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pr的反思 (转)

 未来决定现在 2016-01-07


北京师范大学  马俊明

摘要:最近读了两篇关于介绍、推荐TPR的专论:一篇是本刊2001年5—6期上发表的肢体反应教学法(TotalPhysi- calResponse),署名张湘君;另一篇是北师大主办的《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7月号)上发表的《创新教学法介绍(一)》,其中第一篇介绍的是《全身反应教学法》,署名廖晓青。拜读两篇专论后,受益多多,反思多多,反应多多。

关键词:Gouin Series;Children's mother tongue;English through actions;TPR

拜读了张湘君和廖晓青的专论(下称张文和廖文)使我受益多多。首先,我从中获取了有关TPR的新信息,知道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James J.Asher(Ph.D)倡导的TPR,经过四十多年仍然有外语教学法专家在研究、在推广、在赋予它一定的时代气息。

张文中写道:“它是感官的学习方法”,“十分符合现代教育的潮流”,“初学英文的学童只要做动作,不必非得开口不行”。

廖文中写道:“Asher认为,成年人习得外语应与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相似”,“大部分语法结构和成千上万的单词可以通过教师熟练地使用祈使句来掌握”,“反应法属于一种自然法,因为母语和外语的学习过程是相同的”,“教师决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相似和相同的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张文与廖文中都共同反复强调,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祈使句的重要作用,强调教师下命令,学生做动作,以动词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这些论点给我一种惊奇感,也给我一种历史的“回潮”感。

至于我说的“反思多多”和“反应多多”,是指以下种种看法,亦即给TPR把把脉,看看它的来龙去脉,看看它的产生、理论基础、历史参照、中国心理学家对幼儿言语发展的研究以及当前中国在外语教与学的主流策略。

一、TPR的界定

J.Asher在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s(1977)第一版前言中写道,本书是基于这样的概念:信息与技能的同化可有意义地通过使用动觉体系而加快。1982年作者在上书第二版前言中进一步明确指出:“通过动作学习也叫做TotalPhysicalResponse或TPR,根据新的研究成果,我们的方法是一种右脑教学策略。”

(一)TPR的理论基础

此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比较陈旧:

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rctuallinguistics)。这是由美国语言学历史上享有盛名的L.Bloomfield在其Language(1933)中首先提出来的。他曾被称作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之父”。他认为,语言在刺激和反应中起媒介作用;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就是说话人使用语言形式的情景和听话人作出的反应。

二是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alpsychology),是由美国 J.B.Watson在其Psychological Review(1913)中创立的。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外界的刺激(stimulus)对机体的反应(response),即刺激—反应论(S→R)。

(二)TPR的产生

Asher在20世纪70—80年代根据对学龄前幼儿习得母语的观察、调查、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幼儿在开始说话之前,先得听17,520小时的命令句。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法,就

是教师下命令,学生做动作。

(三)TPR示例

在Asher主编的教材中有22个示例(exhibits),这里只举几个例子,说明全身反应法的教学模式:

Exhibit 1

1)Touch the table.

2)Write your name.

3)Turn on the light.

4)Pick up the pink flower.

5)Point to the floor.

6)Draw a circle on the chalkboard.

Exhibit 20

1)Go to the bank.

2)Open the door and go in.

3)Walk to the window.

4)Wait in line.

5)Move up.

6)Move up again.

7)Go to the window.

8)Give a check to the teller.

9)Say,“Please cash this check for me”.

10)Pick up your money.

11)Walk to the door.

12)Open the door,and walk to your car.

请看,这是the director对成年人所下的一串命令,这个成年人开车到银行取款,活像个非智能的robot!

