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你好!
我有一个困惑,想让您帮我分析一下。情况是这样的:我一年前就构思了一个电影的故事梗概。这个梗概经过一年,大纲也改了好几次,现在整个故事都特别清晰,闭上眼就好像置身于电影院,可以流畅的演出来。近期就这个故事,我有跟公司谈,公司很感兴趣,让我尽快写出剧本来。但是我剧本始终没写出来,本来这件事已经有了希望,本应该尽快完成写作,完成我的构思,呈现我的故事。但是我突然发现,下笔的时候特别困难。明明脑子里很清晰,知道该打什么字,但是码字的时候,就是很拖延。这感觉太难受了,明明很快就可以写完,就是不写,感觉像是没了热情。就像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曾经非常新鲜,非常兴奋,但当一切已经熟悉了,就不想去探索了。陈老师,您有办法吗?好像以前看过您发的一篇文章,说到了“审美疲劳”,还是什么的。我这个算是一种“审美疲劳”吗?我怎样走出这个困境呢?
PNC
![[转载]写不出来怎么办?| <wbr>陈秋平 [转载]写不出来怎么办?| <wbr>陈秋平](http://image9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1/0709/64101694_2.jpg)
Dear PNC:你好!
你所说的“困惑”,无论你怎样理解或表述,大体上我都把这种情况归类于“写不出来”的范畴。针对你的问题,或者针对和你类似的“写不出来”的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我的回复不一定对症下药,但一定可以做你的一个参考。
先说说,为什么会写不出来?
1.因为没有想好,所以写不出来。这当然是最常见的。写只是一种表达,只不过是用文字来表达。口头也可以表达,用其他的艺术形式,如画画、舞蹈、音乐等等,都可以表达。要表达的内容,是你内心的思想、情感、体验、感悟、经验……等等,当然,作为影视作品的剧本,还必须固化成一个故事。当这一切还没有在心目中成熟的时候,当然是无法写出来的。从你的短信中,应该不属于这种情形,因为你做了一年多的准备,故事梗概已经基本成熟了。
2.缺乏技术,所以写不出来。技术,当然包括技巧和经验。首先要明确一点,写作,是一门手艺,是一种技术。一种用英文可以叫做“skill”或者“technique”或者“art”的东西。我们知道,人需要学习。但许多人却不知道,学习的对象和内容是不一样的。有一种学习的内容叫做“学知识”,就是从不知道,通过学习,知道某事物的特性以及它的功能等等。学习知识,就是懂了就行了。原先不懂,后来懂了。这叫做知识的学习。还有一种学习是“学方法”,在方法的学习上,很大程度是学习经验和思路。除此而外,还有一种学习的内容,叫做“学技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手艺。学手艺当然包括学一部分知识,学一部分经验,学一部分思路,但了解了这些,还不是学技术。因为前面这些,只能算是“懂了”,不能算是“会了”,更不能算是“擅长”。要从“懂了”变成熟练和擅长,中间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这就是学手艺的内涵,就是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的过程。学游泳、学打球、学开车、学射击、学写作……都属于学技术。你开车不开个几万公里,算不上老司机;你射击,不实弹打它个几万发子弹,你不可能成神枪手。同样,你没有写作过几十万字的文章,你就无法掌握这门技术。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你在岸边上读100本学游泳的书,倒背如流,一下把你推到水里,也可能被淹死。所以我说,写不出来,有可能是练习得不够,技术还不够好吧。
3.没有写作的习惯,所以写不出来。技术可能是一个衡量的维度,但另一个维度,也应该考虑,就是心理。习惯,是一种心理。当我们长期重复做某件事情,就会形成一种心理的惯性,这个我们通常叫做习惯。一个良好的习惯的形成,是需要时间和重复操作的频次的。当一件事我们形成了习惯,做起来就不难了。比如你天天坚持早起跑步,你就不会觉得跑步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果偶尔因为出差不跑步,你反而不习惯了,觉得差了点什么。即便你是一个高手,比如一个退役的职业篮球运动员,长期不打球了,要再起心重新打球,也是很困难的。因为,你已经没有了打球的习惯。反过来,如果形成了一种坏的习惯,要改掉也是很困难的。比如,习惯了懒散,习惯了犹豫不决,习惯了瞻前顾后,习惯了患得患失,这样的“习惯”,也有可能在写作的时候冒出来,影响一个编剧去完成自己的剧本写作。
