林大钦、吴川状元林召棠。以及莆田黄岸派文武状元九人:

  1、黄仁颖字福佑号潘湖翁 福建晋江潘湖人唐天成丁亥科状元莆阳东里黄滔庶孙欧阳氏出,莆阳黄仁愿之弟(系福建黄姓第一状元)

  2、黄仁泽福州候官人黄璞五子唐乾宁乙卯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

  3、黄定福建永福龙屿人福建莆田唐大司徒黄碣嗣孙宋乾道壬辰科状元官广东提举

  4、黄由福建长洲人福建莆田黄岸十八世孙宋淳熙辛丑科状元官刑部尚书

  5、黄朴福建闽侯人唐大司徒黄碣嗣孙宋绍定乙丑科状元官广东提举

  6、黄观安徽池州贵池清江金墩人。祖籍福建莆田清江境(今黄石清前清后金墩黄远公曾孙黄璋孙黄古子)贡元会元洪武二十四年状元“三元及第”,礼部侍郎。

  7、黄钺字长白又字赓材号钟山 南京下关金墩人明万历辛丑科武状元官南京兵部尚书

  8、黄士俊广东顺德人福建莆田黄岸裔孙万历丁未科武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9、黄仁勇 广东人(1762~1817)清代武状元。字智斋。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县)古巷孚中乡人。福建莆田唐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嘉庆元年(1796),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

   六、林道楠的故事

    林道楠(1555-1607),字廷任,原籍仙游县香山里板溪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知进贤县。时遇荒年,林道楠开仓赈济饥民,并乘小船,遍历穷乡,按人口发赈粮,夜则宿船上,不入民舍。先后多次上奏,请求借耕牛、谷种给农民。主持修筑官圩,提供灌溉之便。任上亲自参加丈量田亩,按实确定赋税,对有权势的豪绅,也绝不徇情。

  后被召任御史,历按应天、陕西、广西等地,不受私人嘱托,不徇私办事。按察陕西时,见供自己饮食的器皿都是银制,向随从查问原因。随从回答,这是陕西惯例,且为防止鸩毒。林道楠不以为然,命人撤去银制器皿,说:“吾以恩信待人,何防之有!”一郡守乃某侍郎亲信,有贪污行为,亦予弹劾,直至将其罢免。林道楠在御史台18年,“劾太监张鲸,救御史曹学程,论尚书石星,主封事、著丰采”,升为太仆少卿。死时,家中十分贫困,两儿子徒步奔走四方谋生。林道楠清廉高洁的品格,深受民众敬重。

    相传,他幼年丧父,与母妹相依为命。当年的板溪地瘠民穷,生活艰难。其母为了儿子的前途,便到九鲤湖的仙公洞去祈梦。仙公托梦:板溪不可久居,可用砻糠投放木兰溪,看它流到哪里,就迁居到那里。母子商议后,就把砻糠投放木兰溪,并沿途跟踪。砻糠顺水流到清浦鳌头境时就停滞不前了。于是,他们母子三人就迁居于此了。

  自此,林道楠十载寒窗,刻苦攻读。初授进贤知县,不久召为御史,历按应天、陕西、广西等地,册封琉球王,居台十八年,后官刑部侍郎,迁太仆少卿。他在朝为官24载,爱国爱民,除暴安良,为官清廉,深得民众的爱戴。

  是时,朝中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国力衰竭,属国高丽日趋强大,经常寻事挑衅。一次,高丽王具函强邀明帝到高丽都赴会,否则就要干戈相见。明帝与文武百官不知所措,明知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正当君臣们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林道楠挺身而出,要求代帝出使,但要求以代理三日皇帝为前提。文武百官瞠目结舌。明帝也迫于无奈,只好迁就答应。林道楠在代理三日皇帝中,杀了许多奸臣,为国为民安社稷。之后,他交还帝权,出使高丽。高丽王偕同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高丽王有意在城门口摆着两桶水。林道楠毫不犹豫,一脚踢倒了一桶。高丽王谓曰:“您为何如此?”林道楠理直气壮地说:“国有一统,而无二统(‘桶’与‘统’为方言谐音),你这样摆设,无非是不服管辖,须知我大明帝国,人多地广,兵强马壮,经济实力雄厚,谁敢冒犯,定是自取灭亡!”高丽王哑然无声。在迎接林道楠的盛大国宴上,第一道菜是用白布蒙住的鲜血淋淋的一个人头,林道楠当机立断,揭开白布,不慌不忙地右手举起筷子,夹出眼珠往嘴里送,左手顺势用手帕把嘴一抹,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嘴里的眼珠裹在手帕里。高丽王见此情景,心里暗暗佩服。高丽王又用对子为难林道楠。上联曰:“黄河跃浪三三曲。”林道楠不加思索,便对出下联:“鸭绿流沙六六湾。”高丽王赏识了林道楠的智慧和果断、胆略和才华,再也不为难林道楠,不为难明王朝,答应和解条件,并继续岁岁来朝,年年进贡。

