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家人

 咖啡与烟 2016-01-06
 
蔡家人
 
        蔡家人,是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办证称的曾享受过少数民族待遇的未定民族。有很多学子为了能够参加高考被迫改为汉人;是历居毕节、六盘水、安顺、清镇及云南的昭通、彝良、镇雄等地的世居土著民族。古时和其他名族称为西南九夷蛮;解放前被眨称为“蔡兜兜”或“蔡家苗”,但是蔡家人从古至今都坚信不移地共认自己是“蔡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蔡家人不被政府认定;但族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族称;手臂腕上的勒痕;蔡家人都有一颗可怜的民族自尊心和一个心愿;就是能在身份证上民族一栏写有‘蔡族‘ 两个字;蔡家儿女能为自己的族称而付出所有;不愿被改为她族。
 
        民族文化
 
        蔡家人和其它少数民族一样具有单一独特的语言(蔡语) ;有共同地域;有共同文化心理状态;虽无共同经济联系(受历代反动政权驱赶到边远地区,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文化上受奴役所致),但有独特的工艺(如祖传的擀毡、种痘);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婚丧礼节与其它民族不同,民族习惯还保留得比较完整;祖先来自蔡国(现在的河南省上蔡县),两千多年来都属蔡家之称,解放初就在各自不同的居住地域向当地政府填报“蔡族”;各地临居的其他民族对我们都有称呼,蔡家人自称“门你”,汉语叫“蔡家”,彝语称“啊武哪”,苗族称“啊乌”或“斯聂”,水族称“楼慢”,布衣族称“布慢”或“布阿武”等。以上所述,蔡家理应是中国单一的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毕节地区做民族考查的费孝通挂至如今,待靠他族。据1983年民族识别的不完全统计人数,毕节地区的大方县5362人,织金3952人,纳雍3049人,黔西2463人,威宁2123人,赫章957人,毕节645人,全区除金沙县尚无统计外共有18000多人;另外仅六盘水市的水城县就有2200多人,六枝1300多人,安顺400多人,清镇和云南的昭通、镇雄、彝良等地虽无统计,预计有五、六千人,累计在28000——30000人左右。按人口增长率计,现在应是35000人以上。
 
        历史文献
 
        卿卿毡髻我毡裳,做戛匆匆兴不常。几见鸳鸯能作冢,销魂人赠返魂香。蔡人为楚所俘,在贵筑清平、修文、清镇诸县,暨大定之威甯、平远州。男女制毡为衣,妇人以毡为髻饰,以青布若牛角状,长簪绾之。夫死将以妇殉,妇所私挟,众夺之去,乃免其聚会亲属,椎牛跳舞名曰做戛。
 
        蔡人的来源
 
        汉族说
 
        上蔡,简称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建周,分封其五弟姬度在此建蔡国,侯爵。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杀蔡灵侯灭蔡,历515年18侯的蔡国初灭,后又复国。
        上蔡历史悠久,是西周主要的侯爵封国。国家级保护单位有建于公元前11世纪的蔡国故城,蔡侯玩河楼,保存完好的蔡侯姬度墓、蔡仲胡墓,有始建于东汉时期的佛教寺院蟾虎寺,有华夏始祖伏羲画卦亭,还有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古迹鸿隙湖、晒书台、卮台、问津处等。
        在历史上上蔡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如蔡侯姬度、蔡仲胡,史称“千古一相”的秦相李斯,号称“通明相”的西汉丞相高陵侯翟方进以及北宋著名理学家谢良佐等。其中,蔡侯姬度是早期历史名人之一,蔡国开国之侯,蔡姓始祖。
        蔡姓在全国100大姓中排第44位。蔡姓源出有二,一出自姓(见《国语·晋语四》),二出自姬姓。司马迁在《史记·管蔡世家》中说:蔡叔度被流放死后,周公姬旦看在同胞兄弟的情分上,向成王进谏,让姬度的儿子胡到鲁国任卿士。胡到鲁国辅助周公之子伯禽治国有功,伯禽奏于成王“复封仲于蔡,以奉蔡祀,是为蔡伯”,称蔡仲。胡被复封的蔡国,即今上蔡县。公元前1016年,周公又正式封蔡为侯国。
        自春秋末期蔡国灭亡后,蔡姓族人除大部分留在上蔡守望故土外,部分开始向四周迁徙,主要往南迁徙,有的逃到江西,有的被迁于楚地。楚悼王时,用吴起变法,大力开发南方,在蔡甸的蔡人,被迁于高蔡(今湖南常德市),最后也为楚所灭。一部分蔡人溯沅水而上,西迁于贵州地区,遍及20多个县市,后称蔡家苗。
 
