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挖出“鬼脸座双头鹰” 造型震撼

 小灰狂跑 2016-01-07

连体双人头像玉器

  原文配图:此次出土的玉器类型丰富、造型奇特,多数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 图为连体双人头像玉器。

  这些玉器类型丰富、造型奇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多数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例如,9只陪葬玉虎,每只长约3厘米,宽高约1厘米,体积小、做工精;还有一只玉鹰的喙部仿佛是镶嵌进去,线条流畅,构图复杂。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称,此次发现的玉器数量之多让人惊喜,工艺水平之高超令人震撼。圆雕、透雕等技艺较良渚文化的平面雕刻有很大进步,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琢玉技艺最高水平。

  据介绍,学界公认史前玉器有两个高峰,一是辽宁的红山文化,一是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认为,此次考古挖掘的玉器普遍使用减地阳刻技术、浅浮雕线刻技术,其工艺水平超过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代表了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对此,王巍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对中国玉文化包括玉器制作、使用乃至玉礼器的认识。

  发现罕见史前大型祭祀场所

  与此同时,考古人员在对石家河遗址群的印信台遗址进行发掘时,发掘出1175平方米的祭台及大量祭祀用套缸。这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石家河文化阶段的大型祭祀场所,距今4300年左右。

  遗址群周边发掘出多具遗骸,部分瓮棺里发现了婴儿的遗骸,考古人员以薄沙将其覆盖,以示尊重。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史前考古部主任刘辉分析,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可能有用人做祭祀品的习俗,也有可能是尊贵的人死后才有资格葬在祭祀场所里。

  由数十个红陶缸首尾套接而成的套缸遗迹,是整个祭祀场所的核心区域,记者看到,发掘区域发现多处套缸遗迹,大量陶缸口底相接、套在一起,部分缸体上有刻划符号,最长一处套缸遗迹有三四米长,有些套缸局部遭到破坏,仍可清晰看出其排列的基本规律。陶器虽然时间久远,但仍能清晰辨出色彩与形状。

  刘辉分析,陶缸可能是长江中游原始先民一种独特的祭祀用具,陶缸首尾套接样式在长江中游地区极为罕见,表达了先民的某种心灵寄托,他认为对陶缸遗迹的研究将为中国早期祭祀礼仪和祭祀文化提供重要的资料。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孟华平表示,此次出土的套缸数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与祭台关联度之强,在此前发现的史前祭祀遗址中很少见。

  专家称,石家河遗址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巍说,从历年发掘的成绩来看,石家河遗址不排除有面积较大的外部城或者高等级的建筑遗迹存在,如果加以发掘将会有更大惊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