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渲染与衬托

 昆仑冷月 2016-01-07

渲染与衬托——描写(四)


  渲染与衬托(也可叫做烘托)原来都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墨色或彩色区别画面的明暗浓淡,使形象凸现出来,以加强艺术的表现力,两者不同的是,渲染是对所画物品的主体浓彩重墨加以点染,衬托是对主体的背景加以点染,使主体突出出来,这两种技法引用到文学描写上,就成了描写的表现手法。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下面将通过对一些实例的分析,来说明一下在我们写作中如何运用好这两种表现手法。
  我们先看看渲染的应用。
  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如果这个人物的外貌,某种行为、某个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就要加以渲染。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运用工笔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这也是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对这个主要人物的首次外貌描写,重在通过外貌来暗示人物性格,即林黛玉的美丽、弱质和她的细心、多虑与自尊,这种性格也是人物在全文中发展的主体,所以作者抓住主要特征,极力铺陈给人以鲜明印象。
  在《党员登记表》中有一段黄妈妈埋葬女儿时的动作描写:“哭了一会,她默默地给女儿擦干了脸上的血迹,长久地看着那没有了血色的苍白的面孔,突然俯下头去,用嘴唇吻着女儿冰冷的脸腮。最后,轻轻地把女儿放在地上。走到离沟远一点的地方,用她那干枯的手指,挖掘着冻得钢硬的泥土,一会儿,指甲挖掉了,指顶磨破了,十个手指都在流着鲜血,但是,她不觉得疼痛,她终于挖了一个土坑,把女儿埋葬下去,又在上面用大石头压上了一从棘子,然后,就呆呆地坐在女儿的坟边,沉思默想起来……”这段是为表现黄妈妈对女儿无限的疼爱和面对女儿尸体时的极度沉痛与哀伤,作者从多方面去写黄妈妈的动作,如默默地擦、长久地看着、轻轻地放、呆呆地坐等。对挖坑的动作,描写更加细腻,既表现了她埋葬女儿的急切心理,也反映出她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已由懦弱走向坚强。这种渲染的手法,对表现人物,推动情节,突出主题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需要利用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某种心情或想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时,也可以采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我们可以再看一看第八讲中我们的选文《冬春之交》,在开头一段作者为了渲染一种令人无奈的悲伤的气氛,从动、静、形、色方面做了铺陈描写:“大地一片枯黄,没有银狐披风,也没有翠绿短衫。低下头去,地上是一片枯草烂叶,稀稀落落,举目抬头,高大的树干上极不自然地耷拉着几根枯枝,弯折着毫无生机,只偶而会发现几片残挂着的枯叶。透过枯枝那颇大的间隙,可以看到一片惨淡的天空,没有蓝色,只有一片混混沌沌的浊黄……”
  朱自清的《绿》这篇文章,在开头对梅雨潭周围环境作了描写,着意描绘了梅雨亭的态势和潭上瀑布声音,瀑布的水花水滴的飘散。观察细腻,文字优美。作者采取这种渲染手法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美的意境中去,产生与作者那种舒畅兴奋心情的共振。
  对所要描写的人物、事件、景物和场面,需要用渲染的表现手法时,描写中要学会从多角度入手,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和修辞方法。要学会运用生动、准确、鲜活的词语给人以深刻印象,达到突出表现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明湖居听书》中,对王小玉说书的动听的声音的描写,来体会一下各种写作方法的综合运用。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这是一段赞美王小玉说书声音的刻意描写。基本上是用了工笔细描的写法。有直接对声音的描绘,也有对听众反应的描写的衬托,有比喻,有夸张,有比拟,有通感,有对单音的描写,也有对多音齐发的描绘,充分表现出王小玉高超的说唱艺术。
  我们再看一看衬托的应用
  我们在描写一个主要人物时可以用次要人物来衬托。
  一是可以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衬托,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其中的“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车夫是一个劳动人民的形象,鲁迅先生在描写两人对待老妇人的不同看法和作法上,就是用“我”的“小”,来衬托车夫思想境界的高大。同样,我们在第八讲所选的作文《微笑》中,作者也是先对同学们随手乱扔脏物和认真清扫的老校工来比较,突出共和国的老功臣的博大胸怀和高尚风格,深化老一辈对青少年的关怀和知识青年应该向革命学习的主题。
  二是可以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衬托,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这篇小说中写小芹的美貌就用了这种方式。“小芹今年十八了。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去采。”这里没有直接写小芹,但通过别人把她和她娘相比,和对青年人的吸引,就从侧面衬托出小芹的可爱与美丽。
  利用对日常家居摆设的描写,也可以衬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性格特征。
  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对鲁四老爷的书房有这样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地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地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里提到的陈抟老祖是封建地主阶级崇拜的偶像,半幅对联体现了虚伪与没落,不完全的《康熙字典》反映出主人的无知与陈腐,《近思录集注》《四书衬》都是封建理学的入门书,这些摆设衬托出鲁四老爷没落的虚伪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的形象。
  人物的某种心情,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衬托出来,如鲁迅在《故乡》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这里用“阴晦”、“冷风”、“苍黄”、“萧索”等词,写出一个凄凉的自然景象,通过这个景象的衬托,把“我”悲凉的心情体现出来。用对高山大川的描写衬托人的博大胸怀,用青松盘石衬托人的坚强意志,用鲜花欢歌衬托人的愉快心情,都是一些常见的衬托方法。
  衬托,有时是用一些条件相近的事物衬托某一事物,使其形象鲜明、特点突出的称为正衬,借用一些与之相反的事物来衬托的,被称为反衬。
  采取正衬还是反衬的方式,完全要根据具体文章中表达的需要。
  以上,只是介绍了渲染和衬托的基本原理和一些成型的写法,我们在习作过程中应该细心观察事物,抓住特征,根据主题的需要,敢于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表现手法,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