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裁判的奥运会

 七月撒丫子 2016-01-04

 

30

关娟娟(北京)

索契冬奥会落下了帷幕。对于全世界未能到现场观看比赛的体育迷们来说,电视转播提供了一个进行冰雪项目知识普及的好教程:雪橇、雪车、钢架雪车的比赛,头在前还是脚在前?还有跳台滑雪、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等,一长串的名字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规则,激发了体育迷们掌握未知领域的兴趣和能量。

但即便如此,从事冰雪项目的运动员还是会被问及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就拿冰壶项目来说吧,丹麦冰壶选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被问到的最奇怪的问题是在得知他们是冰壶运动员时,有一位提问者突然说:“那你擅长做清扫家务吗?”

冰壶的形状比较象机器人吸尘器,当它被投出后,又经常有运动员在前方拿着特别象扫帚的东西,拼命摩擦冰面。对局外人来说,可不就像正做清扫工作呢!一位丹麦冰壶选手面对此问题的回答是:“我挺擅长做清扫家务的,不过冰壶比打扫卫生难多了,有机会的话,你也可以试试。”

冰壶项目和本届奥运会的多数项目一样,不需要通过裁判打分来确定最终的胜出者,因而引发的争议也少。像女子花样滑冰冠亚军的归属,就挑起了不少“口水仗”,连《纽约时报》在其网站上也邀请了美国著名花滑裁判,通过图片一帧一帧地分析俄罗斯选手斯托尼科娃和韩国选手金妍儿的跳跃动作,难度如何,完成质量如何,还将裁判对两人的打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胜在哪里,又输在哪里等等。至少从美国裁判的分析来看,俄罗斯小将7个阿克塞尔三周跳从难度到完成质量都高出韩国明星选手。

女子花滑冠军引起的轩然大波,从表面上看,是人们无法理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辈能在决赛中战胜一名没有任何失误、高质量完成自己动作女皇的传奇。但从根源上来挖掘,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凡是要由裁判打分来决定名次的体育比赛,争议声就不会停止。

26年前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的冬奥会上,只有花样滑冰一个项目的比赛要靠裁判打分来确定最终排名,而在索契冬奥会上,这一数字增加到17项共涉及51枚奖牌。索契冬奥会共增加了12个项目的比赛,其中7项的结果是由裁判的谨慎判断、专项特长以及主观感受决定的。

体育比赛无需通过秒表成绩、谁最先通过终点线、球场上的得分牌或者丈量仪器来敲定最终胜利者,在不少人看来,有点违背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如果快、高、强的标准要靠人的主观喜好来评判,没有一个能为各方所接收的客观标准,竞技比赛的魅力也无从谈起了。

但是对冬奥会上的裁判们来说,指责和质疑似乎又过于苛刻了。他们大多是业余裁判,本身都有一份全职工作。为了这份业余爱好,他们每年都要放弃自己的休假,参加相关会议或培训;担任冬奥会的裁判需要占用他们的假期,奥运期间除住宿费全包外,他们的额外收入很少;与所有参加冬奥会比赛的运动员类似,他们的坚持也是源于热爱;他们与参赛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因为各类赛事的关系,非常熟悉,坐上裁判台的那一刻,总是得提醒自己要把国家、个人偏好关在台外。

如果奥运会不需要裁判来决定输赢的结果,那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想和纯净的盛会。但那样的体育赛事,是不是也少了一些激动,少了一些让我们心痛的遗憾?少了让我们了解,即便是在最应该客观的竞技比赛里,也还是逃不开国家、政治和人性因素的牵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