  林道楠不辱使命,班师回朝。明帝和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都赞扬林道楠爱国忠君的大无畏精神。

    七、莆田部分古代名人录汇总表(按姓氏笔画排列)及简介

莆仙古代名人录

  陈昂[明]

  蔡卞[宋]

  蔡传[宋]

  陈次升[宋]

  陈池养[清]

  陈谠[宋]

  陈道潜[明]

  陈德薰[清]

  陈洪进[唐]

  陈均[宋]

  蔡京[宋]

  陈吉老[宋]

  陈居仁[宋]

  蔡戡[宋]

  陈可大[宋]

  陈旅[元]

  陈宓[宋]

  陈迁[明]

  蔡伸[宋]

  陈文龙[宋]

  蔡襄[宋]

  蔡攸[宋]

  陈音[明]

  方大琮[宋]

  傅楫[宋]

  方良永[明]

  方崧卿[宋]

  傅佇[宋]

  郭篯龄[清]

  郭良翰[明]

  郭尚先[清]

  黄彻[宋]

  黄公度[宋]

  黄璞[唐]

  黄寿生[明]

  黄滔[唐]

  黄廷用[明]

  洪希文[元]

  黄仲元[宋]

  黄仲昭[明]

  江春霖[清]

  江采蘋[唐]

  康大和[明]

  柯潜[明]

  柯维骐[明]

  廖必琦[清]

  林富[明] 林道楠[明]

  林光朝[宋]

  林光世[宋]

  林环[明]

  林俊[明]

  李俊甫[宋]

  林麟焻[清]

  林嵋[明]林默(妈祖)

  林披[唐]

  林人中[清]

  林宋卿[宋]

  林师益[宋]

  林文[明]

  林文俊[明]

  李文利[明]

  林豫[宋]

  林蕴[唐]

  林尧俞[明]

  林扬祖[清]

  林桢[清]林藻[

  林兆恩[明]

  彭鹏[清]

  彭韶[明]

  钱四娘[宋]

  宋珏[明]

  宋际春[清]

  宋廷尊[清]

  佘翔[明]

  翁承赞[唐]

  王凤九[清]

  王回[宋]

  王迈[宋]

  徐寅[唐]

  薛元鼎[宋]

  余崇龟[宋]

  俞良甫[唐]

  叶颙[宋]

  姚宗之[宋]

  朱绂[宋]

  郑凤超[明]

  郑纪[明]

  郑露[唐]

  郑良士[唐]

  郑樵[宋]

  郑侨[宋]张琴(进士)

  周瑛[明]  李耕(画家)

 吴彬(明宫廷画家)

 

   简介:陈昂-明诗人,字尔瞻,又字云仲,自号白云先生,莆田人。嘉靖中诸生。

   蔡卞(10 8-1117) 仙游人,字元度,蔡京之弟。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仙邑慈孝里赤湖境(今枫亭镇东宅赤岭自然村)人。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史籍方志,百家杂说,国家法典无不浏览殆遍,触类旁通,才华出众,名闻乡里。

   蔡传[]生平简介:仙游人,襄仲子旬之子,字永翁,旬早世,及襄卒,朝庭录其孙,以传守将作监簿,时方二岁,母刘氏抚教至于知书,传笃学力行,历朝奉郎,通判南京留守司,年四十三致仕,奉亲以归,有历代呤谱。 

    陈次升(10441119),字当时,仙游善化里(今大济镇)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绍兴中为御史,累疏论章惇 、蔡京之奸,为卞所诬,谪南安军。 