(四)笔者亲身对TPR的感受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美国TPR的代表女教师来到北师大,给外语系的研究生和老教授上了一堂观摩课(a demonstration class),听课的人大约有30几个。

上课开始了,女教师用“学生”都不懂的语言发命令并以动作示范;重复了三、四遍后,示意学生边听边做动作:起立、坐下、摸椅子、摸课桌、原地踏步、顿足、摸头顶、摸肩膀……。

我们当学生的,只能听新奇的命令话语,并依葫芦画瓢地做动作。一节课上大约有三、四十个听不懂意思、不知词形的单词。

下课前,女教师才用英语告诉我们,说她教的是Ger- man(德语)。下课后这些闻其声而不知其义的德语命令句,也都从“学生”的脑海里烟消云散了。

这就是笔者有机会亲身感受TPR的精华之所在。

二、TPR与Gouin Series的参照

(一)Gouin Series的产生

法国人Francis Gouin写了一本The Art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Languages(《教与学语言的艺术》)(1880)原文是用法语写的,1892年译成英文,在英国伦敦出版。世界各国研究外语教学的人都熟知这本名著的写作背景。

Gouin在观察、分析、研究了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法”过程后,得出“先听后说”的结论。幼儿习得语言,不是孤零零的单词,而是按客观事物来表达的话语(utterances)。这种话语是有次序的句子。Gouin把这种句子叫做演进组(series)。他认为系列的句子是用动词说出来的,事物是用动词表达出来的。所以,他认为,动词在演进组中比名词重要得多,并认为教外语的技巧是一个有目的系列动作。

(二)演进组的示例

一类是听祈使句,另一类是自述动作。

1.Stand up.Go to the door.Open the door.Go out of the room.Come into the room.Close the door.Go back to your place.Sit down.

2.I am standing up.I am going to the door.I am opening the door.I am going out.I am coming in.I am coming back.I am sitting down.

(三)演进组在中国的应用

翻开1929年、1932年、1936年、1941年和1948年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初中一年级要用Gouin's Series,要简短的句组、命令组(imparative drills)等”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初中一年级”要用演进组,而不是成年人。

台北师范学院儿童英语教育研究所一定有上述五个英语课程标准,张湘君老师肯定知之甚详,此处无须再赘述。

当时,依据上述标准编辑出版过几套课本,这里只举两个例子:

1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套由国立中央大学张士一教授编写的《初中直接法英语教科书》(张教授是“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起草人———笔者注)。在“教学方法说明”中提出三个步骤:

第一步:教师说命令句,学生注意听。

第二步:学生重复教师的句子。

第三步:学生独立地说句子。

以该教材第一和第五课为例:

Lesson One:Stand up.Come here.Take up my book.Open my book.Close my book.Put down my book.Go back.Sit down.

Lesson Five:Come to the blackboard.Take this piece of chalk.Draw a line.Draw a circle.Write the figure“1”.Write the figure“2”Put the chalk on my desk.Go back to your seat.

2.193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三册)供初中使用的《直接法英语读本》。编者是文幼章(James G.Endicott),这套教材第一册就采用了Gouin Series。

编者按照以下观点,说明使用教材的方法。

1)让学生多听、多观察(看实物、做动作),使发音和意思联系在一起。

2)头两个月只要求学生反复听发音、看实物,不想中文。

3)学英语的第一年,每节课要用一半时间强化训练学生的听力;教师自问自答,借助实物或动作示意。

4)一年级绝对不用翻译法。

5)直接法纠正学生错误时,不要解释;如学生说:“I am sit.”教师说:“I am sitting.”,并要求学生跟着说一、两遍。

三、TPR与English Through Actions(H.Palmer, 1925,在日本出版)的参照

英国著名直接法倡导者H.E.Palmer于1923年被日本文部省聘为“英语教学研究所”主任。他在进行口语法讲学期间,和他的女儿(D.Palmer)合编了一本《通过动作教英语》。D.Palmer在大阪教英语时,用这本书作为实验教材。 H.Palmer于1925年在日本出版了这本书。过了几年才在伦敦出版该书。

H.Palmer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要给学生多听新奇语句声音的机会,而且不要求他们考虑所听到的意思,也不要求会说。

张士一编的《初中直接法教科书》,其中有92句来自

《通过动作教英语》。如,第一课的命令句:Stand up.Go to the door.Open the door.Go out.Come in.Close the door.Go back to your place.Sit down.