        彝族说
 
        蔡家人是彝族阿武纳的一个支系。
        黔西北地区,有彝称呢素(诺素)、蹼素、码哄、啥铺、男铺、卢额铺、啥吐、啥哪、阿武吐、阿武哪和菲啥、洛啥,他们是今天居住于上述地区各族的先民。呢素(诺素),即是今天的彝族。彝之族名,在汉文古书中都用“夷”字,此字古音读“呢”,也是彝语族称。彝族自称呢素(诺素),“素”指“人”,“呢(或诺)”义为“夷”?故“呢素(诺素)即“夷人”。解放后才改用“夷”为“彝”,今称彝族。蹼素,即古蹼人,是讫佬族的先民。汉语叫“埃”,彝语也叫“蹼”。码哄,彝语义为“苗家”,即指苗族。啥铺,指汉族。“啥”术是西南爽对东夷商放的称呼。目称“商”海“啥”,干是就习称中原华夏族和其后的汉放为“啥”。又引仲到凡与汉人生活习侈迸似的都叫‘啥”。故啥吐,指布衣族?啥哪,指回放。而从古奕人作洛举后裔分支的白旅私!古弃人武陀尼即青衣部族,因他们较早吸收了汉文化,不说夷话说汉话,不做夷斋做汉斋,就被称为“洛啥”和“茸仁啥”。这个命名起于滇东北夷人中,意思是“西方的啥”,指滇西的自旅?“东方的啥”,指黔西北的穿青人即陀尼(青衣)的后裔。贵州大方境的么水西大渡河建桥记》里,也沿袭这个称叮。阿武哪,指蔡家?阿武吐,指南京人?后者现已认同为白族。阿武哪和阿武吐,木是外来族人融合于彝族阿武支系的。今云南彝族中尚有阿武一支。此外如“刃铺”,在彝文古书和彝族口语里都有这样的称呼。在今毕节连四川边上有界人,大部已融合为汉族。“卢额铺”,在大方、黔西邻边的乡村,亦为古老民族之一,清代有满族融入,解放后认同为满族。啥哪即回族,是明初随哈元森军部迁来,分布在今威宁一带。
上述黔西北地区的各族先民,他们都先后来到这片土地上,流过血和汗,对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都作过贡献。
        在众多的彝族文献中,贵州毕节境内的未定民族蔡家人彝语名称为“阿武那”,阿武那一支在彝族古乌撒部境内从事专业的擀毡职业。据彝族最重要的母语翻译文献《彝族流源》17-20卷载,阿武那属于彝族“六祖”第五支系侯氏第三支的古侯九德额之一的德额纪后裔。
 
        苗族说
 
        乾隆《贵州通志》和《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中把蔡家人列为苗族之一。
 
        白族说
 
        织金县把蔡家人列为白族,原因可能是:彝语阿武吐,指南京人,现已认同为白族。织金蔡家人都认为自己的祖籍是“江南应天府柳州西洋县石板大街鱼骨庙为记”,于是,有可能是这个原因蔡家人被划为白族。具体为什么划为白族,要民委才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