    陈池养(1788-1859),字子龙,号春溟,晚号莆阳逸叟。莆田城厢后塘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人,十四年(1809)成进士, 历署武邑、隆平、平乡、枣强、元氏、河间等县知县和冀、景、深等州知州。

    陈谠(1134-1216),字正仲,仙游文贤里(今度尾镇帽山村)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承其祖骥及父丰累世渊源之学,故其论开边雅有识”。

    陈道潜 ,字孔昭,莆田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给事中,预修国史。永乐初谪判夷陵,起监察御史,预修情理大全诸书。所著有拙斋存稿。

    陈德薰 ,原名锡麟,字德盛,号琴舫,莆田人。咸丰八年(1858)举人。署闽清教谕,光绪二十年(1894)改武平教谕。

    陈洪进(914985年),字济川,连江里(今枫亭镇)人。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被晋封为杞国公,雍熙元年(984年),又加封为岐国公。他年登古稀,太宗优诏免其朝请,并赐地于开封祥符。雍熙二年(985年),洪进逝于开封,享年72岁。 

   陈吉老,字子州。仙游折桂里后坂(今榜头镇后坂村)人,其先许州人,遂家侯官,后迁仙游。吉老经父职补官。历任清流县丞、汀州别驾、东京提刑、扬州安抚使等职。

    陈均 ,字平甫,号云岩。莆田人,俊卿从孙。南宋史学家。端平初(1234)赐迪功郎,不受。郡守杨栋延入郡学为矜式,力辞而返。闽帅王居安闻其名,延至福州。 

    蔡京(10471126)仙游县慈孝里赤湖(今枫亭镇东宅村)人,字元长,蔡襄堂弟,熙宁三年进士,徽宗时拜尚书做丞右仆射

    陈居仁(1129-1197),字安行,仙游折桂里后坑(今榜头镇后坂村)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官至华文阁直学士。

    蔡戡(1141-?),仙游人,蔡襄四世孙,字定夫,南宋词人。始居武进,补粟阳尉,乾道二年(1166)进士,累官宝谟阁直学士。

    陈可大(1092-1179),字齐贤,仙游功建里(今鲤城镇城内街飞钱巷)人。其父汝器,喜积善。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调熙州司户。

    陈旅(12881343 字众仲,号荔溪,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莆田崇福里(今属秀屿区忠门镇)人。

    陈宓 ,字师复,号复斋,生于宋乾道七年(1171),莆田白湖(今荔城区阔口村)人。是南宋名相陈俊卿的第四子。绍定三年(1230),陈宓卒,享年59岁。

    陈迁,初名仙,字汉崇,仙游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历南京户部郎中,迁江西布政司右参议。以父忧去官,不复起。为人嗜古,善持论。是第一个文学社——“耆乐社”发起人。闹居几三十年,年八十三卒。 著作存本:《仙溪志》十六卷.

   蔡伸(1088—1156)仙游人,字伸道,自号友古居士。仙游慈孝里赤湖(今枫亭镇东宅村)人,蔡襄之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

陈文龙(1232-1277),字君贲,号如心,莆田城东门外玉湖乡(今城郊乡阔口村)人。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入乡学,宝祐四年(1256)补进大学。咸淳四年(1268),文龙廷对第一,得状元,任镇东军节度判官。

蔡襄(10121067)仙游人,字君谟,号莆阳居士。先世居仙游,后迁至莆田城南门外。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

蔡攸,蔡京之子,仙游人。尚茂德帝姬,靖康元年(1126)从徽宗北行者也。

陈音 ,字师召,世称愧斋先生。莆田人,天顺进士,弘治五年(1492)官太常寺卿。善古诗文词,立挥而就。音负经术,世多游其门者。

方大琮(1183-1247),字德润,号壶山,又号铁庵。宁宗开禧元年(1205)进士。理宗端平三年(1236)为右正言。

傅楫(1041-1101),字元通,仙游孝仁里(今赖店镇)人。少自克厉,从孙觉、陈襄学,宋治平四年(1067)进士,初任扬州司户参军,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

方良永(1454-1528 字寿卿,号松崖,莆田县城内草舍里(今城厢区梅峰街后塘)人。弘治三年(1490)与弟良节同登进士第,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方崧卿(1135-1194),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季申。方廷实从子。孝宗隆兴元年(1162)进士。淳熙三年知信州上饶县。历通判明州,各南安军。

