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晓春:一个家庭治疗师眼里的心理问题

 大漠胡杨968 2016-01-07



小编特别提醒:在 “ PSY心里程 ” 后台回复此次微课的编号 “ 007 ” 即可收到此次微课录音。


本期微课邀请的是盛晓春老师。



盛晓春


1988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1990年起曾先后六次赴德国、比利时学习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系统式家庭治疗、心理创伤的治疗等。

1998年毕业于德国赫尔德克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德班一期家庭组学员、翻译组副组长;二期中方教员;三期中方教员、翻译组组长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常务理事北大创伤班一期学员,创伤治疗督导师受训者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首批注册督导师曾任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科科主任,心理热线负责人,康复科主任湖北省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理事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科副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副主任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逐字稿

盛晓春老师:要说微课,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讲,算不算课?今天晚上主要是讲一讲有一段年资的家庭治疗师怎么看待心理问题。先简单从我个人的职业生涯开始说起。我是1988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后来叫同济医科大学,学的是临床医学,后来去了武汉市精神病医院,在那工作的时间大概有17年。这个中间大概也就是在1990年我去了德国,在一家州里的精神病医院在那实习或者是进修。大国是到了91年的3月份,我去了德国海德堡,但我不知道那个海德堡学尤其是它有一个研究所是后来对整个家庭治疗学界影响非常大的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人虽然不多,而且他们好象给我的感觉也不是特别的繁忙,但是我后来才知道这些在里面来来往往这些研究人员都是后来在家庭治疗学界非常牛的一些人。里面比如说有现在现任的德国系统师治疗协会的主任委员(英文名字),还有2006年获得国20位最睿智的得过奖的(英文名字)。


后面这一位是号称是系统式治疗这个学界里面的理论家,写过非常多的书。另外还有这个小组的领头羊,也就是现在的叫(英文名字)研究所的命名者,这个人现在还健在,应该是89岁左右了。他是在70年代曾经在美国当过精神科医生,也学过精神分析,后来他把在美国学到的家庭治疗带回到德国,大概应该是80年代初的事。后来在他的带领下,整个海德堡成立了一个海德堡小组,大概前前后后有十几、二十个人,他们的活动应该说非常的活跃,在上世纪大概是80年代前后到90年代非常的活跃。90年我到这个研究所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概念,对家庭治疗概念也没有任何概念我只是精神科的医生,也不知道在做些什么。看到这些研究所的录像带,以及当时在那个地方研修的赵旭东教授,在那待了一个多月,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回国之后我还是继续在精神科当精神科医生,大概是在94年中德班继续在国内办,那时候不是连续的中德班,而是叫它的前期项目,大概是在88、90、94有过三次这样的前期项目,每一次大概是6天,每次培训只有这么一次。


这个德国老师说你想好了,你愿意我把你放到家庭治疗组,你决定了就不能再进来了。后来就这样我就学了家庭治疗。现在说起来从见识到学习到操练,应该说有超过20年的时间。这个过程里面有很多的感悟,这就说道我们今天所谓的微课的三个话题。今天的微课这三个话题,第一个话题叫做如何与叛逆的孩子打交道。其实这是一个引子,引出我们今天晚上后两个更重要的话题。也就是一个家庭治疗师是怎么看待心理问题和家庭问题或者是心理问题和家庭问题如何关联。另外就是家庭治疗师的问题观和治疗观,他怎么看待问题,怎么开展所谓的治疗。我觉得这两个,尤其是他的治疗观和他的问题观,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和一些心理治疗流派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


我就按照和王隽商量好的这样的模式、思路来开始今天晚上所谓的微课,更多我觉得是和大家一起能够去学习、沟通、交流,不是上来上课。所以一会有机会,当时王隽提了这样的建议,两个小时能不能分成三段,讲半个小时然后回答大家的问题10分钟,我也把话题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如何与叛逆的孩子打交道。第二段是一个家庭治疗师的问题观和治疗观。


现在孩子出现所谓的叛逆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学派都在研究,研究认知行为,研究儿童心理或者是专注于儿童心理咨询,尤其是我们这些做家庭治疗的人也在研究儿童,精神病的医生也在研究儿童。那儿童的问题,究竟跟什么东西有关系?孩子为什么要叛逆?


