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还好煜见尼 2016-01-03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8、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2、80年代中期以后:以方方、刘震天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23、80年代中期以后:以苏红、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24、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热”、“报人散文、女性散文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6、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他在“文革”期间的绝唱是《祝酒歌》。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鲁迅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

1/9页

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0、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31、朱老忠是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中的主要人物。

    32、《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是用信天游写成的一首抒情诗。

    33、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被称为一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说真话。

    34、韩少功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35、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归来的歌》。

    36、《创业史》中刻划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梁山老汉。号称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和姚士杰。

    37、最早的“反思小说”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他塑造的一批改革者形成了“开拓者家族”。先锋小说中叙事革命的代表作家是马原。

    38、“伤痕小说”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宋宝琦和谢惠敏。

    39、在“文革”的地下文学中:影响最大的知青诗人是食指: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诗歌组织是白洋淀诗群:而传抄最为广泛的小说则是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40、《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

    41、自“文革”开始到70年代初:“革命样板戏”是官方提倡最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

    42、《茶馆》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的满族人是 常四爷。

    43、被冯雪峰誉为“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作品是保卫延安。

    44、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人到中年》

    45、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46、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被评论界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3

    47、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合称为“三恋”的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48、张炜的小说《古船》中描写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是隋抱朴。

    49、《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

    50、池莉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51、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的标志。

    52、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是 《保卫延安》

    53、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

    54、1953年:青年作家李准发表的《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概念。

    55、女作家茹志娟的作品善于以小寓大:从细节上深入开掘:《百合花》正是突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56、赵树理的《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选的长篇小说。

    57、十七年期间曾产生了许多文学经典:如著名的“三红一创”:它们分别指《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

    58、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是杨朔。毛泽东于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方针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59、刘雨生、李月辉等都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中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60、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红旗谱》、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等。

    61、《雪浪花》是杨朔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62、“文革”的导火索是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63、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一个年轻人》是“干预生活”类小说中的代表作。女作家茹志娟擅长以细节、侧面描绘反映生活风貌:代表作《百合花》便是围绕借被子表现军民之情。

2/9页

    64、杨沫的《青春之歌》是十七年中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在动荡的社会生活中成长的优秀长篇小说。

    69、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被称为“散文三大家”的分别是杨朔、刘白羽和秦牧。

    70、田汉的历史剧《关汉卿》是他创作的顶峰。

    71、地主冯兰池与冯贵堂两父子都是梁斌的小说《红旗谱》中的人物。

    72、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73、北岛的诗歌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二、名词解释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等。

    3、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4、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科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这种鼓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代表诗人有郭小川和贺敬之等。

    5、山药蛋派~50年代中期山西汇集的一大批短篇小说作家:他们有共同的文学主张和相近的文学风格:都把山西作为创作根据地:把反映农村生活作为创作目标:文艺界称为火花派、山西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谑称“山药蛋派”。主要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他们将创作与农村“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保持了浓郁的山西特色:既及时表现新的天地人群:又注重作品的通俗化、大众化。

    6;百花文学~ 1956年5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如~小说宗璞《红豆》?诗歌~郭小川《一个和八个》。等等。

    7.“三突出”创作原则 :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8.《茶馆》 :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9.革命样板戏 : 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代表剧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等。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发展。

    10.新写实小说 : 新写实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

3/9页

    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色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11.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1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 1953 年 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二是艺术描写地真实性?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 13.文化散文 : 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14.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三、简答

    1.简述老舍《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简述《茶馆》的艺术特色。

    ;1,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

    ;2,在结构上:1、独特的'卷轴式'平面结构。2、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

    (3)侧面透露法。特殊的戏剧冲突 :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小茶馆影射大时代。 ;4,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2、语言的幽默风格。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5,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3、简述郭小川叙事诗歌创作的成就和艺术特征。

    郭小川叙事诗主要成就~一九五七年的歌颂纯真的爱情的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一九五九年歌颂人民军队中高级指挥员的形象的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以及《严厉的爱》等。郭小川的叙事诗无论从诗人自己的创作道路:或是它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上的地位来看:无疑是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的。