傅佇(?-1148),字凝远。仙游孝仁里(今赖店镇)人。宋重和元年(1118)进士。任山东无棣县主簿。

郭篯龄(18251886),字祖武,又字子寿,号山民,郭尚先之子。莆田人。自幼聪慧,十七岁时(1841年)补邑弟子员。

郭良翰,郭应聘之子,字道宪,明福建莆田人。万历中以荫官太仆寺寺丞。

郭尚先(1785-1832 字元开,号兰石,又号伯抑,莆田城关书仓(今城厢区凤山街书仓巷)人。年轻时就以“博洽”知名,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改庶吉士,习国书,授编修。

黄彻,南宋诗人。字常明。莆田人。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授湖南辰州辰溪县丞,就升令,在任五年。

黄公度(1109-1156 字师宪,莆田县城内东里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人。绍兴八年(1138)省试第一,是科免廷试,赐进士第一(状元),授秘书省正字。

黄璞,唐末诗人。字德温,一字绍山,号雾居子。候官人,后徙居莆田涵江。少善歌诗,传诵一时。昭宗大顺二年(891)进士,乾宁初官至崇文阁校书郎。昭宗时归隐。黄巢入闽,经其家,以璞儒者,戒勿毁其居。后人称其所居里为“黄巷”。

黄寿生,明福建莆田人,字行(宏?)中。永乐九年(1411)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计。预修《性理大全》诸书,九载将满,得疾卒。邃于诗经,邑之业是经者,寿生实为初祖。学者因其所居,称东里先生。著有《东里文集》。

黄滔(839-913 字文江,莆田城关前埭(今城厢区东里巷)人,少年时笃志好学,大中年间(847-860),在灵岩的东峰书堂(故址在今广化寺佛堂之东)读书。乾宁二年(895)进士。光化中(898-900)迁四门博士,天复元年(901),滔以王审知荐,迁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今福州)节度推官。对闽政多所规正,闽人得以三十年不罹兵燹之祸。 当时闽中所为碑碣,多出其手,曾被誉为“莆文章初祖”。今浮屠荒陇,旧刻尚存.中州名士若李绚、韩偓等避地于闽,悉与之游。其著有《泉山秀句集》三十卷、《黄滔集》十五卷等。

黄廷用(1500-1566),安汝中(行?),号砺峰,号四素居士,学者称少村先生,莆田人。嘉靖四年(1525)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检讨,历司经局洗马兼翰林侍讲,以言官论,出为衡州府通判,累官至工部右侍郎,又被论罢归。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破莆田,被执不屈,戚继光兵至得脱归。兰陵诗话称其诗“悽婉可诵”。

洪希文(12821366 字汝质,号去华山人,莆田壶山下坂山屏(今荔城区新度镇下坂村山坪)人,元代著名的乡土诗人。

黄仲元(1231-1312),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善甫,号四如。黄绩子。少刻间周程张朱吕真魏及父所传潘柄、陈宓之书,以其余力抄唐宋名文二百余家,文学为一时推重。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

黄仲昭(1435-1508),名潜,一作,以字行,号未轩,别号退岩居士,莆田县下皋村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编修。

江春霖(1855-1918 字仲默,号杏村,晚号梅阳山人,莆田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历官诸道监察御史,以劾庆亲王奕劻去职,归里家居。春霖博学多才,嗜书成癖,工书法,精词赋,雄辩论。

江采蘋(?-765),莆田东华(今黄石江东村)人。九岁能读《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因诗中有《采蘋》篇,父亲为她取名“采蘋”。唐开元年间(713-741),高力士出使闽粤,见年仅十五岁的采蘋年轻貌美,选她入宫,得到玄宗的宠爱。

康大和,字原中,号砺峰,莆田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预重修《大明会典》。三十二年(1553)迁翰林侍讲学士。以不附严嵩,久不得迁。后调南京礼部侍郎。四十年,官至南京工部尚书。两年后,退休归里,万历初卒,年八十。为人质朴忠厚,不事表露,素为同里学者、刑部尚书林俊所推重。有《砺峰集》。

