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涨姿势】跟PM2.5 一起学神猜

 醉里且笑 2016-01-04
结草衔环
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zhì)而颠,故获之。
—— 左丘明《左传》

智慧之源
“结草衔环”这一成语实际上涉及“结草”和“衔环”两个典故。“结草”的故事出自《左传》。公元前594年,秦桓公出兵讨伐晋国,晋军和秦军在晋国境内交战。一次,晋国将军魏颗与秦国将军杜回在路上相遇,双方军队厮杀在一起,一时难解难分。秦国大将杜回骁勇善战,普通晋国士兵根本无法对其造成威胁,正当魏颗决定拍马前去与其一对一交战的时候,突然见到一个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秦国大将失去重心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擒贼先擒王,将军被俘,秦国军队也很快被晋军击败。

晋军获胜的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你救过我女儿祖姬,所以我结草抵抗杜回来报答你!”原来,祖姬本来是魏颗的父亲魏武子的爱妾。魏武子年老生病时曾嘱咐儿子魏颗:“我如果死了,你一定要给祖姬挑选一个好丈夫,让她改嫁。”后来魏武子病重,奄奄一息时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伴。”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祖姬杀死陪葬,而是让她嫁给了别人。魏颗的弟弟责问他为何不遵守父亲的遗愿,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志是昏乱不清的,我让此女改嫁,是依据父亲神志清醒时的吩咐。”

“衔环”的典故出自《后汉书·杨震传》。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杨宝的人,他在九岁时偶然见到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被蝼蚁所困。杨宝心生怜爱,就将这只黄雀带回家,放在箱子中好好照料。这只黄雀只吃黄花,杨宝就想尽办法满足它。百日之后,黄雀伤愈飞走了。当天晚上,有一个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感谢您救了我。”随后,这个黄衣童子送给杨宝四枚白玉环,说道:“它可保佑你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然,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都官至太尉,并且都为人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结草衔环”后常用来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智慧语林
对于“结草衔环”这一成语,在了解其典故之后并不难理解,需要注意不要错把“结”字写为“节”。

“结草衔环”含有感恩之意,与其含义相近的成语还有“饮水思源”,即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出自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知恩图报”,指受恩者谋划准备以后报德于施恩人,出自《史记》。一次,秦穆公外出时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一些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马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得站了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会有杀人的念头。”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国,秦国一时形势危急。这时,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说:“我们已经到了可以以死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他们帮助秦穆公击溃了晋国军队。

兵不厌诈
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韩非子》

智慧之源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势单力薄,随后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国的盟国曹国和卫国,声称只有他们与楚国断绝外交关系,才会放过他们。这一行为大大激怒了楚国国君,他撤掉对宋国的包围,跟晋国打了起来,两军在城濮这个地方对阵。晋文公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为了报答楚成王当年的款待之情,下令退避三舍。然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依然步步紧逼。当时,和楚国的联盟相比,晋国的联盟相对较弱,在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向晋文公提出意见:“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我们应该注意忠诚和信用,以此来取得对方信任,达成良好的关系;但是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之时,我们就不需要和对方讲究礼节,可以多用欺骗或者其他计谋来迷惑对手,取得胜利。”

晋文公经过仔细的思考,决定听从舅舅的建议。他下令分出一部分精锐部队首先迎头痛击由陈国、蔡国军队组成的楚军前锋,然后主力军队假装不敌,迅速撤退。楚军主力对晋军的失败信以为真,孤军深入,陷入埋伏而大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文公取胜后,对内招揽人才,发展生产;对外联秦合齐,终成诸侯霸主。

“兵不厌诈”这一成语由此而来,是指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骗人。

智慧语林
和“兵不厌诈”类似,还有个成语叫“兵不厌权”,《后汉书·虞诩(xǔ)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pèi)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虞诩遭人嫉恨,被任命为朝歌的地方长官。当时朝歌有很多流民乱贼,形势凶险。他的朋友都认为在朝歌做地方官是一件倒霉事。虞诩却笑着说:“不求容易的志向,不回避困难的事情,这是做臣子的职责。”他一到任上就去拜访河内太守马棱。马棱勉励他说:“您是位儒生,应该在朝堂出谋划策,现在却到了朝歌,我真替您感到忧心。”虞诩回答:“这些流民只不过是为了求个温饱,还请您不必忧心。朝歌虽然有一万多流民,可是他们不懂得开仓召集民众,抢劫武库,据守城池,不足为惧。如今他们人多,士气正盛,很难与他们正面交锋。兵不厌权,我们得靠计谋来解决问题。”

