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儿庄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秀美古城。她的繁荣可以上溯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京杭运河泇河段开通,使台儿庄因河而兴,成为漕运枢纽、水旱码头。
据《清·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国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
(参见题图)。漕运的兴起带来了南北、中西文化的交融,孕育了台儿庄古城多元建筑风格、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现保留的古河堤、古码头(图1)、茅草房等遗迹;拥有京杭运河仅存最后一段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分别称为“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
和“活着的古运河” 。
70多年前(1938年),中国军队3万将士在此浴血奋战,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台儿庄因战而名,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图2、图3)我国于1995年曽发行1995-17“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邮票一套8枚,其中(8-2)为台儿庄大捷(图4)。运河文化与大战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台儿庄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使她不仅成为展示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专家论证后认为,台儿庄和华沙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战火毁坏可以重建的城市。通过重建,成为世界上二战遗迹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城市。

2008年台儿庄重建,通过恢复城水相依的古城水系,保留和展示大战遗迹和场景,还原古城历史风貌和民俗风情,全力打造“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有八种建筑风格集于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拥有京杭运河仅存最后一段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古城水域,拥有18个水塘和30里水街、水巷,可从舟楫摇曳,游遍全城(图5~图6)。

台儿庄古城规划面2平方公里,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院院不同,院院有水,院院有主题文化,院院有展馆,是一座名负其实的“文化古城(图7~图8)。古城内有税史、私塾、驿站、奏折、票号、青楼等100多个专题博物馆、展示馆,引人入胜的柳琴戏、运河大鼓、鲁南皮影、伏里土陶、曹县面人等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儿庄是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纽带。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先后到古城参观。
台儿庄久远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之中。今天,我们触摸、感悟那段历史的独特之处,对于进一步传承灿烂的运河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公众对城市的历史认同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图9为1958年台儿庄点线邮政日戳。

刊于《晋阳邮苑》2012年5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