柯潜(1423-1473),字孟时,号竹岩,莆田人。景泰二年(1451)状元,官至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主掌院务。

柯维骐(1497-1574),字奇纯,号希斋,莆田小柯山(今城厢区梅峰街乌石尾)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人,嘉靖二年(1523)登进士第,授南京户部主事,引病告归,以当时规定“京朝官病满三年者罢免”,被罢免,从此无意仕途,潜心读书,以“明道著书”为已任,四方从学者先后达四百多人。

廖必琦,字师韩,号愧荆,莆田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户部主事改翰林院庶吉士。后为翰林院检讨,转为浙江道监察御史。 著作存本: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

林富,字守仁,号省吾,莆田人。弘治十五年(1502)与叔父林熟同科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忤奸臣刘瑾系狱。正德五年(1510),刘瑾诛,起为袁州同知,擢宁波知府。

林光朝(1114-1178 字谦之,号艾轩,莆田县连江里(今黄石镇郑庄)人。曾跟随名儒陆景端学习,专心圣贤践履之学,动必以礼。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自光朝始。隆兴元年(1163)第进士。

林光世,宋兴化军莆田人,字逢圣,号水村。景定二年(1261)进士。《馆阁续录》载其理宗淳祐十一年,以《易》学召赴阙,充秘书省检校文字,宝祐二年补迪功郎,添差江西提举司事办公事。但《闽书》记其官阶皆颇有异同,未详孰是也。

林环(1376-1415),字崇璧,号絅斋,莆田人。幼聪慧,读书数遍即成诵。明永乐四年(1406)状元。授翰林修撰,升侍读,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总裁官,并两为会试考官。十三年,扈从巡幸,卒于北京,年四十。

林俊(1452-1527),字待用,号见素,莆田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

李俊甫,字幼杰,莆田人,宋嘉定十年(1217)进士。他“上考史记,旁摭纪录,下至诸家文集,行宝碑碣书尺,悉从采掇,询于老儒,恭之故老”,用十年多的时间,编成《莆阳比事》一书。

林麟焻,字石来,号玉岩。清兴化府永积仓(今城厢区东山巷)人。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中书舍人。

林嵋,字小眉,廷升曾孙,其兄林简,莆田人。少随父长茂宦镇江,弱冠负才名,有圣童之誉。崇祯十六年进士,相国黄景昉谓:其仙踪佛迹隐见人间传诵海内,诗原本汉魏于唐独宗李白外此夷然不屑也。

林披(733-802),字茂则,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生。先世居于莆田尊贤里北螺村(在福平山之南),至披移居乌石(在今西天尾镇澄渚村)。

林人中,字中子,莆田人。家贫,绩学工诗。布政使曹溶延至署,入国子监。素谙前朝典故,时资为文献,曾参修康熙《莆田县志》。其父林佳玑,顺治间诸生,擅诗名,与吴梅村,朱锡鬯等交游,有东山集二卷。

林宋卿,字朝彦,仙游功建里(今鲤城木兰街)人。尝从陈瓘、杨时学,北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先后任睦亲北宅宗学博士,召试秘书省正字,代理主持翰林学士院、恭州知州等职。

林师益(?-1126),林豫之次子,以父任奏补三班,借职授枢密院宣差、鸡泽县尉,上书论边防利害讥切时政,留京师听旨。靖康元年(1126),以阁门宣赞舍人提举京城四壁守御使司后军统制。

林文(1390-1476),字恒简,号澹轩,莆田人。宣德五年(1430)进士第三。授翰林编修,正统初,与修《宣宗实录》。累官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学士。其诗文体格温淳,自成一家。87岁卒。谥襄敏。

林文俊,明大臣,字汝英,号方斋,莆田人。少颖异,家贫无书,就书肆阅读,举乡试第一。正德六年(1511)成进士。历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嘉靖九年(1530),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主持校刊二十史(缺《宋史》)的工作。官终南京吏部右侍郎。卒,赠南京礼部尚书,谥文修。《四库总目》谓其文章醇雅隽永,其诗亦从容恬适不事雕琢。

李文利,明音乐理论家。字乾遂,号雨(两)山,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莆田人。官思南府教授,长于乐律。

