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裴休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裴文德,天姿聪颖,博学多才, 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被皇帝点为翰林。但裴休知道,儿子从小就在安逸的环境中长大,不知世苦,太快就飞黄腾达,难免根基不牢,因此就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参学。
裴文德住在寺院里,天天挑水砍柴。他从小到大,哪干过这种苦活,几天下来,弄得身心疲惫、烦恼重重,只因父命难违,不得不强自隐忍,心里却不甘不愿,经常发些牢骚。

有一天,他好不容易把水缸挑满,累得浑身大汗,放下扁担,占诗两句:“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寺里的住持无德禅师刚巧从此路过,听到裴文德的牢骚话,不禁微微一笑,也念了两句偈:“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裴文德听了不觉一惊。他诗中的“汗淋”与“翰林”谐音,颇具才思。但跟无德禅师偈语中显示的宏大气魄相比,犹如滚滚波涛中的一个小浪花,是那么微不足道。由此他知道了自己的浅薄,从此收束身心,安心劳作,勤修心性,受益非浅。
聪明人知道需要吃苦,傻瓜以为轻闲是福。人的才能需要在吃苦中磨练,人的意志需要在吃苦中砥砺,人的情感需要在吃苦中成熟,人的阅历需要在吃苦中丰富,没有苦不懂得甜。所以,聪明人不怕吃苦,直到修炼到以苦为乐。
伟大人物,不是坐在高位上给人崇拜,禅者是从卑贱作业,苦役劳动中身体力行,磨励意志。儒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