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学对科举的冲激与回响以李之藻主持福建乡试为例7

 文化龙乡 2016-01-05

  (44)韦昭注:《国语韦昭注》,台北:艺文出版社,1968年。
  (45)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21页。
  (46)《皇明策衡》卷21,第269页。
  (47)《皇明策衡》卷21,第269页。
  (48)张衡:《灵宪》,板桥:艺文印书馆,1966年。
  (49)扬雄撰,郭璞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50)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12《王制》,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本,第399页。
  (51)郑诚:《星盘手册与乡试策论--有关李之藻著述的新史料》第4节《乡试考题中的”天文“策》。
  (52)”《皇明策衡》选辑乡会试主司程文,多不属名。是则策对凡两千余言,以经星东行(’非黄道渐西也‘)解释岁差,倡议参伍’九执婆罗门者流‘,谓’旧称‘异地所见日食时刻有差等语,似受西学影响,可能是李之藻本人所拟。“(郑诚:《李之藻家世生平补正》,第660页。笔者以为,前引策对很可能经过李之藻修改,甚或全为李氏本人所拟,置于中试举子名下刻入试录)
  (53)《皇明策衡》卷21,第269页。
  (54)《皇明策衡》卷21,第269页。
  (55)《皇明策衡》卷21,第270页。
  (56)《皇明策衡》卷21,第270页。
  (57)《皇明策衡》卷21,第270页。
  (58)《旧唐书》卷35《天文志·日晷》,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07页。
  (59)《皇明策衡》卷21,第270-271页。
  (60)《皇明策衡》卷21,第271页。
  (61)《皇明策衡》卷21,第271页。
  (62)郑怀魁:《浑盖通宪图说序》,收入氏著《葵圃存集》卷14,日本尊经阁文库藏万历刊本,第8b页。
  (63)郑怀魁:《葵圃存集》卷14《浑盖通宪图说序》,第8b页。
  (64)郑爵魁:《行略》,收入郑怀魁:《葵圃存集》,第3a页;《万历乙未科进士同年序齿录》,上海图书馆藏明刊本,第83a页。(以下简称《序齿录》)
  (65)郑爵魁:《行略》,郑怀魁:《葵圃存集》,第3a-b页;《序齿录》,第83a页。
  (66)郑爵魁:《行略》,郑怀魁:《葵圃存集》,第4a页;《序齿录》,第83a页。
  (67)郑爵魁:《行略》,郑怀魁:《葵圃存集》,第4a页;《序齿录》,第83a页。
  (68)郑爵魁:《行略》,郑怀魁:《葵圃存集》,第4a-5a页;《序齿录》,第83a页。
  (69)郑爵魁:《行略》,郑怀魁:《葵圃存集》,第5a页。
  (70)何宁撰:《淮南子集释》,第175-176页。
  (71)徐光台:《异象与常象:明万历年间西方彗星见解对士人的冲激》,《清华学报》(新竹)第新39卷第4期,2009年12月,第532-534页。
  (72)郑怀魁:《葵圃存集》卷1《星变志警》,第4a页。
  (73)郑怀魁:《葵圃存集》卷14《九章算术小引》,第13a-14a页。
  (74)郑怀魁:《葵圃存集》卷2《刻漏》,第3b-4a页。
  (75)郑怀魁:《葵圃存集》卷14《大西方杂语序》,第8a页。《周礼》记载:“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致方贡,致远物,而送逆之,达之以节。治其委积、馆舍、饮食。”(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33《怀方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本,第882页)
  (76)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第286-316页。
  (77)郑怀魁:《葵圃存集》卷14《大西方杂语序》,第8a页。
  (78)郑怀魁:《葵圃存集》卷14《大西方杂语序》,第8a-8b页。
  (79)郑怀魁:《葵圃存集》卷14《浑盖通宪图说序》,第8b页。
  (80)郑怀魁:《葵圃存集》卷14《浑盖通宪图说序》,第8b页。
  (81)郑怀魁:《葵圃存集》卷19《五行更漏志》,第18b-19a页。
  (82)郑怀魁:《葵圃存集》卷20《测鼎湖石书事》,第20b-21a页。
  (83)郑诚:《李之藻家世生平补正》,《清华学报》(新竹)第新39卷第4期,2009年12月,第661-662页。
  (84)翟志强:《明代节慎库初探》,《兰州学刊》2009年第6期。
  (85)何士晋:《工部厂库须知》卷1,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第878册,第401页。
  (86)六部各清吏司郎中,正五品。《大明会典》卷10,第194-195页。
  (87)岳濬等监修,杜诏等编纂:《山东通志》卷25之一,景印文渊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531页。
  (88)Fonti Ricciane,vol. 2,p. 312. 根据金尼阁拉丁文本的英译有所不同,见Louis J. Gallagher,trans.,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p. 454.
  (89)这段是笔者的翻译。《利玛窦中国传教史》译自Louis J. Gallangher英译本,而不是德礼贤注释Fonti Ricciane。《利玛窦中国传教史》下,第436页;《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93页。