林豫,字顺之,仙游仁德里(今龙华镇象运村)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元丰初年(1078),淮南盗匪出没,民怨四起,地方不宁,时任连水军使的林豫殚精竭虑,因势利导,一方面率兵整治,一方面耐心安抚,很快就平息骚乱,被升为京东排岸司。林豫为人忠直,从不因荣辱而迁变。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大文豪苏轼、苏辙遭权贵排挤,被贬出京,流放岭南雷州、惠州一带。

林蕴,字梦复,号赤松,林披第六子。兄弟九人皆为刺史,世称九牧林是也。蕴世通经,于贞元四年(788)年及第,为闽越人进士之第一人,名重京师。其文最可传者为上宰相李吉甫、李绛、武元衡、张宏靖诸书。

林尧俞(?-1626),字咨伯,莆田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庶吉士,改检讨,在翰林院潜心研究十年,始迁赞善。历谕德兼侍讲、南京国子监祭酒。天启初,特起礼部左侍郎。三年(1623),擢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时魏忠贤当政,为扩展宦官势力,要求增加太监名额,他力持不可。五年,魏忠贤迫害东林党人愈厉害,他屡疏乞休,致仕归里。卒,赠少保,谥文简。

林扬祖(1799-1883),字孙诒,号岵瞻,城内长寿街庙前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道光五年(1825)以拔贡举乡试第一。九年(1829)登进士第,签分刑部主事,升员外郎,记名御史,充方略馆纂修。二十年(1840)任广西主考。二十二年(1842),乞归终养祖母。二十五年(1845),回京师,补授湖广道监罕御史,升工科掌印给事中。

林桢(1639-1714 字少干,一字菊淙,莆田县城内赤柱(今城厢区英龙街赤柱巷)人。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起兵,授以官职不从,囚禁数月。十六年,耿精忠兵败,时桢已年近四十,无意科举,遂入国子监,赴吏部候选,例授候补知县。因母老无人奉养。终未就职。 林桢一生急公好义,凡是民众事业皆慷慨解囊。曾摹巨资修复木兰陂。

林藻[](约公元八o五年前后在世)字纬乾,莆田人。生卒年均不详,唐顺宗永贞中 前后在世。少负奇志,乃与欧阳詹刻意文学。闽人云“欧阳独步蕴横行”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登进士第,试珠还合浦赋,敍珠去来之意,人谓其有神助。累迁殿中侍御史。官至岭南节度副使。藻著有诗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世称“三教先生”,赤柱(今城厢区英龙街赤柱巷)人。嘉靖十三年(1534),兆恩试高等入县学。二十五年(1546)乡试失意,从此摒弃科名,致力于心身性命之学。

彭鹏(1635-1704),字奋斯,又字无山、古愚,号九峰。莆田县横塘(今黄石镇横塘村)人。后移居城内金桥巷(今城厢区凤山街)。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据闽叛清,要他任伪职,他装疯托病,先后9次拒绝耿的征召。二十三年(1684),任三河县知县;二十九年(1689),授科道官员,次年起为工科给事中。

彭韶(1430-1495),字凤仪,号从吾,莆田涵口(今渠桥乡港利村)人,后移居于城内朱紫巷(坊巷)。景泰七年(1456)韶以府学生中福建乡试举人。天顺元年(1457)成进士。授刑部山西司主事。

钱四娘(1049-1067),长乐县人,宋治平元年(1064)携家资来莆田创筑溪陂。莆田南、北洋的界河木兰溪,发源于德化县戴云山,经永春、仙游县,汇360多条溪涧水流入莆田的俞潭(今华亭镇油潭村)--濑溪。该溪横贯莆田中部,流域面积1830平方公里,在莆田境内全长42公里,经宁海出三江口入兴化湾。

宋珏(1576-1631),字比玉,号浪道人,又自号荔枝仙。莆田县城内双池(今城厢区英龙街双池巷人)。明天启中诸生,不愿受八股时文束缚,放弃举子业;后进南京国子监读书,又中途弃去。其后寄寓南京、苏州、杭州等地30余年,与诗人画家程嘉燧、文豪钟惺、书画篆刻家李流芳等交往极深,李流芳特地建一座“垫巾楼”让他居住。四人常一起吟诗作画,人称“嘉定四先生”。晚年又和钱谦益、黄道周相友善。 