4.奉行完美主义,让人写不出来。有很多人喜欢自夸,说自己是完美主义者。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这是很好的禀赋。但追求完美,觉得不完美,毋宁死,这就可能有问题了。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物。你认为已经很完美,都还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差异。尤其是艺术,绝无恒定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艺术标准。没有!如果我们一不小心奉行了完美主义,或者内心里有一个完美主义的魔咒,几乎就是一种自杀和自戕的思维模式了。有的情况是,我们平时总以完美主义去要求别人,去批评别人,曾经很恶毒地骂过别人,现在轮到我们自己写作了,真害怕被人唾骂。有的是我们阅人无数,读书破万,看片过千,我们几乎是伴随着世界级大师的作品长大的,我们内心有着完美主义的伟大标杆,但轮到自己写作,就觉得笔下写出来的东西奇烂无比。还有一种情况,叫做曾经沧海难为水,曾经辉煌,希望超越自我,而又唯恐不及。这种极端的完美主义在内心折磨着我们,形成了对自己的巨大压力。生怕无法超越过往,以至于遭人嘲笑和唾弃。当完美主义变成一种宗教,那就是邪教!最终导致的,就是写不出来。写了又撕掉(现在是删掉),反复开头,苦恼无比,苦不堪言。
5.还有一种情况(是比较技术层面的),被大纲(梗概)所累,写不出来。大纲是一种故事框架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对于写作,在一般情况下是有好处的。因为我们把大的架子搭起来了,把故事的重要拐点、高潮、结尾等都想好了,写作的时候不会严重跑偏,不会天马行空,避免了严重地走弯路,耗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有大纲或梗概,也可以让我们的合作伙伴和剧本买家有信心,有一个未来剧本的基本价值评估和认定。但是,大纲也有副作用(或者叫负作用),就是大纲多数情况是比较主观的,是编剧对故事的一些基本维度的设计,我们需要什么高度,需要什么难度,什么极致性,什么戏剧效果,什么张力,什么烈度。这些考虑是必要的,但有隐患——许多设计仅仅是框架式的,是粗的,是武断的。当我们写剧本的时候,进入了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开始进入微观世界的时候,忽然发现逻辑上出了问题。如果严格按照故事大纲走,逻辑丧失,真实性就毁掉了,所有的情节发展显得无厘头;如果按照人物的逻辑走,又可能会颠覆原先的故事设计,大纲和梗概面临着推到重来。于是,我们纠结了,写不出来了。
当然,还会有许许多多少别的写不出来的可能性,甚至也不排除有你短信中所说的,对于故事已经“审美疲劳”,不再有激情去写了。但比较典型的,是以上的几种。
问题说出来了,可解决问题依然是困难的。我不能说可以为大家开一个万能药方,但根据经验和观察,可以提几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所有的草稿都是臭狗屎,好作品是改出来的!首先的建议,就是摒除完美主义,大胆落笔。内心强大一些,不是暗示自己有多么牛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们自己骗不了自己),而是从内心相信,包括伟大的作家和他们那些伟大的作品,一定在开始的时候,都是臭狗屎!事实上,我们的经验也是这样的,当我们去看别人的烂剧本的时候,往往可以把它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也能想出很多好的点子去修改和完善。但关键得有那个“臭狗屎”的稿子作为靶子,我们才能朝上面射击。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第一稿或第二稿,当成是别人的“臭狗屎”,先写出来,写出来!然后把这个初稿当做打击的靶子,再去修改,去完善,这样,我们就轻松多了。毕竟,二度创作是在有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一度创作是面对一片空白。如果大胆写出来,我们的剧本成为“臭狗屎”的几率反而降低了。有一句老话说,不怕慢,就怕站,说的就是不要停在原地。自行车,也是一边走一边找平衡的,所以,建议你在写的过程中去完善稿子,而不是停在那里。
