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观丨最后的晚餐到底都吃了些什么?揭秘「史上最牛饭局」,请你敢来不?

 三姑书斋 2016-01-06

Safe and Sound Acquire A Cappella - Safe & Sound (A Cappella) - Single

西班牙画家胡安·徳·华内斯于16世纪中晚期创作的《最后的晚餐》


耶稣的饭局

文、图罗宪伯


耶稣饭局的菜谱,早已失传,我们更打听不到他的厨师是谁,或许,那是属于十二门徒之外的隐形门徒也未可知,就是这个缺席的在场者,烹饪出了人类文明史上最著名的一道宴席,也给后世的艺术家留下了一个经典创作主题。


最后的晚餐吃了什么


Valentin de Boulogne《Last Supper》


最后的晚餐到底吃了些什么?虽然不能考证得板上钉钉,但大约还原应该还是没有问题,因为耶稣的饭局其实是逾越节的晚宴,这就是一条重大的线索。综合《出埃及记》和《马太福音》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在逾越节的晚餐所必备的食物其实不少:


首先是烤羊骨,为了纪念在逾越节被杀的羔羊;然后是蛋和苹果碎泥,这种泥状食物用苹果、干果、肉桂、红酒和姜制成,也可以用枣子、干果和苹果;接下来是苦菜,这是一种用小红萝卜、黑萝卜、辣根等合并而成的色拉菜;最后是蔬菜(如欧芹、芹菜)、盐水以及无酵饼。


锡耶纳画派代表人物杜奇欧于1308年-1311年创作的宗教题材


其他的食物应该没有争议,但晚餐上吃的主食是不是无酵饼有点争论不清,圣经上倒也没特别明确说明,有的教派干脆说耶稣当时用的是发酵饼,也就是面包。从各路艺术家的描绘来看,基本上在餐盘里画的都是圆球型的食物。以烘焙爱好者的经验来说,发面饼烤成球形还是比较靠谱的,无酵的死面饼如果做成球,那真成铅球了。


BBC曾拍过一个重新还原神迹的纪录片,其中就包括了重现“五饼二鱼”,影片中的饼个头非常庞大,绝对是发酵过的面包——其实在耶稣那个时候已经有发酵饼,直径和厚度都十分惊人,而且中间有个洞,方便拿着或者掰开,这样的五饼的确可以分给不少人食用。鉴于耶稣对于发酵饼的使用频率,想来在最后的晚餐中也许真的会拿出它来。


Simon ushakov《last supper》1685


最后的晚餐当然喝了酒,否则耶稣以酒比血的说法就无从而来。晚餐所用酒,应该是类似红酒的自发酵葡萄汁——在两千年前的春天也很难想象会有新鲜葡萄榨汁,所以必然是上个秋天储存下来的葡萄汁,经过若干个月,葡萄皮里的酵素自然发酵,就制成了可口的餐酒。


晚餐的宾客及流程


晚宴出席者名单


至于晚餐的形式,西洋饭局流程考究,各种仪式按步骤进行,才觉得庄严,所以这顿晚餐应该是这样进行的——首先,燃点烛光,示意晚餐开始;祝祷,喝第一杯酒;然后洗手;上头盘菜;掰开一块饼,把其中一半藏起;打开覆盖饼的布,邀请穷人进餐;重述逾越的故事;饮第二杯酒;再洗手;集体祝福面前的饼,然后以之夹苦菜食用;


此刻,仪式暂停,享用事前烹调好的晚餐;饮食毕,集体寻找之前被藏起来的饼,这算是余兴节目;接下来是饭后祷告;饮第三杯酒;厄里亚之杯(邀请默西亚来临);朗诵赞美诗;集体唱歌曲;饮下第四杯酒,并祝福:来年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


按这个流程来看,最后的晚餐刚刚开始就直接进入高潮了,这个饭局的最大包袱在一开始就被耶稣平静地抖了出来:“你们之中有人要出卖我了。”于是,后世对于这次“最后的晚餐”的所有印象,都定格在了这一秒钟。


最后的晚餐注定如坐针毡


Tiepolo《Last Supper》


“最后的晚餐”之所以是最后的饭局,只因耶稣得知自己被犹大出卖后,预感死之将至,于是在逾越节前夜召集门徒十二众,举办圣餐。之所以办晚餐,因为它最能给人以希望、豪情、反思与忏悔,饮食的过程与一天的结束同步而来,人们可以纵情饮食,并以为第二天整个人都是新生的——激情者会更努力,忏悔者会重新开始。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景和错觉,背叛者犹大为了三十个银币卖了耶稣,这次晚宴他注定如坐针毡。


对耶稣来讲,此时的饭局比以前任何一次都难以切入主题,但无论如何,话还是要说的,于是耶稣忧郁地开口:“你们之中有人要出卖我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门徒们或愤怒、或哀伤、或困惑,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耶稣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说完蘸了一点饼递给犹大。但犹大并无悔改之意,耶稣只好说:“走吧,去做你要做的。”犹大听罢转身离开。


这可能是耶稣在饭局上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挫败,毕竟没能叫犹大悬崖勒马。其实这个时候犹大还没有出卖耶稣,但耶稣的伟大即在于他要拯救世人,他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替罪人死的,所以耶稣很清楚犹大出卖他的必然与必要。


