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常态下农信社转型发展新路径

 文野 2016-01-03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于2005年挂牌成立以来,全省农信社高举改革发展和团结奋进两面旗帜,规模效益和战略转型实现了两个猛上台阶,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四川农信品牌形象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不断下行,风险集中爆发,形势格外严峻。面对如此严峻形势,王华理事长坦然面对新常态,高屋建瓴提出了“在经济下行期间,四川农信2015年发展的增长点、风险点在哪里”的新课题,笔者就此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浅谈如下肤浅认识,提出有效新对策。

 

关键字:新常态  增长点  风险点   新对策

 

一、“三期叠加”形势分析

一是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把中国经济带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等基数增大,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要素正在发生变化,从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结构分析,从一、二、三产业结构分析,都可看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这些内在影响,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外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

二是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为了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一些行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有些企业甚至会退出市场。对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只有坚持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才有可能赢来“阵痛”后的新生。

三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扭转增速下滑过快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阴影,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逐级回落,进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也使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受到掣肘,调控余地大为缩小。

二、当前形势下风险点分析

“三期叠加”勾勒出中国经济当前的宏观图景,面对这种复杂的经济形势,农村信用社要正确认识风险,全面分析风险类型,在“危机”中寻找发展的“转机”,在“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下走出属于农村信用社特色的一条道路。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农村信用社广大客户由于经营环境发生改变,盈利情况总体恶化,客户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导致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急剧上升。一是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GDP增速由原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降至7.5%左右,今后还将逐步降低,各行各业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房地产行业更是雪上加霜,作为依靠三农发展的金融机构,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占据还款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下行导致沿海地区劳动岗位和工资薪酬减少,加大了贷款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同时,由于GDP减速导致部分企业无法适应而逐渐消亡,老板跑路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一二三产业比重将发生变化,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行业将逐渐退出市场,由于地理位置及历史发展,部分信用社在煤炭、房地产等贷款比例偏高,贷款发生违约风险的概率逐渐增大,导致其信用风险增加。三是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以“四万亿”为代表的刺激性政策,提前过度使用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导致产能过剩问题集中体现,中国整体负债率攀升,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必将产生大量淘汰企业,进而造成农村信用社贷款出现信用风险。

(二)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指原本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金融工具,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可能导致其价格下跌的风险。

当前,面对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GOP增速放缓,产业机构调整,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出现危机,融资难、融资贵也成为热议话题,宏观经济迫切需要降低贷款利率,缩小息差来减轻企业负担。在这种背景下,利率已经走进了下行通道,20141121,央行宣布自1122日起不对称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使一年期存贷款利差缩小0.15个百分点,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同时,将五年期定期存款完全市场化,交由各家银行自行决定利率,存款利率市场正在快速推进。种种迹象表面,银行业赖以生存的息差空间正在逐步缩小,利率市场化的脚步越来越近,特别是对贷款收入占比高的农村信用社而言,息差的缩小和利率市场化的到来将对其生存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农村信用社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最终将成为21世纪倒下的恐龙。

(三)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当,以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影响,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产生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导致银行品牌价值损失,更会产生挤兑风波,甚至危及银行的生存。

近几年来,虽然农村信用社在防范声誉风险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在全省建立了监测系统,对网络关键词进行监测,与新闻媒体保持紧密的沟通,市、县联社将防范声誉风险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组织专人对声誉进行维护。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网点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业人员对声誉风险的知识比较缺乏,对企业声誉重视不够,面对新闻媒体不能正确应对。特别是在三期叠加期间,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农村信用社声誉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常态下的增长点分析

按照201412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行业、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县域经济“主流银行”的农信社,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在新的复杂形势下寻找挖掘新的增长点也是未来工作中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在各种风险环境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

(一)改革转型是适应新常态的关键

改革转型如同生物进化,物竞天择。面对新常态,急需大改革。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依托区位优势,立足县域经济,以改革为契机,优化流程银行建设体系,尽快推出新的经营方式和风控模式,释放新活力、开创新局面。

(二)全面创新风控模式以有效避险

四川农信的风控模式是极为粗放的,人为色彩过浓,难以适应新常态,是我们相对其他银行的短板,必须全面创新。全面创新风控模式,有效规避金融风险。

(三)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直面金融竞争

现代金融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在人力资本提升上狠下功夫,我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川农信员工专业素质偏低,用工薪酬制度不活,直接降低了人力资本的价值,是我们相对其他银行的又一短板,必须通过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有效的机制改革,才能提升人力资本价值。

四、思路和对策分析

身处经济下行的艰难时期,面对风险四伏的市场环境,立足竞争愈演愈烈的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狠抓经营良好运行,实现业务有效发展,笔者认为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市场规则和商业原则,依法合规经营,不仅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利润,更要在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雪中送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拓宽市场信任基础,实现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当前作为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农信社更应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服务于经济的结构优化调整,通过定向投放、利率优惠、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服务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等产业发展,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将信贷资金主要配置在三农及“小微企业”,坚决退出“两高一剩”行业,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避免“剥削”实体经济利润和金融资源“空转套利”等现象。

