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先曾祖父王仁熙于清宣统三年在直隶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获得的当年前学期文凭。可见当时设有修身、文学、历史、博物、英文、地理、体操、算学等11个科目,学期实得分数85.5分,列入最优等。
直隶师范学堂沿革
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创办直隶师范学堂,校址在保定城北金线胡同,是直隶最早的师范学堂;
1903年,直隶师范学堂迁址保定北关;
1905年,直隶师范学堂升格为优级师范学堂(清末的师范学堂有初级和优级两级,初级培养小学堂教员,优级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的教员与管理员);
1911年,北洋师范学堂(1905年于天津府北新开河设立)撤销,部分并入直隶师范学堂。当时的直隶师范学堂还设有附属中学堂。
辛亥革命后,直隶师范学堂更名为直隶高等师范学校(辛亥革命后,原来的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
1921年,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原农务学堂)、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原医务学堂)、直隶高等师范学校、直隶法律学堂、直隶法政学堂合并,建立综合性的河北大学,校址在保定府西关外(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主张高师并大、初师并中,直隶先行一步);
1932年,保定河北大学停办。原医科和农科分别演变为今天的河北医科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
此有别于保定的另一所师范学堂“保定二师”。保定二师由著名教育家严修创建于1904年,始称“保定初级师范学堂”,1909年改称“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1928年随省易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即历史上著名的“红二师”,一直是初级师范。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保定师范学校”。
综上,当时的高等师范,实际上属高等教育范畴,而初级师范,实际上属中等教育范畴。
下图:《保定市志》第十四卷《教育》之第六篇《高等教育》之第五章《高等院校选介》中介绍直隶师范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