其中有一个东西很重要,这个过程里面可能要强调一个所谓的非暴力,这些我们可能后面要慢慢去讲。先说前面的这些,耐心、友善、理解、好奇,我想对于任何学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来讲,这些一点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这东西我也会,没有学过心理治疗或者是当过爹妈或者是没有当过爹妈,或者有过人生经验的,这些东西你只能这样对待。


我们可能要从理论上去论述一下,就是为什么只能这样去对待?先从一个很小的一个例子开始讲起,我自己前不久在做菜的时候不小心被油溅手上了,这个手当时非常的疼,有生活经验的都知道。那时候只有一个变化就是用凉水浇它,会比较好。你用温水或者烫水更不用说了,你不用水也会疼,比较好的方法就是用凉水浇。与此相应就是当一个孩子已经出现了一些情绪,行为上的一些反应的时候,你怎么去跟他讲道理都没有用。成人有这样的心态,我要搞定你,还要收拾你,惩罚你,当过爹妈都这样做过,我自己也这样做过,这很正常。


但是现在我们可能要从一个专业的角度上来分析,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些状况?这也和我们后面的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他怎么看待家庭问题,这也能接上轨。在家庭治疗师眼里很多问题是不是问题,都值得研究。有这么一句话,问题本身或许不是问题。谁说那是问题,那才是问题。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问题内容本身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第一谁觉得他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人觉得他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可能会注意到有所谓叛逆的孩子家庭里面,可能所谓的叛逆他可能有很多来由。


一个来由是从正常的发展心理的角度上讲,大家都知道孩子能够有能力叛逆,叛逆总会有两个事情,第一是第一期叛逆期,第二是第二叛逆期,第一叛逆期是3岁左右,第二期是青春期开始,12、13岁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早期甚至还晚一点。第一个大家知道是一个心理发展,是一个发展的必然,是一个自然规律。第二个原因还有其实有一个很一个学业的压力。这个年代大家都很重视教育,学习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考出好名次,以后能不能考上好大学,对家长和孩子都是很大的压力,这块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第三个原因可能是你和社会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你所在的学校和社区、班级,甚至你所在的时代,这些环境可能都会有一些影响。


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学风比较好的学校可能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业上的竞争,学风不是特别好比如说孩子这个学校是大家公认不是名校,也不太受重视。孩子们的录取分数线不是那么高,甚至没有太高的要求。这样可能分数不太好的孩子可能会比较多一些,这样的学校里面他虽然没有学业的竞争,但是可能会有另外的问题。另外的问题可能就是比吃、比穿、比谁家有钱或者是比谁家的爸爸妈妈当的官大,诸如此类的。或者还有一些其他的一些比较。


甚至还有其他的特殊的环境在学校里面,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比如说如果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弟学校或者是没有当地城市户口的这样的学生的学校,可能还会有一些其他的问题。这都是叫环境的影响。


第四个原因就是这个孩子自身的原因,这个孩子自身他的认知,他有一定的主动性,他会对于比如说这种不顺利的情境,他会有自己不同的应对。比如说老师批评,有的是虚心的听,还有的是当面不敢顶撞,背地里面不高兴。还有的孩子可能会当面的就还是顶撞,包括在家庭还有其他的一些场合。我想孩子自身本身也是有一定能动性。单单从叛逆的原因方面来讲,这是比较重要的几个原因。


前苏联有一个著名的教育家叫苏后姆赢斯基(音译),他说过一个孩子能成长成什么样,一共有六个雕塑家影响到他,一个是家庭,第二是学校,第三是集体,第四是他本人,第五是书籍,第六是偶然的因素。但是无论是谁,可能看问题都不会是说这个东西只跟某一个因素有关。但是作为家庭治疗师来讲,我们可能会比较侧重从家庭这个角度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而且当一个孩子越小,尤其他还未成年的时候,他的很多问题都会受到他的生活的环境,尤其是他的家庭影响。


做家庭这么多年,我自己真的是有很深的感受,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和家庭密切相关。虽然每一个孩子的天资,比如说这个孩子天资就是一个很安生、很好带的孩子或者是很活泼、很调皮的孩子或者是不太好带的孩子,那个东西可能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其实对孩子的这种状况,心理社会交往的状况的影响,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家庭。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未成年人在出现各种状况的时候,首先可能他们的父母或者是他们的家庭要为他们承担责任,他们没有办法去为自己的行为独立的承担责任。


你要单单从产生了问题以后你应该怎么去收拾他,我觉得从这个意义来讲,可能在座的各位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经验,或许你们的经验比我还多一些,有这种各样的应对的办法。我们今天晚上讨论问题的要点不在这里,要点在于我们怎么样去理解这个孩子产生这些问题的背景,尤其是从家庭治疗师的角度来理解。


前不久有人总结出十项中国家庭问题非常经典的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其中有好几个人值得关注。第一句话是多事的婆婆,第二句话是疏离的老公,第三句话是抓狂的妈妈,第四句话就是叛逆和厌学的孩子。这四个人相互之间是影响的,很有意思。他的影响不是一个人对一个人,而是一些人对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人对一些人,但是他总归是涉及到两系三带原生家庭相互的影响。这也是家庭治疗师很主要的观点,当一个孩子出现了问题,这不仅仅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他生长的环境,他自己的核心家庭还有他的原生家庭这些相互之间都是有影响的。