宋际春,字拓耕,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莆田人。历任寿宁、闽清、台湾教谕。博极群书,诗才清丽,颇为谈诗者所尊。

宋廷尊,字彝舟,咸丰间诸生,莆田人。《荔隐居纪遗》云:彝舟诗学船山,多激楚之音。七古类黄仲则,悲笳晓角,不堪卒读。

佘翔,字宗汉,号凤台,莆田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人。任安徽全椒知县。与巡抚、御史抵牾,投劾弃官去,放游山水以终。工诗,以雄丽高峭为宗,声调、气格颇近七子。然人品颇高,故诗有清致不全为七子之肤廓,未可全斥之也。

翁承赞,字文尧,晚号狎鸥翁,又号螺江钓叟。世居兴福里竹啸庄(今莆田北高镇竹庄村),到承赞移居漆林里(今福清县新厝乡七林村)。乾宁三年(896)举进士,次年,擢博学宏词科,授京兆尹参军。以右拾遗受诏册王审知为琅琊王。

王凤九,字而轩,号霞庵,莆田(一作仙游)人。顺治举人,知河北(河南?)涉县。因治水患忤上司,罢官归里。康熙间耿精忠饵以好官,不屈,被囚累月,归后隐读于邑之天马山,居家著书30年。究心理数、天文、地理之学,对汉宋儒学、经史子集多有阐发和论订。所作《汇书》,仿《笠泽丛书》之例,多为讲易之文,其说皆宗程、朱。

王回(1048-1100),字景深,仙游折桂里汾庄(今榜头镇云庄村)人。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任江陵松滋县令,当地有用活人祭鬼的恶俗,王回对为首者绳之以法,百姓得以安宁。任濠州鹿邑知县,政绩显著。

王迈(1184-1248),字实之,号臞轩,世居仙游慈孝里(今园庄乡),南宋诗人。嘉定十年(1217)殿试第四。历任潭州(今长沙市)观察推宫,殿试详定官,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吉州(今吉安市)通判、邵武军知军和侍右郎官等职。

徐寅,字昭梦,莆田延寿村人(今城厢区城郊乡)人。幼即博通经史,尤长于骈语律赋。时人称为“锦绣堆”。登乾宁元年(894)进士第,官秘书省正字。他曾作《人生几何赋》,一时竞相传写。日本、朝鲜等国人得其《斩蛇剑赋》、《御沟流水赋》,家家用泥金书写,列为屏障,其为人所珍重如此。 闽王王审知聘他掌书记,并刊行他的《钓矶文集》。后隐于延寿故居,不再出仕,今延寿溪中尚有石矶微露水上,就是当年他垂钓的地方。 寅辞章绮丽,不类古体,善于运用民间语言入诗。著有《探龙集》等。

薛元鼎,字叔云,仙游连江里(今枫亭镇)人,幼警敏,四岁日诵《论语》数百字,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任惠州教授、太学正、承事郎、宗正寺簿、国子监丞兼代理户部左曹郎官、秘书丞、军器少监兼太子侍讲、提举浙西路、吏部尚书左郎官兼太子左谕德。南宋熙宁二年(1175)提举浙西路时,奉旨视察太湖一带的水情。薛乘船沿江仔细考察河道弯曲及泥沙堵塞的情况,奏请孝宗开凿运河54里,减轻洪灾,方便漕运,受到太湖一带百姓的称颂。后因母病逝,回家奔丧,刚回家乡便因悲伤劳累过度去世。有《诗文讲义》二十卷。

余崇龟,字景望,仙游文贤里厢溪(今度尾镇汀溪村)人。南宋淳熙五年(1178)与兄元一同登进士,历官司农丞,赐对便殿,除秘书丞。韩侘胄欲邀一见,处以要津,崇龟不从,力乞补外知江州,后任枢密院检详文字。韩败后被宁宗封为监察御史,奏言名器冗滥之弊,士大夫卑陋之习,言甚切直,得宁宗赞赏。宋向金请和时,金人欲求韩侘胄首级作议和条件,朝臣应允,唯崇龟反对,曰:“侘胄诚有罪,函首送敌,辱国矣!”遂不预议,寻任兵部侍郎兼权给事中,卒。崇龟从政之余,还勤于著述,有《诗经讲义》、《州郡风土记》、《静胜文集》等行世。终年61岁,赠通议大夫。

