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气道痉挛,减少气道炎症,迅速控制病情,因此其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吸入抗胆碱能药物、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和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茶碱等。
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儿童过敏疾病之中困扰最多也最严重的一种,其预防、诊断、治疗、管理上也有诸多难点。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小编将有关儿童哮喘的专家文章予以整合,从哮喘的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到哮喘发作期间的用药,再到换季管理和全程控制,由头至尾话哮喘,精医良言谈诊疗。 欲了解儿童哮喘相关专家观点,请点击以下链接: 作者: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 赵德育 早期识别
早期干预
综上所述,从学龄前喘息儿童中识别出哮喘高危患儿有利于疾病的控制;API是目前常用的预测3岁内喘息患儿发展为持续性哮喘风险的指标;对于哮喘高危的学龄前喘息儿童,可采用每日低剂量ICS诊断性治疗(如0.5mg布地奈德),从而为哮喘的确诊提供依据。 指南解读 |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用药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气道痉挛,减少气道炎症,迅速控制病情,因此其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吸入抗胆碱能药物、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和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茶碱等。 作者: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防治中心与肺功能室主任 刘传合 对儿童哮喘的治疗,国内外有很多指南可供临床医生参考,以全球哮喘创议(GINA)最具影响力。目前,在我国儿科医生通常遵循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此指南于2008年制定,沿用至今。此外,尚有申昆玲等儿科专家于2014年制定的《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用于指导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儿科临床的正确应用。 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根据病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非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哮喘急性发作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这一分级有利于正确评估患者病情,从而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哮喘非急性发作期分为轻度间歇、轻度持续、中度持续和重度持续四类,这一分级主要用于初次诊断和既往未获规范治疗的患儿,作为制定初始治疗方案的依据。在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后,根据对哮喘管理的临床效果,分为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治疗哮喘的药物总体上分为两大类: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 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气道痉挛,减少气道炎症,迅速控制病情,因此其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吸入抗胆碱能药物、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和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茶碱等。
国内外指南均提出了儿童哮喘的阶梯治疗方案,即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为既往未获规范治疗的哮喘患儿选择不同级别的治疗方案,每一级治疗方案中均包括不同的控制药物供选择使用。 作者: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防治中心与肺功能室主任 刘传合 在上期介绍了儿童哮喘的治疗概况和急性期治疗药物,本期重点介绍儿童哮喘维持期治疗方案。目前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疾病的特点将哮喘患儿分入6岁及以上和5岁及以下两个年龄组,据此制定不同的长期治疗方案。国内外指南均提出了儿童哮喘的阶梯治疗方案,即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为既往未获规范治疗的哮喘患儿选择不同级别的治疗方案,每一级治疗方案中均包括不同的控制药物供选择使用。在给予规范治疗后,1-3个月随诊,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哮喘控制良好,维持治疗至少3个月,随后考虑降级治疗,直至达到维持哮喘控制药物的最低有效剂量,维持治疗6月~1年。如果哮喘为部分控制或未控制,应考虑升级治疗,在升级治疗前必须核查患儿用药的依从性、吸入技术是否正确、过敏原接触史和其他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等。 儿童哮喘的长期控制药物包括ICS、抗白三烯药物、LABA、缓释茶碱、抗IgE治疗等。