(二)做大做强城区业务

在农村市场接近饱和并日趋萎缩的环境下,农信社要逆势发展,就要坚持城乡并重,深耕三农,聚焦三城,关注小微的业务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城区业务,拓展城区及中心场镇市场,将城镇业务作为业务经营转型的重点,全力支持实体经济,抢抓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带来的发展机遇。依托“微贷”、“小贷”技术和电子银行产品,在支持农民进城,场镇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上下功夫。一是强化前台营销,大力开展“走出去”的营销活动,采取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园区等活动形式,全面扫楼、扫院、扫街,对城区市场进行逐户上门调查,全面建档,不放过任何拓展业务的机会。二是狠抓信贷投放,重心向城区倾斜。充分利用各项贷款新技术,为城区客户量身定制合适的信贷产品。三是敢于担当,做精、做细中小微企业贷款。搭建良好的银企合作平台,推进银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主动邀请中小微企业畅谈合作,共谋未来,利用银行资源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排忧解难。

(三)加大金融产品创新

为更好立足当地,服务小微,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多层次金融需求,农村信用社在扎实做优传统业务的同时,更应因地制宜,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实现精细化管理,精准化营销,提高经营效率,改善业务结构。一是根据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业务性质和经营特点,研究中小企业公司业务需求,研究中间业务产品和针对企业主个人金融服务的产品组合,实现公司金融、贸易结算和个人金融业务共同发展。二是针对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特点,改进贷款审批方式,建立小微企业贷款快速通道,建立工厂式、流水线化的授信审批模式。三是针对小微企业不同的业务类型、行业特点和担保方式,制订专门的信贷准入标准和授信评价办法,树立以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全新理念,实施差别化的风险定价政策。四是探索扩展抵押和担保品范围,鼓励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推动动产、知识产权、股权、林权等质押贷款业务,发展票据贴现、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五是要审慎科学开展创新,要以改善服务、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为前提,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能因创新增加新的风险。

(四)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农村信用社扎根当地、服务本土,如何保持与当地人民的血肉联系,融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优质文明的金融服务是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的关键。一是要细分客户群体,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个性化营销方式和服务方案,用最亲切、最热情、最周到的服务去吸引客户、打动客户、留住客户,并实现通过老客户再转介绍新客户。二是要推进服务渠道建设,大力布放自助银行设备,迅速抢占城区、中心场镇黄金口岸,布放新型服务终端,提高营业网点及自助银行的智能化水平,有效为柜面分流,减少客户排队等待时间。三是加大助农取款服务点网络建设,探索推广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扎实贯彻普惠金融理念,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整体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四是强化教育学习,构造科学的、超前的、文明的优质服务理念,用“忠诚服务、笃守信誉”的服务宗旨和“奉献社会、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来规范员工服务行为,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切入点,从方便客户入手,把优质文明服务贯穿于业务始终。

(五)打造科技型零售银行

打造零售银行,是在省联社“小银行+大平台”转型思路下,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方向的进一步明确和升华,是优化资源组合,发挥比较优势的理性选择,也是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的现实选择。在目标定位上,将服务范围明确在所在辖区,做专做精,做实做细,将服务主体明确在个人客户及小微企业,一对一营销,点对点服务,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占领银行业零售市场。在网点建设上,从交易促成型向服务体验型转变,改变网点的运作模式,优化网点的人员搭配,改善客户的服务体验,加大社区银行建设力度,更好地与社区与客户对接,创造更高的品牌忠诚度,将“全功能”网点和“小而美”网点有机结合,搭建无缝服务网络。在服务方式上,继续完善柜面、自助银行等物理服务渠道的同时,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营销力度和优惠力度,提高客户的交叉销售率和活跃度,成为客户离不开的身边的银行。

(六)实行社区银行蓝海战略

农信社向社区银行转变,其定位可在传统的“农业、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基础上,扩展至涉农企业、涉农经济组织和为农业、农村经济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服务区域可扩展至县域及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分步实施社区金融发展战略,变单一营销为综合营销,提升交叉销售能力,深入细分和渗透客户,分层次提高市场化金融服务。满足客户财务需求和非金融需求,提升客户盈利贡献度。城乡领域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业务流程,研发符合本地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实现社区银行“中小企业的天然盟友、城乡居民的理财帮手、区域经济的强大后盾”经营理念。

(七)提高质量重发展

 新常态下,农信社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要转变经营理念,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规模效益”向“零售银行”转变。农信社不能盲目做大,而应坚持做小;不能贪多贪全,而应坚持做细。坚决摈弃传统的“规模冲动”和“速度情结”,树立讲质量、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始终把质量和发展作为首要目标、追求平衡发展。发展强调一个“稳”字,不急躁冒失、不贸然冒险,在经济下行和调整期,特别要专注控制风险,落实资本约束、财务约束和风险约束,避免为追求短期利益和考核套现,不计成本地拉存款、拉客户,不计资本地冲规模、争份额,不顾风险地争放贷款、违规经营。要更多依赖技术创新、业务创新、智力资源推动业务质量发展,探索经得起经济周期和时间检验的新的发展模式。

(八)注重效益强根基

在三期叠加的复杂时期,农信社应以保障“三农”利益为根本。要充分吸收现代公司治理的先进机制,又要引入代表三农根本利益、贯彻党和国家政策要求的多重维度,实现客户、股东、企业与社会多方利益的协同与共赢。一是充分发挥股东的约束制衡作用,引导股东有限参与、理性参与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二是充分发挥三农客户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的股东构成要坚持本地化,优先选择涉农企业等农村信用社的主要客户为股东。三是发挥职工自律管理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将职工代表大会与三会一层有机结合,保障农村信用社职工的切身利益。社会、股东、职工三者利益有机结合,实现多方协同共赢,方可持续长远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