    艺术特征~1、歌颂时代的生活和战斗的人生。洋溢着革命激情, 塑造了一系列以革命利益为最高鹄的革命者形象。2、注重诗歌语言和形式的不懈探索和不断创新。3:重视对思想深度的开掘:想象丰富。

4/9页

    4、简述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对传统文学的态度。

    产生背景~1、文化热的大背景。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文化热潮:尤其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世界'寻根'潮流:为中国文学寻找文化之根提供了借鉴。2、对各种西方现代思潮涌进中国的积极应对。3、文学自身现代化的要求。文革结束后:中国作家放眼看世界:发现了当代文学的贫困:因而产生了深刻的焦虑:一部分人受自己生活经验和文化热背景的影响:开始尝试以中国文化之根:铺设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桥梁。

    对传统文学的态度~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态度是复杂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寻根作家以清醒的理性精神来审视民族文化传统:对民族群体存在的历史过程和现实状态进行反思:批判腐朽的封建意识和对人性的压抑:剔除腐朽的劣根。如贾平凹、高晓声等对农民精神弱点的审视等。

    寻根作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以期求在变革的时代大潮中保持民族固有的血脉。郑义的《老井》、王安忆的《小鲍庄》还有贾平凹等作家都对古朴的仁、义、情倾注了更多的热情。寻根文学深化了批判封建主义:弘扬人道主义的时代主题。其次: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族艺术精神的认同: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复活了我们民族历史中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灌注进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美学气韵和情致。

    5.简述寻根小说的寻根指向和寻根意识。

    从寻根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可以发现: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一是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而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发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定性的传统文化因素;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三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或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如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

    6.简述新现实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在创作特征上的不同。

    1、用小写的“人”取代大写的“人”。“新写实”小说首要的创作特征就是对生活原生态的展示中写出了生存窘境的情感体验。描写的是各类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表现他们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烦恼:以对人的行为和生活境遇的描述替换关于生活的终极价值判断:放弃对人生意义的正面阐说。如刘震云的“官人”系列、《一地鸡毛》。

    2、传统现实主义中的“生活”故事为“生命”故事所取代。“新写实”小说表现人的顽强的生命欲望和本能冲动:以最基本的生命欲望的满足来阐说生存的意义:消解政治和文化的阐说。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

    3、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为零散化所取代。传统现实主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新写实小说罗列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断和细屑的感性经验:对平庸的世俗人生作不厌其烦的现象描绘以图还原“生活本相”。如池莉的“人生三部曲”等。

    4、传统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为自然主义式的真实“细节”所取代。“原生态”、新写实小说不避粗俗、猥琐的场景描写:用艺术画面展示出大量卑污、鄙陋、晦暗但又闪烁着真实火焰的细节。如方方的《风景》等。

    5、传统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为冷静的客观主义态度所取代。新写实小说作者回避激情:避免主观介入:抑制对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作出直露的评价:以“零度情感”观照人物和情节。

    论述题

    1、从当代文学史的角度谈一下汪曾祺小说的意义。;特点、意义,

    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汪的小说有着独特的地方~;1,小说大多取材于其故乡高邮的生活旧事:很少涉及现实生活:具有回忆性特点。;2,有着浓厚的'散文化'氛围。情节上:描绘故乡民俗风情:小说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结构上: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构建的:也就是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来描写的。常常先写环境:再写人写事。小说中充满文艺性的叙事:以散文化的笔法写小说:小说成了弥漫氛围的'抒情散文'。不讲究情节:人物的刻画。如《大淖记事》用一大半的篇幅来铺叙风情民俗。语言上:叙述古朴自然:语言简洁干净:雅俗互化。;3,小说融入了中国传统儒道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受戒》通过描绘佛门子弟世俗的生活场景:赞颂了苏北乡镇返璞归真的人性美。 意义~汪曾祺小说文体贡献无疑是独特而巨大的:从当代文学史角度来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汪曾祺小说文体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促进了新时期小说观念的更新。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受到废名和沈从文的较大影响.汪曾祺继承了以废名和沈从文为

5/9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