  (90)黄承玄创辑,林芃重修,马之骦补编:《张秋志》卷3《河渠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九年刻本,第18a页ff;卷4《纪变志》,第5b-6a页。以下简称康熙《张秋志》。亦见林芃修,马之骦纂:《张秋志》卷3《河渠志》,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39-53页;卷4《纪变志》,第53-59页。以下简称康熙《张秋志》手抄本。
  (91)谢肇淛《北河纪》记载他的前任为张甲征,《山东通志》中则为萧椿,再前一任才是张甲征。(谢肇淛:《北河纪》卷5《河臣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76册,第15a页;《山东通志》卷25之一,第533页;康熙《张秋志》卷5《职官志·名宦传》,第4b-5a页;康熙《张秋志》手抄本,第61页)
  (92)康熙《张秋志》卷5《职官志·名宦传》,第22b页;康熙《张秋志》手抄本,第70-71页。
  (93)李之藻:《张秋地平日晷铭》,康熙《张秋志》卷12《艺文志四·象纬》,第1a-2a页;康熙《张秋志》手抄本卷12,第160页;《山东通志》卷35之十,第506-507页。
  (94)Louis J. Gallangher,trans.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p. 399;《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33页。
  (95)Louis J. Gallangher,trans.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p. 455;《利玛窦中国札记》,第493页。
  (96)Louis J. Gallangher,trans.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p. 537;《利玛窦中国札记》,第584页。
  (97)方豪:《李之藻研究》,第197页。
  (98)Louis J. Gallangher,trans.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p. 537;《利玛窦中国札记》,第584页。
  (99)《利玛窦中国传教史》下,第521页。
  (100)Fonti Ricciane,vol.2,pp. 312,472.
  (101)《大明会典》卷13,第240-241页。
  (102)《大明会典》卷10,第195页。
  (103)李符清修,沈乐善纂:《开州志》卷4《职官·官师》,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十一年刻本,第16a页。
  (104)李符清修,沈乐善纂:《开州志》卷4《职官·官师》,第50a页。
  (105)康熙《张秋志》卷5《职官志·名宦传》,第22b-23a页;康熙《张秋志》手抄本卷5,第70-71页。
  (106)康熙《张秋志》卷5《职官志·名宦传》,第23a-b页;康熙《张秋志》手抄本卷5,第71页。
  (107)康熙《张秋志》卷5《职官志·名宦传》,第23a页;康熙《张秋志》手抄本卷5,第71页。
  (108)李光元撰,吴士元辑:《市南子》制敕卷5《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李之藻》,四库禁毁书丛刊本,集部,第105册,第457页。
  (109)祁德昌总修,陈兆麟纂修:《河北省开州志》卷4《选举·职官·宦迹》,《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51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576-577页。
  (110)邢云路:《古今律历考》,明万历二十八年延安知府徐安刊本。
  (111)郑怀魁:《葵圃存集》卷14《浑盖通宪图说序》,第9b页。
  (112)李之藻:《浑盖通宪图说自序》,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3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第1722页。
  (113)樊良枢:《锲浑盖通宪图说跋》,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3册,第1727页。
  (114)郑怀魁:《葵圃存集》卷26《新话三》,第4a页。
  (115)郑怀魁:《葵圃存集》卷26《新话三》,第4a-4b页。
  (116)郑怀魁:《葵圃存集》卷20《栝苍地平日晷题词》,第22b-23b页。
  (117)郑怀魁:《葵圃存集》卷26《新话三》,第4b页。
  (118)张柏春等:《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45-46页。
  (119)郑诚:《李之藻家世生平补正》,《清华学报》(新竹)第新39卷第4期,2009年12月,第660页,注45。
  (120)徐光台:《明清鼎革之际王英明〈历体略〉的三阶段发展》,《故宫学术季刊》(台北)第26卷第1期,2008年。
  (121)Kuang-Tai Hsu, “The Development and Publication of the Qingkun tiyi by Matteo Ricci, Bi Maokan and Li Zhizao,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East Asia, July 25-29, 2011, Hefei, China;徐光台:《明末耶释争议中未获利玛窦与李之藻认可的〈乾坤体义〉》,论文发表于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所举办的”大航海时代的中外贸易与澳门国际学术研讨会“,澳门:澳门理工学院,2011年11月3-4日。


  (责任编辑:李大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