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遗存(081)东汉鲜于璜碑

 紫嫣雅閣 2016-01-06

《鲜于璜碑》全称《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东汉延熹八年(一六五)十一月立。一九七二年到五月与天津武清县高村出土。碑呈圭形,高242厘米,宽83厘米。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五字,有界格;碑阴十五行,行二十五字,有界格。共八百二十七字。额阳文篆书十字。通碑字迹清晰,是建国以来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汉碑,现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鲜于璜碑》书风方整朴厚,笔法方圆结合,在存世汉碑中,与晚于它的《张迁碑》同属方笔一派而有别具特色。碑阴字大小不一,不甚工整,参差错落,近两爨书风,真率稚拙。





墓碑,在我国是于东汉初期开始流行起来的。从那时起,立碑的习俗便一直延续到现代。所以,至今保存下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石碑,也就成了我国古代书法发展演变的可靠见证。

《鲜于璜碑》碑阳

《鲜于璜碑》碑阴

一九七三年五月前,在天津市武淸县高村公社兰城大队出土了一块东汉石碑--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此碑呈圭形,高242厘米,宽83厘米,厚12厘米。碑首有题额和画像,题额为阳刻小篆「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外套凸形单线界框,框六角均刻有卷云纹。穿的两旁,碑阳阴刻靑龙和白虎。碑阴于穿的上方阴刻朱雀。这种碑额形式,在汉碑中是少见的。碑阳碑阴均刻隶书铭文,共八百二十七字,根据碑文得知,立碑时间是东汉延熹八年(公元一六五年)。


东汉时的石碑完整地保留到今天的,还为数不多。有些碑由于年代久远,字体漶漫。要想了解碑文的眞像,只好借助于幸存下来的后代的拓本了。而这通汉碑,在历史文献和历代金石书籍中均无著录。它保存旣完好,字数又这样多,因此就更加显得珍贵了。鲜于璜碑的出土,为研究汉字的演变和汉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十分理想的数据,可算是一件珍品。


汉字从一开始,就是带有艺术性的,诸如甲骨文、铜器铭文、篆书字体。特别是到了汉代,自从隶书字体登上汉字发展的历史舞台后,它便比以前诸种字体富有更大的艺术性了。看过流行于世的著名汉碑拓本〈如鲜于璜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等〗,便可淸楚地看出,这几通碑的字体各具风格。字的结构方面,有的谨严,有的疏散;笔法方面,有的圆笔,有的方笔,有的方圆兼备;笔划方面,有的工整,匀称,有的波折显著,粗细相间。这样,在当时隶书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有的古一雅沉扑,有的方整庄严,有的淸瘦流畅。


到目前为止,与鲜于璜碑的隶书相似者还是不多见的。在汉代的书坛上,鲜于璜碑可称得独树一帜。鲜于璜碑,字多为方形,结构严谨,笔划布局匀称,居于字体左侧的笔划,不论收笔还是起笔,多呈方形,燕尾多圆滑,横划波折弧度不大。笔划转折处,多呈直角,同一字的笔划,粗细差别不大。笔划下笔,收笔则锋芒不露,含蓄沉着。以上所述,正是鲜于璜碑的隶书区别于曹全、张迁、华山诸碑的重要之黙。也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鲜于璜碑古雅,壮美的独特风格。


应注惫到,上述几通著名汉碑的立碑时间均在公元二世纪中或稍晚一些,而诸碑的风格差别又如此之大,这不正反映出当时书坛上百花盛开的图景吗?鲜于璜碑的问世,在我国汉代书法的园地,又锭开了一枝难丽的花朶!


鲜于横碑还为汉字演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东晋义熙元年〔公元四〇五年〕所立爨宝子碑,被人称为「今天所能见到的由隶书过渡到楷书的典型实物」。在这里,我们也不妨称之为「先期楷书」。从字的整体上看,字已方形,而且具备了措书的形体,笔划基本上是横平竖直,只略带隶书的笔意。而鲜于璜碑就更使我们看淸了这种先期楷书和隶书之间的渊源关系。当然,先期揩书要继承吸收以前各种隶书的因素,但总觉鲜于璜比其他诸种隶书给予先期措书的影响要更多些,更显著些。


END


请点击“原文阅读”浏览完整组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