后来,虞诩想出各种办法招揽人才,又赦免了很多犯罪的人。他让这些人潜入乱贼中,诱骗乱贼去抢劫,然后埋伏士兵等待他们,借此杀死乱贼数百人。虞诩还暗中派一些会做衣服的贫民混入乱贼中,把彩线缝在衣边做记号,如此,这些乱贼一在集市中出现,就会被人抓住。虞诩的计策让乱贼们害怕不已,纷纷离开,朝歌又恢复了太平。

“权”指权术,计谋。“兵不厌诈”指作战时要使用欺骗的手段,而“兵不厌权”侧重指作战时要使用权谋、计策。


博士买驴
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
—— 颜之推《颜氏家训》

智慧之源
颜之推是北齐文学家,他所作的《颜氏家训》是一部完整的家庭教育典范,其中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勉学》是其中一篇。颜之推在《勉学》中讲了一个在邺城流传的故事。当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之乎者也。他自认为了不起,做什么事都喜欢卖弄文采。

有一天,博士家养的一头驴死了,他要去市场上再买一头。买卖双方谈好了价格,博士还要卖驴人写一份凭证。卖驴人不会写字,就让博士帮他写,博士欣然答应了。他写得非常认真,写满了三张纸才完成。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见状都好奇地围上来听。

念了大半天,博士终于念完了凭证,卖驴人和过路人都听得一头雾水,于是卖驴人问道:“您密密麻麻写了三张纸,念了大半天,我怎么一个‘驴’字都没听到呢?您只要写上何年何月何日我卖给您一头驴子,收了多少钱,不就好了吗?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围观的人听了也都大笑,笑话博士迂腐啰唆。这件事传开后,就有人编了几句讽刺性的谚语:“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后人将这则谚语总结为“博士买驴”或“三纸无驴”,用来形容写文章或讲话不得要领,长篇大论,絮絮叨叨,却都是无用之语。

智慧解码
博士买驴是个充满喜感的幽默故事。刻画了一个自命不凡的读书人,自以为满腹经纶,做事喜欢咬文嚼字,但是写出文章来,却是言不及义,离题万里。

这虽是个笑话,但是现实中这样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产生此种现象的根源有两个:其一是故意卖弄学问,古代称为“掉书袋”,表现是非典故不用,非经典不说,结果行文艰深晦涩,古奥难懂;其二是写作时不得要领,因而东拉西扯,废话连篇。

其实天下的道理再深刻,都能够用大众明白的语言表达清楚。文章是为交流而作的,因而能够让人读懂是第一要义。所以不管是说话还是写作,都应该言之有物,条理清晰,才能让别人愿意听,愿意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傅秋爽

智慧语林
“博士买驴”真可谓废话连篇,和此成语有相近意义的词还有“连篇累牍”“不得要领”。“连篇累牍”出自《隋书》,用来形容文章篇幅冗长,内容繁多。原句是“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意思是说了一大堆,净是辞藻华美而内容空乏的诗文,都离不开吟风弄月。

“不得要领”出自《史记》,原句是“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张骞出使西域和月氏商谈共同合作夹击匈奴,曾遭匈奴袭击的月氏竟对此不大感兴趣,所以一番交谈之后张骞还是不明白月氏对联合夹击匈奴一事的态度。因此后来就用“不得要领”表示没有抓住事物的关键,一般用来表示说话、写文章抓不住要点。

和“博士买驴”有相反意义的词有“要言不烦”“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烦琐。“言简意赅”表示言语不多,但意思包含完整。此外,还有一些词如“一语中的”“一针见血”都表示一句话就说清了事情的重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