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开天门配合耳穴压豆治疗不寐30例
2016-01-05 | 阅:  转:  |  分享 
  
第lO卷第16期·总第144期

2012年8月·下半月刊◎CHINESE''''哼MED.CIHEMODER现代DISTANCE

开天门配合耳穴压豆治疗不寐3O例

王丽蓉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观察开天门配合耳穴压豆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不寐患者采用开天门配合耳穴压豆治疗,10次1疗程,

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愈l9例,占63.33%;好转9例,占30.00%;未愈2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开天

门配合耳穴压豆治疗不寐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便,且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不寐;开天门;耳穴压豆

doi:10.39698.issn.1672.2779.2012.16.044文章编号:1672.2779(2012)一16.0061—01

不寐又称“失眠”“不得卧”“不夜瞑”“目不瞑”等,

是指因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导致不能

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病证。临床常表现为睡眠时间、深

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睡不深沉,时睡时醒,醒

后不能再睡,严重者可彻夜不眠,经常影响人们的正常

工作、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西医学则多见于神经官

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胃肠病、肝胆病等出

现的失眠症状等…。笔者采用开天门配合耳穴压豆治疗

不寐,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病人均为我院消化科病房患

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ND一

2.R)修订标准[2]中失眠症状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4

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病程最

短2个月,最长5年。

1.2治疗方法采用开天门配合耳穴压豆治疗。

1.2.1开天门①准备:患者取仰卧位,头放正,全身

放松,舒适,自然,闭目,嘱其思想集中在头部。术者

位于患者头侧床前,意守于指端。②操作:推上星穴36

次:由印堂向上推至上星,两手拇指交替向上推;推头

维36次:由印堂向斜上推至头维;抹眉36次:从攒竹

至丝竹空;梳理太阳经10~20次;中指端弯曲叩印堂

36次;中指弯曲叩百会36次;揉太阳穴顺时针逆时针

各10次;轻拍头部3min:双手合掌,从前额拍至左侧

太阳穴,由左太阳穴拍至右太阳穴,再由右太阳穴拍至

额头,最后由额头拍至头项百会穴处;收功:揉风池、

肩井穴各10次。每晚睡前按摩1次。③疗程:10次为

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3d,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④

手法要求:均匀有力、持久柔和,一般先慢后快,先轻

后重,力量渐大,节律平稳,同时询问患者感受,随时

调整力度。

1.2.2耳穴压豆先用75%酒精消毒耳穴,然后选取主

穴:心、神门、皮质下、垂前、交感、缘中,配穴脾、

胃、肝、肾,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双侧耳穴,并嘱患者

每天按压耳穴3次,每次5rain,5天换贴1次。

2结果

2.1疗效标准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E3]判定如下:①治愈:睡眠

正常,伴有症状消失。②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

状改善。③未愈:症状无改变。

2.2临床疗效30例患者中治愈19例,占63.33%;好转

9例,占30.00%;未愈2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

2-3典型案例刘某,女,62岁,农民。2012年6月

28日就诊。不寐7月余。每晚仅睡约4h,伴多梦易醒,

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

苔薄,脉细弱。曾在多家医院诊治,服用中西药疗效欠

佳。经开天门配合耳穴压豆治疗2个疗程后,睡眠时间

可达7h以上,诸症消失,痊愈出院。

3讨论

不寐为各种因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阴

阳失调,从而出现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

而发病。治当调整阴阳,滋阴养血,清心安神,补其不

足,损其有余,使阴阳平衡,心神得宁,夜便能寐。开

天门通过手法按摩头部诸经、穴,刺激末梢神经,使机

体产生感应,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机体代谢

功能,达到平衡阴阳、镇静安神、止痛除烦的作用,即

神有所主,因神得安。而祖国医学认为耳廓是人整体的

一个组成部分,《灵枢·口问》日:“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为全息胚,它与五脏六腑肢体经络联系紧密,通过刺

激耳穴心、神门、皮质下、垂前、交感、缘中、脾、胃、

肝、肾,可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达到宁心安神、

镇静除烦之功。开天门配合耳穴压豆更利于达到平衡阴

阳、镇静安眠的作用。本研究表明,开天门配合耳穴压

豆对不寐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经济,无副作用。

参考文献

[1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4.

[2]胡国臣.中西医临床精神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42—

34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9.20.

(本文校对:王治华收稿日期:2012.06.30)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