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红与青涩的诗歌记忆

 年年有于674 2016-01-05

——王勇男访谈录

姜红伟

访问者:姜红伟(诗歌史研究者,诗歌资料收藏家,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

受访人:王勇男(原大庆师专中文系81级学生,诗人,黑龙江省大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问:在大学期间,您参加或者创办过诗歌社团或文学社团吗?担任什么角色?参加或举办过哪些诗歌活动啊?

答:上大学二年级创立了大学生诗社“荆棘诗社”,我是创始人,任第一任诗社社长。这在学校里是个开先河的事情。诗社纯粹是我和爱好诗歌的同学自发创建的。从此和诗友同学办诗社,一直兴高采烈玩到我毕业,又选出新的诗社领导班子作为交接,才告结束。师弟师妹们又把荆棘诗社诗意的生活延续了若干届。

诗社活动很活跃,吸引了在校的师生的眼球,这是当初建诗社时是没想到的,有的老师和非诗社的同学踊跃参加诗社活动,讲座、交流、朗诵会等,都给予好评。有的同学想加入诗社,我们从不随便答应,而要求拿作品,就像今天发展作协会员。

我们参加了黑龙江省大学生诗歌联展,举办过诗歌朗诵会,请过当时名声鹊起的诗人庞壮国来讲座,和诗社同学们一起研讨我们的诗和他的诗,他住在我们宿舍,享受了大学生活。我们这里有星期日搞野游活动,朗诵诗会,诗社外的学生羡慕不已,就是参加不上。

问:您参与创办过诗歌刊物吗?您参与创办过诗歌报纸吗?编印或出版过诗集吗?

答:当然,我们一起写诗,刻蜡纸,内部都有分工,然后油印装订成集,创办了报纸《启明星》,每周一期,非常抢手,也非常抢眼。“荆棘诗社”的名字和“启明星”报的名字都是我起的。后来还印刷了油印诗集《流》,出了普通版本和烫金版本。毕业二三十年,当年的校友见面还提起当时想得到一本油印的诗集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问:当年各大高校经常举办诗歌朗诵会,给您当年留下最深印象的诗会是哪几次?

答:我们举办的都是室内诗歌朗诵会,规模没有太大的,也没有获得校方特殊资源、平台,所以不能经常,也没有轰轰烈烈。但它的影响却出去了,诗歌的脚和翅膀是无形的,是自由而神奇的。但学校广播里我们的诗歌稿子经常播,轮番播我们诗社人员创作的诗歌,在午饭或晚饭前后最受欢迎的节目。你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许多同学和校友在广场上倾听我们的诗歌。

最深的印象是上届同学毕业前夕,我写了一首送别长诗,播出后,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响应和呼应。诗说出了毕业生和在校生学生的心声,受到了系里领导的极高重视,系主任让辅导员找到我要稿子,找会写毛笔字的老师抄写了整首诗挂在教学楼的大厅里,门厅高度不够,就像波浪那样悬挂起来,得到了围观和抄写。那诗约有200余行,名字叫《出航》,属于毕业壮歌类,满满的正能量,满是憧憬,豪情壮志。那是一次志向和心灵的交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令心灵激荡。

问:您如何看待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答:意义当然可歌可泣,它高举起了青春的旗帜,成功地参与了思想解放,完成了自己的思想启蒙,带动了一代人的思索,也配合了整个社会积极接受对审美的认识倾向,使真善美假恶丑有了理清的评价标准。

它的价值主要是在历史刚刚浮沉之后,在全社会发现了人,发现了个体的人,发现了诗人在为谁痛苦,为谁挣扎和奋争,在高举起火炬呐喊着向前带头奔跑。它成功地揭示了文学是人学的发展历程,文学和时代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