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印《聊斋志异》原稿琐记

 文化龙乡 2016-01-05
在《聊斋志异》原告的刊布过程,袁金凯曾下过一定的功夫,此事至今已渐不为人所知。
袁金凯,字洁珊、好佣 。曾受聘修撰《清史稿》,在此书尚未获得馆方认可出书的情况下,他和金梁一起谋划出版了“关外本”,从而引起一场争论。金、袁二人在清史馆中本来就是小角色,但因“关外本”的刊行而提高了他们的声誉。
1931年,袁金凯听西丰县长冯子安讲:蒲松龄《聊斋志异》之原稿本仍在其十世孙蒲文珊处保存,于是设法求借。获见原稿的庐山真面后,他便“检点所藏青柯亭初印本及广顺但氏新评初印本,又副以坊间通行之文登吕注本、同文书局石印铁城广百宋斋校正本等,请史叔仁先生详加校订,然后择其改削较多暨有渔洋山人评语以及足证今本字句伪误脱落者得十四则,又选今本所无者十则都凡四十四页,付之影印。”这个影印本有癸酉六月(1933年)袁金凯写的“弁言”,应该是最早的原稿影印本,我曾从其文孙本林处获得数本,多年来以分赠于文友,而今只存一本,堪称是“新善本”了。
    在袁氏选用的十篇“今本所无”的篇目中,有一篇题目是《吴门画工》的文章,这篇小说引起了袁氏很大的兴趣,于是引用野史之文,使之与清代宫廷中的一则秘闻联系起来了。《吴门画工》文字不算长,全篇引录如下:
“吴门一画工,喜绘吕祖,每想象神会,希幸一遇,虔结在念,靡刻不存。一日,有群丐饮郊郭间,内一人敝衣露肘,而神采轩豁。心疑吕祖,谛视,愈觉其确,遂捉其臂曰:“君吕祖也。”丐者大笑。某坚执为是,伏拜不起。丐者曰:“我即吕祖,汝将奈何?”某叩头,求指教。丐者曰:“汝能相识,可谓有缘。然此处非语所,夜间当相见也。”转盼遂杳,骇叹而归。至夜,果梦吕祖来,曰:“念子志虑专凝,特来一见。但汝骨气贪吝,不能为仙。我使见一人可也。”即向空一招,遂有一丽人蹑空而下,服饰如贵嫔,容光袍仪,焕映一室。吕祖曰:“此乃董娘娘,子谨志之。”既而又问:“记得否?”答曰:“已记之。”又曰:“勿忘却。”俄而丽者去,吕祖亦去。醒而异之,即梦中所见,肖像而藏之,终亦不解所谓。后数年偶游于都。会董妃卒,上念其贤,将为肖像。诸工群集,口授心拟,终不能似。某忽忆念梦中丽者,得无是耶?以图呈进。宫中传览,俱谓神肖。上大悦,授官中书,辞不受;赐万金。名大噪。贵戚家争赍重币,求为先人传影。凡悬空摹写,无不曲肖。浃辰之间,累数万金。莱芜朱拱奎曾见其人。”
这篇小说没有讲这件事出于何朝何代何年何月。但最后提到他的同乡朱拱奎曾见过这位画工,这就划定了此时处在明末清初这一段时间。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清宫也确实有位姓董的贵妃去世,她的去世还曾引起了“顺治出家”的轩然大波和董小宛入宫的风闻。于是,这样一个短篇竟然与清初朝野的秘事、相关而使之变的“敏感”起来了。因此,印行此书时未曾辑入也就可以理解。
袁金凯不仅选用了这篇手稿,而且还下了一定功夫加以考辨。为什么“顺治出家”和“董鄂妃即董小宛”这两个清初的奇闻已过去了二百多年却还要旧事重提在加考辨呢?这是因为直到清末明初仍有不少人视此为“秘闻”、“大案”而有所争论。笔记小说和野史大观中往往有见仁见义之差别而且还有以讹传讹的误导。吴士鉴《清宫词》中有一首云:“双成明靓影徘徊,玉作屏风壁作台。薤露彫残千里草,清凉山下六龙来。”诗后注云:“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相传咏世祖端敬皇后董鄂氏事。廉亲王胤禩所编《日下旧闻》载世祖七绝一首。知遁荒之说非无因也。诗云:我本西方一衲子,黄袍换却紫霞衣。”这里分明是说顺治出家之说乃事出有因。那么诗中的“薤露彫残”是影射何事就很耐人寻味了,故袁金凯就此而略作考辩也不是毫无意义的。
选印这几篇手稿的另一个值得称道之处在于他显示了几种不同的手迹,说明并非蒲氏一人之手笔。其中有的书法水平颇高,结体浑厚用笔老辣!但有的十分稚嫩,似出自闺阁之手,有的还宛如儿童习字的水平。从这几种不同的笔迹中,不仅有助于识别蒲松林之手迹,同时也可证明但是协助其抄录、校订者不止一人。由于稚嫩之笔记所录者并无蒲松林手写之“正本”,故很有可能是蒲松林根据在市肆访求到的里巷之谈而口述,由其室人或后辈书写的稿本,虽然并非其手迹,后辈亦以“原稿”视之,而珍藏累世。
关于董鄂妃之逝和董小宛并非董鄂妃的考辩,钱仲联丈已在他的大著《吴梅村诗集笺注》中颇有详尽之论述。此事还与所谓“顺治出家”只说有密切的关系,亦经钱丈考释明白。这里抄录钱丈引用的西人汤若望在其《回忆录》中记其所亲见亲闻的经历,已明其说之产生并非事出无因。汤书记云:“贵妃薨逝,皇帝陡为哀痛所攻,竟至寻死觅活,一切不顾。人们不得不昼夜守着他,使他不得施行其自杀。三十名太监与宫中女官,悉行刺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全国均需服丧,官吏一月,百姓三日。为殡葬的事务,曾耗费极巨量的国帑。”一妃之逝,举国同悼,皇帝竟欲以身殉,可谓地动山摇,而吴梅村描写此事的《清凉山礼佛诗》不仅被誉为吴诗中的压卷之作,甚至还被推为“非白香山《长恨歌》所及”。这样一个轰动一时的大题目,受到蒲松林之青睐,进而神话之,是十分自然的事,而《聊斋志异》的初刻者删去此篇的做法是蒲留仙之本意?就很难说了。袁金凯特与补选印行,不失为一则佳话。至于今刊本不载的几则王渔洋的眉批,也是文坛轶闻,亦可资谈掌故之助,故为事考据者不当费也。
【附】袁氏选刊手稿目录(并注)
1,赵城虎 王渔洋眉批今刊本不载(卷二)
2,狐谐 王渔洋眉批今刊本不载(卷二)
3,续黄粱 王渔洋眉批今刊本不载(卷五)
4,山 犬 王渔洋眉批今刊本不载(卷五)
5,辛十四娘 王渔洋眉批今刊本不载(卷五)
1,蛤:今刊本无此条
2,吴门画工:..
3,龙戏水:..
4,土地夫人:..
5,蛰龙:..
6,谕鬼:..
7,陵县狐:..
8,白莲教:..
9,螳螂捕蛇:..
10,犬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