俞良甫,元仁德里台谏坊(今西天尾镇)人。元朝末,干戈扰攘,社会动乱不安。至正二十七年(1367),良甫避战乱东渡至日本,寓居东京的嵯峨,以刻书为业。

叶颙(1100-1167),字子昂,仙游万善里古濑(今大济镇古濑村)人。南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初任广东南海县主簿兼代理县尉,继任江西贵溪县、上虞县知县。

姚宗之,字元仲,仙游文贤里洋坂(今度尾镇洋坂村)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任吉州(今吉安市)司户参军、国子学录、太常博士兼代理吏部郎官、将作少监、等职。

朱绂(?-1108),字君贶,仙游孝仁里(今赖店镇人)。宋治平四年(1067)科考为甲科进士,任皇宫大小学教授。在任期间,他针对时政,阐述了“知人、诚意、正心、安民”的主张,得到哲宗皇帝的采纳,并受器重,升为皇宫侍讲、诩善等官,后因涉同僚邹浩一案而失宠。直到建中靖国后,又升为谏议大夫、给事中等要职。

郑凤超 字巨掌,莆田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生。弱冠游京师,不得志乃返家闭门读书,精研天文历数及诗画等。唐王聿健即位福州,征为中书舍人兼翰林院待诏,并参预编撰国史。明亡不仕,专心著述,并游蜀、楚、燕、齐等地。

郑纪(14381513),字廷纲,号东园,仙游文贤里上郑(今度尾镇埔尾村)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历任国子祭酒、翰林庶吉士,经廷同考官、浙江按察副使、南京左通政、南京户部侍郎、大司徒等职。历英宗、宪宗、孝宗三朝,人称“三朝元老”。

郑露,字恩叟。南朝陈时(557-589)和他的弟弟(庄、淑)从永泰移家至城西南的凤凰山(南山),在风物佳胜处创建湖山书堂,读书其中,经常写文章教诲后辈。在他的倡导下,莆中竞相效法,很快就呈现出“兴学”的风气。

郑良士(856-930),初名昌士,字君梦。唐宣宗大中十(856)年,生于仙游县赖店郑宅(今赖店镇圣泉村),郑岳在《莆阳文献》称他“性沉厚,寡默,博学善属文”。郑良士年轻时,在家乡白岩读书。他热爱文学,作文吟诗,颇有诗名。景福二(893)年,37岁的郑良士,精心挑选平生所作诗五百首,经人引见,晋见唐昭宗,献上诗稿,得到唐昭宗的赏识。唐昭宗授予国子四门博士。相继迁任康州、恩州二州刺史。 

郑樵(1103-1162),莆田白沙镇霞溪村人,字渔仲,号溪西逸民,人称夹漈先生。南宋史学家。不应科举,居夹漈山上,刻苦力学三十年,访书十年。对天文、地理、草木、鱼等知识,注意实际考察。不满空谈心性与讲求辞章之风气。于史学推崇司马迁、刘知,著述八十余种,多亡失。四库全书总目云:其诗不甚修饰。而萧散无俗韵,其文滉漾恣肆,多类唐李观、孙樵、刘蜕,在宋人为别调。

郑侨(1132-1202),字惠叔,号回溪,仙游福兴里浔阳(今象溪乡菜溪村)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状元,授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乾道八年(1172)任校书郎,淳熙八年(1181)任常平官,皆有政声。淳熙十四年(1187),任起居舍人兼左庶子,兼代理给事中。淳熙十六年(1189),出使金国,金人以其国主有病为由,令其到閤门投递国书,郑侨据理力争,终使金人以礼相待,完成了使命,受到全国上下的赞扬。

周瑛(1430-1518 字梁石,号翠渠,其先世自莆田调戍于之镇海卫,因家焉。成化五年(1469),瑛登进士第,知广德州九载,升南京礼部郎中,三年升抚州知府,录转四川右布政使,因遭母丧还家,守制期满,乞求“引年”,不再出仕。 弘治十四年(1501)和黄仲昭同修《兴化府志》,“议论间有不合”,因自称“莆阳拗史”。其治学“以居敬为主”。瑛善书法,体势奇伟,神致高古。有《百梅录》寸楷行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