所以当一个家庭治疗师遇见了一个叛逆的孩子,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去训练、友善、理解这些都是没有错的。但也有人会说那样做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是一定能够起到根本的效果,有时候说不清。因为你这次对他友善、理解、好奇,可能是他暂时缓和一下。可是如果他家庭里面那些问题,比如说父母争斗,父母感情好不好,两系三代,两个家庭有没有权利的斗争等等。这些我们不碰的话,我们只是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间段里面对他耐心、理解、友善、好奇,暂时好了,可是下一轮可能出现新的问题。家庭方面的问题,我们重点要后两节更多的去讲那些事情。

进入家庭之前还有一个事情特别想说,我刚才说了这个基本的原则,耐心、友善、理解、好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就是非暴力。大家可能看过非暴力的文献或者是资料,有一个人是很著名的非暴力运动的领袖,印度的圣雄甘地大家都知道。他是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来抵制或者是反对、反抗英国殖民者的统治,最后为印度人民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点值得大家学习。


但是我们在家庭治疗这个领域里面谈这个非暴力,什么意思?当孩子出现了父母不情愿,不喜欢的言语或者是行为的时候,父母原则上来讲不管你是表示同意还是不同意,尤其是不同意,我们都不应该用比较激烈的这种暴力的方式来应对。这个暴力包括对孩子的惩罚甚至是体罚,包括言语方面的冷漠、蔑视,不认可,这些都叫暴力。什么叫暴力,这个暴力让大家感觉不舒服,身体的痛苦和难受,和别人打交道过程当中被对方拒绝、不理睬、蔑视、不接纳,这些会让你感受到不舒服的那些方式,我们都叫暴力。可是这个时候爹妈说这熊孩子就是这样,我很生气,怎么能不暴力,我们家庭都有棍棒下出孝子,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他们怎么惩罚孩子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对家庭治疗师看起来恰恰是有问题的地方。

如果一旦出现暴力,不管你的初衷、缘由多么正确,但你的方式是暴力的,不管是以暴制暴,还是大家相互之间从此就开始了敌对、敌视。但如果你是非暴力的坚持或者非暴力的不合作那个效果不一样。这个地方我特别愿意讲一个德国人讲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主人公是一个14岁的女孩,她的妈妈是一个德国人,爸爸是个英国人,他俩是在维也纳很多国家,有点像联合国的翻译机构,当时很多国家的人在一起工作,他们在那认识的。不知道有没有结婚,反正这个女儿是他们的孩子。因为两个人工作很忙,有文化冲突,家庭关系可能也不是特别好。后来这个孩子是一个很经典的问题儿童,什么情况都有,抽烟、逃学、性方面比较随意,可能还有一些可能涉嫌违规的一些行为甚至少年犯这些行为多多少少都有。但是他的爹妈管不了她,没有时间关,后来送到姥姥姥爷那里去。送到这里来了之后,姥姥姥爷不知道怎么办,就请教了家庭治疗师。


我们家庭治疗师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最后教了老两口一招,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这个孩子回到家,你们二老就端着凳子坐在外孙女房间里,我们是你的姥姥姥爷,我们不能看你这个样子。说完了之后既不做别的事情,也不说别的话,就在孩子屋里静坐半个小时。刚刚开始这个办法不管用,孩子不回来,后来孩子回来之后很生气,推他们生气。后来老人很坚决,就按照这个家庭治疗师的办法做。大概一个月之后,这个孩子终于彻底的服了,不知道姥姥姥爷干什么。这时候这个家庭治疗师才教他这个后面怎么做,后面所有的言语和行为,都没有打引号的过分,没有出现暴力的状况,也没有情绪的纷扰,也没有太多行为上面的责罚、惩罚之类的。活活把这个孩子磨服了,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任何的暴力的状况。


好了,第一个题目讲完,大家似乎是并没有听出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妙招,这些东西我们都会。我现在还是不知道你这个家庭治疗师到底想干什么,你能干什么,你是怎么看待所谓的叛逆的问题。你们家庭治疗师又怎么看心理问题,以后又怎么去解决问题,就是我们后面两个时间段做的事情。我现在先短暂的休息一下,看看大家按照王隽的建议,接下来可能有要留一点时间给大家提问题,我跟大家有一些互动,然后后面再继续。


问答环节·一

盛晓春老师:我看到第一个问题就是恨父母孩子,离家出走,从小就是在暴力过程当中长大,能做一些什么比较好?大家知道孩子在暴力环境中长大,恨父母,不光是恨父母打他,没准可能家庭当中父母沟通的方式,家庭氛围可能都会有一些问题。我想你如果直接是对孩子做什么,或许根本起不了作用。就像我刚刚说的皮肤被烫坏了,怎么都很敏感,除了浇凉水让它不疼之外,做什么都没有让他迅速好起来。这个时候做的就是浇凉水,作为家庭来讲就是父母停止暴力,停止用他们原来的有问题的方式继续进行沟通和交流。


