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的多种艺术表演形式,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 ![]() ![]() ![]() ![]() 史料记述,早在宋代由纸影进化为皮影,易雕刻而不致损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戏曲艺术形式。宋理宗端平二年《都城记盛》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为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由此可见,皮影戏已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白堽皮影,一个皮影,要用三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2米大小的白凌布做成的。白凌布经过桶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 ![]() ![]() ![]() 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在濮阳地区,一提起这种轻便的艺术形式,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濮阳县白堽乡皮影戏人物的造型和汉代画像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又吸收了唐宋时期寺庙壁画的风格,以元代杂剧中的人物分类雕刻。计有末、旦、净、外、杂当、驾、孤、细酸、邦老、孛老、卜儿、徕、刺、伴哥、拔禾、伴儿姑、禾旦、行首、乐人、乐探、魂子、魂探等各大类别。其“头楂”(人物脸谱)多达470余种,“桩子”(颈以下肢体)多至181种样式。在一幅较齐全的皮影戏箱中,各式人物、刀枪剑戟,战马坐骑,金銮茅舍,山水庭堂,神妖鬼怪,花草虫鱼、云雾紫霞,烟火烈焰应有尽有,包罗了天上仙界,阳世人间,阴曹地府,鬼穴魔窟,古今中外的万幻之象,真可谓“一箱牛皮著五彩,万代人事藏九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