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 “抢发”之外,更要守住新闻真实这一“生命线”

 冰月art 2016-01-05

又发生大地震了?“2016年1月4日14时30分,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昨日网络上出现这样一条信息。而随后,江西省地震局辟谣,“1月4日当天,九江并未发生地震”。又一个假消息,又让人们一场虚惊。

  回顾以往,类似的假新闻还有很多,被“假消息”的主体也是形形色色,不仅有李光耀、闫肃等名人,还有各类新闻反转剧,甚至更有大事故后滋生的各类谣言。它们往往披着“合法”的外衣,横行于网络,叫人难分虚实。

  所谓“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其生命。信息真实,才能称之为新闻,脱离了真实的新闻也就失去了生命,变得毫无意义。我们相信,每一个新闻人都懂这道理。然而市场竞争要求的“快”,逐渐让新闻呈现“玩命”式“抢发”。

  比如,2015年“闫肃被去世”的假消息。最开始,歌手于文华在微博上爆料阎肃去世,该信息经几家门户网站转载后广泛传播,很多网友甚至在微博上点起了蜡烛以表悼念。但没多久,阎肃家人出来辟谣,原来老爷子确实因病住院,但处于好转中。就这样,一则假消息诞生了。有网民认为,如果不是为了抢头条,假消息何以如此荒唐!

  有专家分析,在信息发布、内容把关环节,记者或编辑缺少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于是,这就为虚假新闻的产生埋下隐患。不得不承认,一些媒体在争“首发”、争“独家”中忘记了“把关”的职责。

  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各类法人微博、名人微博,也常成为新闻源。如果信息播发者不对事实进行核实便发出,这无疑是为虚假新闻的产生添了一把火。

  每一个假新闻被抢发或转发后,“处理”的方式又不尽相同,“澄清”、“道歉”,有时候还附有对媒体的“处罚”。而之后呢?某个时间,新的假新闻又被如法炮制;媒体又澄清、道歉……仿佛陷入了一个循环。

  不管是多大的媒体,一旦丧失了公信力,就等于丧失了生命力,假新闻恰恰有损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道歉表明了对播发假新闻行为的歉意,但发出去的新闻犹如泼出去的水,其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无法归零。

  面对这一个个假新闻,所有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都应该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在从事新闻报道或者新闻发布的过程中,自己是否做到了严守规范、恪尽职责?

  总之,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新闻记者和编辑必须牢牢把握“新闻真实性”的这一原则不动摇,把“真实性”作为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的“高压线”和“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触碰和逾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虚假新闻真正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于子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