儿童哮喘长期管理的目标是达到症状的良好控制和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并将未来风险降至最低。ICS是儿童哮喘长期管理的首选药物,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指南和循证证据的广泛认可。 由于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因此,确诊哮喘的患儿必须进行长期规范的治疗。儿童哮喘长期管理的目标是达到症状的良好控制和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并将未来风险降至最低。2015年GINA已明确提出5岁及以下儿童哮喘的长期管理方案,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可分别采用第一级到第四级的治疗方案,其中,第二级首选每日低剂量ICS加按需使用SABA,第三级首选低剂量ICS剂量加倍。每1-3个月评估疗效并调整治疗方案,如控制良好可维持3个月,并降级治疗;如部分控制,可考虑升级治疗;如未控制,可升级或越级治疗。 作为儿童哮喘长期管理的首选药物,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可有效控制哮喘症状,改善生命质量,改善肺功能,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减少哮喘发作,并降低哮喘死亡率。对于轻度持续性哮喘患儿,与安慰剂相比,0.5mg/d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日间和夜间症状,并显著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对于中度持续性哮喘患儿,与安慰剂相比,0.5-1mg/d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可显著控制哮喘症状。此外,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还可显著改善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并显著增加活动时间。 长期、规范的ICS维持治疗可使哮喘儿童达到良好的疾病控制状态,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停药呢?中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指出,使用最低剂量ICS患儿的哮喘能维持控制,并且1年内无症状反复,可考虑停药。研究表明,ICS治疗后3个月多数哮喘儿童肺功能可恢复正常,但气道反应性的变化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建议在疗程2年和/或最低ICS控制1年无反复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肺功能、气道反应性、FeNO等提出个体化的停药方案。 对于长期ICS维持治疗的安全性,已有众多循证证据证明了其应用的安全性。多项研究也证实,长期使用推荐剂量的布地奈德治疗并不影响哮喘患儿的骨密度和身高。 总之,确诊哮喘的患儿必须进行长期规范的治疗,ICS是儿童哮喘长期管理的首选药物,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指南和循证证据的广泛认可。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一旦确诊,须接受长期规范的管理。对于哮喘儿童的长期管理方案中,国内外指南均明确推荐ICS作为哮喘控制治疗的基石,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在真实世界的临床实践中,哮喘儿童的控制状况却并不乐观,关于支气管哮喘控制现状的全球性AIR系列调查发现:全球范围内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未达到哮喘良好控制。西欧最新一项重复横断面调查报告显示,哮喘患者中未达到哮喘控制的比例分别为:2006年55.0%,2008年56.6%,2010年53.5%。在亚洲,哮喘患者达到GINA所定义的哮喘控制的比例仅2.9%。2013年在中国29个城市对哮喘儿童控制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患儿在过去一年内有过哮喘发作,其中43%的患儿有过因哮喘发作的急诊或住院治疗。 哮喘控制不佳的原因众多,包括诊断有误、吸入技术不佳、对治疗的反应差异、患儿的认知和依从性差等,其中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对于哮喘控制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证实,提高哮喘治疗依从性,可以降低严重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一项研究显示,在8岁以下的儿童中,因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的依从性更佳,明显降低哮喘再次住院或急性发作的风险。 影响哮喘患儿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涉及:治疗方案、患者、医生、疾病、临床实践和医疗体系等,其中治疗相关因素包括治疗持续时间、治疗间期、治疗复杂性、治疗费用、疗效的感知或可能存在的副作用。通过简化治疗方案、改进药物剂型、采用操作方便的吸入给药方式等措施有望提高哮喘患者的依从性。 使用0.5mg剂型布地奈德可使剂量调整更灵活,不需要考虑保存和污染的问题,更经济节约,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提高哮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为儿科医生增添了强有力的新武器。 1 吸入激素的种类有哪些? A 吸入激素的概述1: 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慢性变应性气道炎症疾病,抗炎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炎药物,但由于全身激素众所周知的副作用而不能长期使用。GINA推荐吸入糖皮质激素(ICS)作为哮喘长期治疗的一线药物。 B 常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1: 目前用于临床的ICS有:二丙酸倍氯米松(BDP)、布地奈德(BUD)、丙酸氟替卡松(FP)、环索奈德(Ciclesonide,CIC)等几种。在国内使用的主要是BDP、BUD和FP。 2 吸入装置影响吸入激素的疗效吗? A 吸入装置的选择将影响吸入激素的肺内沉积和疗效,常见的吸入装置包括:压力定量气雾剂(PMDI)、都保、碟剂、雾化吸入等。 B 与其他吸入装置相比,雾化吸入2:
