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宝贝6 堆积在农家的庭院四周,酷似围墙或栅栏。谁家柴禾堆积的越多,证明即是勤奋的一家,能精打细算的一家。毕竟那是点燃生命历程的火源,将生米煮成熟饭的必须。
(柴禾垛)
小时候的我最欣赏家里烧柴做饭的情景。当时一般都是母亲下厨房。她点柴烧火,动作娴熟,优雅美观,虽然是烟熏火燎,倒有无限乐趣在其中!先是把柴禾垛上的干柴抱些来,置于灶台的旁边,再抓一把麦秸干草之类的易燃物,来到灶台(就是用泥巴和石头垒砌的地灶),把黑黝黝的大铁锅放在灶口上,用葫芦瓢往锅中添足了清泉水,盖上锅盖就开始生火做饭了。取出一根“工农”牌的火柴,轻轻地在火柴盒侧部划着了,便将麦秸或干草引燃了,放在土灶中,再拿干柴禾放在正在燃烧的麦秸或干草之上,很短时间里,灶中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苗伴着一股股浓烟滚滚地吐出来,轻轻的舔着黑黑的锅底,像是母亲挚烈的手儿抚摸着孩子的脑壳!红彤彤的火焰炙烤着母亲,也映照着端坐一旁的我。脸上一会儿就淌出晶莹的汗水来。土灶里的柴禾不多了,便继续往里面添加。倘若续柴慢了,土灶里就只剩下红红的火塘了,放进去柴禾,大半天也没有引燃,并冒出一团一团的浓烟,这时候便鼓起腮帮子,用嘴巴吃力地往灶台里吹气,浓烟熏得眼睛里流出来酸酸的泪水,但是不会停止吹气的动作,待到灶台里一声闷响,柴禾才被突然间引燃了,轰轰烈焰震撼人心,给人以激励和感动,也给予我深深的思考和无尽的憧憬。
(土灶)
如此的做饭速度也是很快的。在紧张的忙活结束后,该是在很短时间内把粗茶淡饭做好了,以便于饭后继续去田野里赶撵农活的。所以柴禾在农家奠定了吃饭的根本基础。不仅要供应得上,而且最好是捡拾回来放置一段时间的,经历了风吹日晒,才会干枯,才会燃烧得彻彻底底,这样烧火做饭时冒出的浓烟相应会尽可能的少了一些。省力省时,事半功倍。倘若没有干柴,用湿树枝做饭会噼啪乱响,浓烟滚滚,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斑斑十指黑!而且烧火烧半天,人急锅不滚,做饭很闹心,吃饭着急人!
(柴禾)
当时的情景回味起来挺有趣的。殊不知那是与贫困和苦难作斗争的岁月。现在思量着,真乃百感交集,扣人心弦。固然当时的日月每天都是快乐的,充满了幻想和离奇。用柴禾做出来的饭菜真的香甜可口,味道鲜美。那时吃着农家饭,的确有很大的胃口,实觉脍炙人口,尽情享用。虽然渴望肥鸡大鱼,但是朴素的青菜杂粮酝酿了我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青春。
(柴禾捆)
当年的我很勤劳(夸口的说)。往往在放学之后帮着家人捡拾一些细小的树枝和干藤作为柴禾用。我会到树园里或者葛藤下,小小翼翼把干枯的树枝藤条折断,平顺着堆放在一起,捡拾的份量足以可以抱起来或者背得动,便用一根柔软的藤条将其拦腰捆扎,用力地捆绑,不至于归家的路上会散落。抱回家后,就把这捆柴禾放置在柴禾垛的最高层,期待父母干活回来好夸奖我一番。可惜的是他们往往匆匆忙忙,根本顾不上好好夸奖我一下,失望的我便会靠在柴禾垛旁边撅起小嘴,而后又灰飞烟灭了。现在回想起来,倒是挺逗的吧!
(柴禾垛)
北风呼啸雪花飘飘的冬天来临之时,便是农家堆积柴禾的美好季节。这个季节没有什么农忙,树枝也已落叶,歪斜的树枝需要整理砍掉,干枯的树枝需要搬落下来。所以农民的冬天是拾柴禾的好时节。今天的柴禾垛高出三尺,明天就有可能高出半丈。院子里、墙角处,柴禾垛堆积的像长廊。有的足足可以够一年烧火做饭用了。他们最清楚:柴禾是农民的“底气”,有了它就有了生存必备的条件,有了它就有了点燃生活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