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才选拔,监管不可失守

 GXF360 2016-01-05

  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但泄题事件仍在发酵。根据网友截图,此事件疑与一些考研培训机构有关,教育部表示已经报警。泄题风波尚未平息,某考研培训机构却在其官方微博上宣称“2016命中政、数、英全部考题”,随后又澄清“英语、政治全押中题不等于泄题”,引发网友质疑。

  从2010年郑州大学研究生考试出现考题严重外泄情况,到2012年英语考研被曝出“泄题门”事件,再到今年考研泄题事件,一次次防线失守让众多考生心寒。公平公正是考试选拔人才的重要准则,在作弊已经入刑的今天,“泄题”不仅是巨大的污点,而且理应受到法律严惩。但是,一些培训机构嘴上喊着“泄题事件实属诬陷”“押中考题是团队深入钻研的成果”,实际上却把“泄题”作为招揽学生的“招牌”,明里暗里宣扬自己“神通广大”“有门路”,以期博得市场更多关注。这不仅凸显出规则意识荒芜、公平理念缺失、价值观扭曲,更暴露出监管存在漏洞。

  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见效快,一些人有恃无恐、顶风作案。2012年考研发生泄题事件,一家培训机构牵涉其中,事后该培训机构分校的两个负责人被刑拘,但该培训机构仍在招生宣传中突出两个内容——“押题率全国第一”“泄题,你懂的”,引得其他培训机构纷纷效仿。而且,教育部多次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作弊的惩处力度,《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对作弊行为轻则警告、重则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三年,但少有作弊考生为此付出代价。如果不能提高违法成本,让参与者受到沉重教训,只怕会形成“破窗效应”,导致更多人践踏规则。

  责任不落实、执行不到位,考研灰色利益链应运而生。从一些新闻报道中,可以窥见考研舞弊的路径,命题者或考务工作管理者盗取试卷,复印转卖给考研培训机构,通过隐蔽渠道卖给考生。也就是说,考研舞弊中培训机构不是单打独斗,教育部门内部很可能有人暗地“支援”,之前就有相关案例,比如2012年考研泄题者是湘潭市教育考试院招考科科长。更进一步说,如果不打破考研泄题的里应外合,不堵住各个环节的漏洞,考研利益链就不可能被彻底切断。这就需要教育部门从自身入手,切实担起责任,反思程序设计有没有漏洞、管理措施有没有落实、贪腐现象有没有被惩处。要将工作做到前面,积极排查隐患,系统整治暗流,从试卷命题、印制、分发、运送、保管等环节全程严格把关。如果总等到泄题事件发生了才想起来去补救,不仅恶果已经酿成、影响无法挽回,也难保类似事件不再重演。

  严肃考纪,彰显法律尊严,不该成为一句空话。执法不严,制度再好也是白搭。加强对作弊行为的打击力度,要细化部门职责和处罚条例,扎紧制度笼子,让舞弊成为 “高压线”,让诚信教育深入人心,才能让某些人放弃冒险触碰的念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