3 吸入激素的哪些特征影响其疗效? A 不同吸入激素的药理学特征会影响吸入激素的疗效。常见吸入激素的药理学特性比较显示,布地奈德具有适当的水溶性和脂溶性,可在气道中溶解于粘液而快速起效3-5: B 且布地奈德具有独特的酯化作用,可延长药物在气道的停留时间6: C 动物实验显示,布地奈德在气道滞留时间较丙酸氟替卡松和倍氯米松更长7: 结论:在吸入激素中,和其他吸入激素相比,吸入布地奈德具有适当的水溶性和脂溶性,使之可在气道中快速溶解于粘液而起效,其独特的酯化作用,延长药物在气道的停留时间,起效快。 4 吸入激素在安全性上有什么不同? A 布地奈德吸入后在血浆和组织中累积较少8: B 有研究显示,长期吸入布地奈德不影响儿童身高9: 结论:在吸入激素中,吸入布地奈德全身分布少,不影响血浆皮质醇和患儿的生长发育,不良反应少。 5 不同吸入激素的适应证有什么不同? A 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仅标注4岁以上儿童用法用量10:4岁以上儿童,每次50-100微克,每天2次,起始剂量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定。 B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适用年龄更广泛,已评估在6-12个月婴儿中的安全性并已确定在12个月以上儿童中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1:儿童起始剂量、严重哮喘期应用或减少全身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剂量为一次0.5~1mg,一天二次。 参考文献 1 王长征. 吸入激素的药效学和药代学. 第三届中青年呼吸医师论坛论文汇编.38-41 2 Dolovich MB, et al. Chest. 2005 Jan;127(1):335-71. 3 Edsbacker S. 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 2006;98(6):523-36. 4 Miller-Larsson et al, Clin Ther. 2003; 25 Suppl C:C28-41. 5 H.Derendorf,et al, Eur Respir J.2006;281042-1050. 6 Brattsand R et al. The role of intracellular esterification in budesonide once-daily dosing and airway selectivity. Clin Ther. 2003;25:C28-41 7 Miller-Larrsson,et al.Drug Metab Dispos.1998;26:623-630. 8 Kallén A et al. Drug disposition analysis: a comparison between budesonide and fluticasone. J Pharmacokinet Pharmacodyn.2003;30:239-56 9 Agertoft L et al. N Engl J Med 2000;343:1064-9. 10 辅舒酮说明书 11 普米克令舒说明书 病毒诱发喘息在儿童喘息中常见。今年十月发表在Cochrane系统综述数据库上的一篇研究对病毒所致儿童喘息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的疗效进行了Meta分析,并得出结论:在学龄前儿童中,使用LTRA维持性或间歇性治疗病毒引发喘息,LTRA在减少一次或多次发作患儿人数上未显示获益。其他次要结局也未显示显著临床获益。 此项分析纳入5项研究,共3741例参与者。 孟鲁司特维持治疗未显示对喘息患儿的获益 首要研究结果:相较于安慰剂,对于具有一次或多次病毒诱发的喘息发作患儿,在需要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儿例数上,孟鲁司特维持治疗未显示获益(OR 1.20,95%CI 0.70-2.06): 次要终点中,和安慰剂相比,对于一次或多次病毒诱发的喘息发作患儿,孟鲁司特维持治疗对需要急诊治疗的患儿例数也未显示显著性(OR 0.66,95%CI 0.37-1.20): 另一项次要结果,和安慰剂相比,对于一次或多次病毒诱发的喘息发作患儿,孟鲁司特维持治疗对于需要住院治疗的患儿例数,同样未显示获益(OR 0.65,95%CI 0.23-1.87): 孟鲁司特间歇治疗未显示对喘息患儿的获益 孟鲁司特间歇性治疗和安慰剂的对比中,首要结果为,对于一次或多次病毒诱发的喘息发作患儿,较安慰剂,孟鲁司特间歇性治疗对于需要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儿例数未显示获益(RR 0.85,95%CI 0.64-1.14,n=343): 其次要结果显示,较安慰剂,对于一次或多次病毒诱发的喘息发作患儿,孟鲁司特间歇治疗也未显示对于需要急诊的患儿例数有获益(OR 1.00,95%CI 0.49-2.02): 而且,另一项次要结果,相较于安慰剂,对于一次或多次病毒诱发的喘息发作患儿,孟鲁司特间歇治疗在需要住院的患儿例数上仍未显示获益(OR 0.73,95%CI 0.20-2.73): 研究提示在治疗儿童病毒诱发喘息方面,LTRA或无明显获益,临床治疗时需引起注意。 季节交替时儿童哮喘易于复发或加重
ICS是儿童哮喘治疗的基石
ICS用于儿童哮喘的预先干预治疗
综上所述,家长不可忽视季节交替时儿童哮喘的强化管理。尽量避免在季节交替的高发期减量(或降级治疗)。基于雾化吸入需要患者主动配合的程度较低,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可作为儿童哮喘长期控制治疗的一线选择用药之一。哮喘急性发作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雾化吸入高剂量布地奈德治疗能更快速有效地缓解急性期症状。在哮喘急性发作高危季,当出现先兆征象时可选用高剂量雾化吸入布地奈德预先干预治疗,待症状控制后(通常1周左右),逐渐恢复至原来的控制剂量坚持长期规范治疗。 更多儿童哮喘相关专家观点请点击以下链接: 天气转凉,对哮喘儿童加强管理尤为重要
天气转凉,加强哮喘儿童管理的建议 天气转凉,对于儿童哮喘的管理,一是要规范哮喘的治疗;二是要尽可能避免哮喘发作的诱发因素(如受凉、被动吸烟、食用过敏性食物或过冷食物等);三是哮喘急性发作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儿童哮喘的治疗策略
儿童哮喘急性期治疗
图2 哮喘急性发作期大剂量ICS治疗的荟萃分析 儿童哮喘维持治疗
综上所述,治疗儿童哮喘最有效的药物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期、规范的ICS维持治疗可使哮喘儿童达到良好的疾病控制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