昨天刚刚从西安回来,有一个现场的家庭,孩子没有来,孩子不愿意见人,孩子也不愿意跟爹妈一起来。这个家庭里面的状况特别有意思,妈妈很焦虑,也很控制。爸爸有他自己的独立的想法,也是不合作的那种方式。夫妻关系我们前面谈了很长时间貌似都在谈孩子,但是一直到后来可能谁都没有注意到他们两个人之间,就是父母之间基本上不谈话,一谈到什么问题,两个人完全谈不到一块去。

这种状况,只能是当父母们不争斗了,父母能够说话了,家庭氛围平和了,孩子才能够回来。


我们等会会讲家庭问题的成因,父母如果是自己本身就来自于一个有问题的家庭环境。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太恰当,也会给他们造成很多的问题。而这点恰恰是不太容易看到的,当父母自己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但是你把这个教育方式放到很多人或者是同学或者是家长们或者是家庭治疗师的眼光或者是其他人的眼光放到社会上来看,就可以看到很多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对孩子来讲他们并不一定喜欢。


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容易出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孩子不喜欢的家庭氛围。在那次家庭访谈的时候我也跟那对父母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我说如果你的孩子被放到一个更会养育孩子的家庭里面去,你猜他会不会有什么变化?甚至还有一个听起来不怀好意的问题。你试试猜想一下如果把一个品学兼优,大家觉得不错的孩子,放到你家来,三个月,半年之后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们听了之后,大概有一点无语,虽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是问题出在哪里。那个妈妈还是依然说孩子有什么问题,但是我就提示,您好象到现在为止看到全都是孩子的问题,好象孩子就不会没有问题的时候。孩子自己想法和自己的做法好象和您的做法不太一致,您就觉得不是问题。因为他的孩子其实在班上并没有太多的问题,学习可能是中等偏上,守纪律各方面都没有太多的问题,孩子一回到家之后就被孩子这样批评、那样批评,这样点评,那样点评,后来说到很不耐烦,跟他妈妈的交流有点糟糕。这种状况下,爸爸本来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可是他觉得又要跟妈妈保持一致。所以在妈妈表示批评的时候,他也对孩子保持了不满。这时候孩子觉得爸爸妈妈都不理解他,他会觉得很恼火。他们只是对人对事情的看法的理解或者是做法和应对方式有点不一样。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家庭仔细研究孩子的行为和言语和方法,其实有很多并没有那么大的问题。爸爸妈妈会觉得这不符合他们的标准或者是习惯,他们觉得这样还不够,他们觉得还要比这个做的更好,还要做的更多,还要对孩子提出很多甚至苛刻的要求。孩子当然会觉得疲于应付,最后就烦了。


接下来这个问题回答完之后,这个问题是家长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如何做到控制,我们可以从行为上提建议。比如说奖优罚劣,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里面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怎么小小惩罚一下,像做游戏一样。保持两三个星期一至都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去表扬一下,鼓励一下。更重要作为家庭治疗师可能也要去分析爸爸妈妈出现这种情绪的冲动或者是控制不太好,或者是出现责罚孩子或者是不恰当的行为。探究来探究去发现这些家长们在他们当孩子的时候他们也是自己家庭关系的受害者。上个案例的妈妈,她不停的讲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的地方,说着很着急,很焦虑,流眼泪,好象是自己很辛苦,无限的奋斗,无限的哀伤。


后来发现她自己也出生在她自己是第三代,她孩子是第四代,她自己爷爷开始到她的爸爸对她都是要求非常的严格,都是批评、指责、挑剔,从来都没有鼓励的语言。


而且他是两姐妹的姐姐,爸爸妈妈对她的要求非常高,从来没有表扬过,从来都只是批评,指出她哪不足,觉得他达不到爸爸妈妈的要求。使得她自己的家庭也是出现这样的问题,只看孩子的问题和毛病,好象不挑毛病,不数落就不可以一样。我们只是谈孩子的问题,没有深入探讨夫妻和他们的原生家庭。放开了谈,在他自己的夫妻关系里面也有对他自己的控制和批评或者是指责。

她比她丈夫小两岁,她在家里是老大,她丈夫是老二,不管事,她是老大,她从小意识独立,很焦虑,从她自己做的事,爸爸妈妈不满意。所以你就能看到孩子的问题,绝不简单只是与孩子有关。我们列举那些你们很多人都会什么言传身教,行为训练、认知也好等等,简单来说单单对孩子做的那些工作虽然有一点的效果。但如果他父母关系,如果不得到梳理的话,就是他的问题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还是会一直有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