画家眼中的这场饭局


德国画家Fritz von Uhde于1886年创作的《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Domenico Ghirlandaio创作于1480年的《最后的晚餐》


这饭局说是晚餐,却没有觥筹交错,只有阴云笼罩。饭局上的人并不知道,这次饭局会被嵌在墙上,画在顶上,印在图上,散进千家万户,历代的膜拜者,会将他们打量几千年,成为永恒的主题场景。


丁托莱托《最后的晚餐》(1592-1594),藏于圣乔尔乔·马乔列小教堂


丁托莱托别出心裁地把晚餐摆设成呈透视纵向的角度,观者似乎就站在门口或场面一侧的高处来观看。这里,一切人物的动作都是成组而富有叙事性的。席上的十二门徒被耶稣的一句话惊扰得神色慌张,表现不一的动态,加上奇幻的天光与云雾相绕的光源,使得整个场面具有一种神话般的舞台效果。


丁托莱托偏爱用暖色系,他的暖色不追求艳丽,暖色中的明暗是为了加强人物的心理因素——这种画风后来也曾被19世纪的法国印象派所赏识,他们临摹他的画法来吸收这种光影的表现效果。为了表现非正常状态下的人物的动势,丁托莱托往往在画室的天花板上挂着一些泥塑模型或蜡人,全神贯注地去推敲其中的平面表现、透视与色彩。这幅藏于圣乔尔乔·马乔列小教堂内的《最后的晚餐》,正是他追求这种幻光奇效的理想的作品。


不得不提的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知名的《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然而,只有一幅画作永恒地占领了这个主题,以至于只要提到“最后的晚餐”,就只能联想到这一幅也是唯一的一幅,以及那个永远无法逾越的文艺复兴男子,他穿着白袍,邋里邋遢,却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能型天才,他是列奥纳多·达·芬奇。


这幅供奉于米兰的圣马利亚·德拉·格拉齐耶隐修院的《最后的晚餐》,已是人类艺术史上的无价之宝。达·芬奇选取了戏剧冲突最紧张的一瞬间,也就是“最后的晚餐”大爆炸的一瞬间——耶稣宣布有人背叛时,一改围坐的传统画法,将人物列为一排,使各人物的不同反应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的晚餐》局部


极右一组由马太、达太和西门组成。三个人听了这骇人听闻的消息后,自发地谈论起什么来。中右一组是多马、老雅各、腓力。多马伸出一个指头,和他并坐的老雅各张开双臂,惊讶万分。年轻的腓力则用双手掩着胸部,表明忠诚。极左一组是由巴多罗米奥、安德烈、小雅各三人组成。巴多罗米奥情绪激动地从座位上跳起,手按在桌上;安德烈双手张开,手指向上,以示清白;夹在中间的小雅各则紧张地询问第四人。


《最后的晚餐》局部


中左一组的彼得、约翰和犹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画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稣旁边的约翰似乎已明白我主的旨意,作出逆来顺受的神情。火性的彼得手中握着一把刀,无意地靠近了犹大的肋部。而犹大情绪紧张,身子后仰,右手紧握钱袋,露出一种抑制不住的惊恐。只有耶稣端坐中间,继续分食,神情淡漠。


于是在这无声的一瞬间,圣餐的安宁祥和尽失,而充斥着厄运降临的骚动,剑拔弩张的气氛,以及波涛暗涌的阴谋——由于达·芬奇的惊人处理,而且留下了很多疑点和线索,所以也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现成的谜题。



达芬奇的密码,你解得开嘛



丹·布朗


丹·布朗认为在《最后的晚餐》中隐藏着一个女人,在耶稣右手边上的那个人长着一头飘逸的红发,双手优雅的交叠,乳房的轮廓隐约可见。多年来人们对这幅画是十三个男人的认识已经根深蒂固,却忘了仔细观察。


那个隐藏了多年的女人就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如果不把耶稣和抹大拉看作是人物,而只是看作是构图要素的话,我们就会注意到一个明显的“M”轮廓,深谙其意的理论家们会说那代表着“婚姻”(Mat-rimonio)或“抹大拉的玛利亚”(Mary Magdalene)。也许耶稣实际上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他想让抹大拉的玛利亚来掌管他的教会,所以彼得会对此不满,于是他恶狠狠的斜靠着玛利亚,手像刀刃一样横在她的脖子上。这种说法虽说是一家之言,但却很有阴谋论的感觉。


斯拉维萨·派西


意大利的斯拉维萨·派西则运用电脑数据分析技术发现,《最后的晚餐》上还有尚不为人知的隐秘人物图像:斯拉维萨将画面扫描放大后打印了两份,一份用正常的纸,另一份则打印在透明的纸上,然后再将透明纸上的这幅画左右反转后覆盖在第一幅画上,居然出现了两个除耶稣和十二门徒以外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个是圣殿骑士,而另一个则是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而原作中作为背景的远山,此时则变成了这两个人的头冠。


两个人物形象的线条勾勒如此精准,也许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斯拉维萨还向媒体透露,在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他又在《蒙娜丽莎》和《自画像》上做了相同的实验,其结果竟然和他在《最后的晚餐》中的发现惊人的相似,画面中均有隐藏的图案存在。在画作中隐藏其他图案的偏好,倒真像是那个天才爱干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