第二个建议:讨论。如果你是一次合作,那就和你的合作编剧伙伴一起讨论。讨论可以使思路更清晰,讨论可以撞击产生火花,讨论可以打通堵塞,讨论可以群策群力,取长补短。如果你是独自写作,也找一个人来讨论。找一个朋友,同学,邻居,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找他们来,你给他们讲故事,看他们对故事是否感兴趣,看他们有什么反馈。也可以听听他们的意见——也许他们不是作家,不是编剧,但任何人,都有资格做一个合格的听众,合格的观众。听听第一个或第一批观众的意见,一定有好处。他们如果告诉你怎样写才好,你不一定汲取,因为他们不是专家,建设性意见未必有价值。但他们如果说哪里不好,一定要认真考虑采纳,重点参考。关键还不在于一定要“真正的讨论”,而是找一个人和你交流。很多情况下,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思想出问题了,情绪低落了,失业了,失恋了,会很伤心,很悲痛。这个时候我们会找一个人来谈心,来倾诉,来倒苦水。你找来的那个人也许会劝劝你,安慰安慰,甚至出一点馊主意,比如让你去把那个抛弃你的恋人杀了,顺便把他全家也杀了。你当然不会听他的。但是你会觉得很舒服。聊完了,你的问题也解决了(当然是用你自己的方法解决的),可以重新投入新的工作和生活了。
第三个建议:录音。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了,获取思想,进行交流,传输信息,记录资料,查阅文献,甚至讨论策划,运营项目,都会有很多新的方式,新的媒介,和新的思路。在写作上,依然是这样。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冯仑,他先前也算是一个文人,多年的商海搏击,虽然增加了他的阅历,磨砺了他的思想,本可以好好写几本书,却无奈多年不摸笔,已经手生到很难下笔了。但他想了一个办法:他把自己的下属轮番找来谈话,好茶好烟招待着,就聊他的创业史,聊他的失败,成功,商海沉浮。顺便把聊的内容用一只录音笔记录下来。后来这个录音稿子通过一番整理,便形成了《野蛮生长》这本很有质量的书。还有一个编剧,也是一个大导演,名字叫做郭靖宇。他以前的职业是一个话剧演员,在戏剧的表演、导演,甚至剧作的理解,二度创作上,很有心得和经验。但他到北京之后,一直给人家当副导演。当副导演这个差事,干20年、30年也难以出头的。一个年轻人要从副导演升格成为导演是非常非常难的。有一个捷径,就是自己先当编剧。有优秀剧本在手的副导演,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剧本以令制片),将剧本和导演岗位一并捆绑销售,这样,他离导演的距离,就从十万八千里一下缩短成了一步之遥。但是,对于一个当惯了演员和副导演的人来说,要写作也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在电脑上打字,就成了他的一大难题。怎么办?他干脆找了一个助理,外加一只录音笔,就开始了他的第一个剧本的写作。他可是一边演,一边聊,一边让录音笔和助理记录,这样完成了剧本写作。这样做,不仅成就了一个大编剧,同时成就了一代拍摄民国传奇剧的大导演。他用这种方式一拍就是十几部,其中包括《铁梨花》、《红娘子》、《打狗棍》和《大秧歌》等。
第四个建议:假如以上几个方法都不适用于你,你还可以试一试“打坐法”。我说的打坐法,并不是真正的宗教练功的那种打坐,而是类似于打坐的“静心法”。我们的经验里,写不出来,常常是因为没有进入剧情的规定情景,没有融入人物的微观世界,没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很难进入的原因,是如今我们生活的环境太过于嘈杂,干扰太多。一个电话,一次邀约,一个求助,都会让我们兴奋半天。更何况还有好电影来了,电视大剧来了,我们喜欢的综艺节目来了,你看,还是不看?一看,一晚上又完蛋了。所以,我的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关闭手机,关掉电视,屏蔽网络,净手焚香(不一定是真的哈),把自己相对封闭起来,静坐电脑前半小时(10分钟也行,看情况定),让自己慢慢进入某种特定的情景,哪怕不是人物的情景,而是一种心静的状态也行。然后,开始写。写什么?当然写剧本,写你的故事。如果故事还没有出现,那你就在屏幕上瞎写,随便写什么,包括:我实在是写不出来呀!求求上帝啊,你给我灵感吧!让头脑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总之,不要停留,写下去。抛弃格式,抛弃清规戒律,抛弃繁冗缛节,让文字带着思路变成流水。渐渐地(不是贱贱地),瓶颈就突破了。真的,我不骗你,你真的可以试一试!
好了,馊主意出了许多,主要是打开你的思路。有用无用都没有关系,起码,我们在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了,迈步了。读完这篇文章,你就开始吧。祝你好运!祝你文如泉涌,早日完成你的大作。
陈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