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几大重要窑口的鉴定秘诀

 子衿窥魅 2016-01-06


  鉴定是收藏人必学的一门学问,古瓷鉴定又是鉴定中最难学的一个门类,它要求知识面广,实践要多、分析能力强、逻辑思维活等诸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方可少走或不走弯路。

  鉴定书和鉴定文章面世的不少、一家之言和经验之谈很多。其说不一或概念模糊的有,过于片面或教条主义者有,让初学者不知如何是好,知其易行其难,则容易失误。现代膺品层出不穷,仿技高超,达到真假难分的境界,如果还用教条的方法去鉴别或把'个例'当普遍去推广,必然是真仿难分,多数走眼,损失惨重。

  本文针对几方面的实际情况,用科学的、辨证的、可让大家认同的方法来谈鉴定古瓷的一些问题,请同行们和收藏人共同探讨和指正。

  邢窑:白胎,产品胎体比定器显厚,色洁白,,淘炼精细,质坚细净,磁化程度很高,烧温达一千三百度,釉质白润、微微闪黄,若牛奶状, 胎釉间有一层极薄白色化妆土,因此釉面显得特别莹润,胎釉结合紧密,呈玉质感,以釉色勝,极少见见纹样装饰,除精品外上釉往往不到底,见流釉,仿品不见护胎釉,多无流釉。

  越窑:青釉多显灰色,釉面莹润沉稳、多数不够透明,呈亚光状,有流釉现象,底足见垫痕,见火石红,胎底往往较厚。

  定窑:造型极其规整秀丽,胎体薄,釉层很薄,故器面隐约透出修坯刮痕,底足内常施半釉,沙底器足墙地常粘釉斑,无釉处见同心圆状细细竹丝刮痕,心不在正中,器表隐约见平行状竹丝刮痕,侧光下见浅浅流釉印迹,称泪痕;宋定器釉质匀净,胎具黏质,底足露胎处手感滑润,对光见肉红色,敲击声悠长。仿品胎过细,釉过亮,敲击声多尖利急促,胎如触摸粗有燥感也需小心为新品。需注意的是紫定黑定烧成温度更高于白定,釉面极亮胎体粘质感很强.仿品多无洒脱运为胎缺粘质感觉。

  钧窑:宋钧有官民之分,官钧及民钧精品胎体致密、淘炼精细,见棕褐色护胎釉,基本为满釉支烧,器面较平滑,粽眼很细,有多种釉色交织窑变,有蚯蚓走泥痕,金均见桔皮粽眼,胎体多较粗、多本色棕褐、不同宋钧是护胎釉层,元钧胎色黑粗,釉面桔皮纹严重,宋元钧瓷胎色都沉稳老旧,新仿虽像仍见火气。

  磁州窑:宋器胎质从不显粗,有粘质感,呈灰或黑灰色 ,釉略显粗,面不够光滑,常见桔皮粽眼,文献称:为弥补此类缺陷,外壁用白色化妆土;白釉似牛奶,优者近似定而比定厚,有粉质感,有开片和不开片两类,开片者玻璃光感较强,片纹无色、细而柔和;无开片者,肥润莹厚,金元器不似宋胎白,而稍黄,仿品绝无肥润莹厚感觉,胎体常过硬过细过白。磁州窑画法极富民间生活气息,简洁流畅,仿品则显生硬。

  耀州窑:釉面往往较透亮,成特有姜黄色或橄榄绿色,常见一器呈多种色阶,见气泡爆裂细细橘皮棕眼,釉下气泡稍大较疏、呈欲开不开状,足墙上总有施釉接触不到,露护胎釉处留下褐色斑块,此处表面常失光亮,甚至似烧焦样;胎色较深,底内常有护釉,足墙底无釉,胎稍稍显粗,于宋时甚为特殊,其斜刀刻法为旷古烁今一大特色,新品线条也流畅,但胎过细过硬,底足墙多见护胎釉,底内多见窑砂,釉面比真品偏黄,常见油腻感,刻划线中常见过大连续气泡。

  龙泉窑:龙泉胎以白为主,白非纯白、带灰,也有黑胎和淡黄胎,胎色有深有浅,原因应是烧成温度越高者色越深,釉多次涂施,凝厚、莹润,釉相当透明,特别是北宋器可从釉面底看见胎质,但南宋绝无透底现象,这即两宋区分办法,南宋足多施一层暗枣红至褐红色护胎釉,护胎釉带明显沉稳旧气,北宋却常略有露胎。

  建窑:成型规矩、特别以碗盏称精彩,淘炼精细,胎体黑色极致密, 有糯米样黏感,底足浅而整齐,釉面会开较大纹片,纹片边缘常呈弧线,这是仿品未见作到的,其胎脚常有大注堆流釉现象,白胎白釉器含铁、钛杂质极低,洁白细腻称糯米胎,新品淘炼不精,无旧器特殊致密沉稳感,开篇也不成弧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