综上所述,Gouin Series(1892)、H.palmer的书(1925)、中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1929—1948)以及张士一编的课本(1930)和文幼章编的教材(1932)等等,都在TPR之前;有的在70多年之前,有的在30多年之前。J.Asher是研究幼儿和成年人学习或习得外语的专家,应当熟知外语教学法的历史,说是他“创造”的TPR,实在令人费解。

四、中国心理学专家关于儿童语言(母语)发展的研究

著名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于1995年主编、出版了《发展心理学》。他在书中论述“幼儿言语的发展”一节时写道:“言语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一,“儿童在与成人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在实践活动日益复杂化的基础上,言语能力迅速发展起来”。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儿童在与成人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而不只是听命令、做动作。

第二,编者根据彭祖智等的研究成果(即《3—6岁儿童言语发展的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学会年会(1984)论文报告资料)———三岁半习得名词830个,动词646个;四岁半习得名词765个,动词361个;六岁习得名词781个,动词293个。幼儿平均习得的名词占54%,动词占25%。这个统计表明,中国儿童习得母语时,使用的名词大大超过了动词。这与Gouin和Asher对幼儿习得母语的观察、调查研究的结论———动词占绝对优势———截然不同。

第三,从幼儿所使用的句子结构看,“幼儿主要使用简单句”。林崇德引用了武进之等1979年在中国心理学年会上论文《幼儿复合句句法结构发展的初步分析》的资料,显示中国幼儿(2—6岁)习得句子结构时,简单句与复合句的比例为:简单句占78%,复合句占22%。

第四,儿童最初掌握的是陈述句,随后逐渐增加使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第五,儿童的言语表达具有情景性特点。研究表明,四岁儿童情景言语占665%,连贯言语占335%。

中国当代心理学家对幼儿言语发展的研究从理论基础上否定了F.Gouin和J.Asher的外语教学法。

五、对TPR的评价

廖晓青在推荐TPR的文章中,有以下论点值得商榷。

(一)作者同意Asher的错误观点,即“成年人习得外语应与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相似”,作者又说,“按Asher的观点,反应法属于一种‘自然法’,因为母语和外语的学习过程是相同的”。这里姑且不谈“习得”外语与“学习”外语两个术语的内涵区别。只提出几个问题向廖教授请教:

1中国人在中国学习外语能与他们学习中文的过程相似或相同吗?

2美国青少年或成年人在他们国内学习中文,能与美国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方法相同吗?

3新西兰成年人在他们国内学习中文的过程、方法,能与他们的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方法相同吗?

常识告诉人们,奥克兰大学应用语言学院的专家(包括廖教授在内)会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二)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

1廖文中指出,应用反应法时教师起着十分积极和直接的作用;教师决定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文章继续写道:“在反应法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基本上是听众和表演者”。这就是说,学生在外语课上仅仅听教师的命令、做动作而已。这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论,它与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理念格格不入。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文规定:“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个规定体现了21世纪外语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新潮流、新理念。

2张湘君老师在介绍TPR的论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如果老师拼命说给他们(学生)听,他们只要做动作,便能够集中精神,听老师的发音”;并且认为,这种方法十分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潮。

教师拼命说,就意味着把有限的、宝贵的英语课堂时间都让教师“说”掉了,学生就没有时间“练”了。这种做法恰恰违背了当代教育思潮。新时代的教育、教学策略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上课时,教师讲解、示范、导学,学生练习、互相交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结束语

早在19世纪、20世纪初,国外和中国就有人以“学生听命令、做动作”的办法尝试过、实践过了。美国J.Asher在20世纪70—80年代才提出了TPR。这种教学法与新时代的交际、交流路子是背道而驰的。

TPR的倡导者把婴儿习得母语的方法移植到青少年或成年人学习外语的方法上,是不科学的,不值得介绍与推广。

无论在我们的宝岛台湾采用TPR教小学生学英语也好,或在新西兰用它教青少年和成年人学外语也罢,恐怕在课上不只是“听命令、做动作”,总要用些Greetings之类的话吧。

信息时代,高科技日新月异,外语教育随着多媒体的应用,也在与时俱进。TPR必将成一个历史名词而留存在外语教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结论只能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