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科举究竟产生了多少状元呢?据史籍记载,有唐一代,共有状元139人;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周沿用唐制,计有状元11人;宋代有状元118人;元代的蒙、汉状元共计32人;明朝有状元89人;清代至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度,共产生状元114人。总计由唐初至清末,共有状元503人。
另外,辽金时期以榜首进士为状元,计有33人。张献忠的大顺政权有状元1人,太平天国的状元有14人。这样合计算来,我国历史上的状元(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共有551人。
五、辽代西夏
高举
高举,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六年(988)戊子科状元。是辽朝开科取士后的第一个状元,但此科只有高举一人进土及第。余事不详。
高正
高正,籍贯、字号、生年均不详。卒于辽圣宗开泰五年(1016)。辽圣宗统和七年(989)己丑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
高正中状元后,累迁枢密直学士。圣宗讨伐高丽(今朝鲜半岛),派遣高正先往谕意,还朝后,迁右仆射。当时,高丽国王上表请求进觐,圣宗令高正率骑兵千余人于路途设馆迎接,前往途中,被高丽将领卓思正所围,因势不可敌,高正乃与麾下壮士突围而出,死伤者甚多。辽圣宗后悔轻信高丽,释高正无罪。第二年,高正任工部侍郎,为北院枢密副使。
后高正病逝于任上。余事不详。
郑云从
郑云从,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八年(990)庚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石用中
石用中,籍贯、字号、生年不详。卒于辽圣宗太平二年(1022)。辽圣宗统和九年(991)辛卯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一人。
石用中中状元后,于开泰二年(1013)任翰林学士。七年,以顺义军节度使身份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八年,升为参知政事。太平二年(1022),病逝于任上。余事不详。
王熙载
王熙载,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一年(993)癸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吕德懋
吕德懋,籍贯、字号、生年不详。卒于辽兴宗景福元年(1031)。辽圣宗统和十二年(994)甲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为两人。
吕德懋中状元后,历官三司使。开泰七年(1018),升为枢密副使,同年底,知吏部尚书。太平二年(1022),已身为宰臣的吕德懋因政绩颇佳,与参知政事吴叔达、枢密副使杨又玄、右丞相马保忠被圣宗赐与大量钱财,以示嘉奖。太平十一年(1031),病逝于任上。
王用极
王用极,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三年(995)乙未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张俭
张俭,宛平(今河北宛平)人,字号不详。生于辽穆宗应历十二年(962),卒于辽兴宗重熙二十二年(1053)。辽圣宗统和十四年(996)丙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
张俭中状元后,调云州幕官。圣宗狩猎云中,节度使进言:“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圣宗召见张俭,见其容止朴野,即询以治世之道,张俭所对三十余事,甚得至宗赏识,遂被待为上宾。
张俭于朝中有“明干”之誉。开泰中(1012一1020),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1025),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吴叔达不容张俭,忤怒圣宗,被外放为康州(属今甘肃)刺史,而张俭则官拜为左丞相,封韩王。
兴宗即位(1031),张俭被赐为“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文,改封陈王。重熙五年(1036),兴 宗莅临礼部贡院,亲试进士时,进士之名皆令张俭签发,并特许其进见无须通报,且赐诗褒奖其功德。
张俭衣着朴素,食不重味,其有余之月俸、常周济亲朋旧友。一年冬季,上殿奏事,兴宗见其衣袍陈旧,密令侍从以火穿洞记之,后屡见张俭不易旧袍,兴宗问其故,张俭道:“臣服此袍已三十年矣!”兴宗怜其清贫,令其于内府任取物品,而张俭只持布三端而出。张俭见弟五人,兴宗欲赐进士出身,张俭固辞不受。
司法部门抓捕八名嫌疑犯后随即杀害,等真正贼人抓到,被害人家属拆冤。张俭多次上书乞请审理,兴宗大怒道:“卿欲朕偿命耶?”张俭道:“八家老稚无告,稍加存恤,使得足慰存没矣!”兴宗感悟,听从了劝告。
张俭居相位二十余年,对朝政多有裨益。即使其退休后,遇朝政大事,兴宗仍至其寓所咨询。一次,宋朝书信无礼,兴宗欲亲征。行前,造访张俭,张俭极陈利害得失,使其放弃攻宋想法。张俭后来病逝于家,享年九十一岁,敕葬宛平县。
陈鼎
陈鼎,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五年(997)丁酉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杨又玄
杨又玄,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六年(998)戊戌科状元。
杨又玄中状元后,于开泰七年(1018)知详覆院。由于颇有政绩,于太平二年(1022),与宰臣吕德懋、参知政事吴叔达 被圣宗赐与大量钱物。太平五年,以枢密副使兼吏部。不久,以参知政事兼枢密使。太平七年,杨又玄与邢祥同知贡举。余事不详。
初锡
初锡,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七年(999)己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四人。余事不详。
南承保
南承保,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八年(1000)庚子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三人。余事不详。
邢祥
邢祥,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年(1002)壬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六人。
邢祥中状元后,曾于开泰元年(1012)与裴玄威知贡举,开泰二年,拜为给事中。开泰七年,再次与杨又玄同知贡举。余事不详。
李可封
李可封,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甲辰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三人。
李可封中状元后,曾于景福元年(1031)被兴宗诏见,以崇禄卿身份与工部尚书高德顺出使宋国,将圣宗有关遗物送予 宋朝。余事不详。
杨佶
杨佶,南京(今北京)人,字正叔,生卒年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1006)丙午科状元。
杨佶幼年时,即颖悟异于常人,读书自能成句,识者以之为奇。年长后,声名更为远播。中状元后,历校书郎,大理正。开泰元年(1012),转仪曹郎,典掌书命。出知易州时,治政崇尚清简,言必信,行必果。入为大理少卿,累迁为翰林学士,文章甚为得体。八年,燕地灾荒严重,百姓多有饿死者,许多人流落他乡。圣宗以杨佶同知南京留守事。杨佶到任,即开仓赈恤灾民,并令卖儿女者为朝廷打工,以赎回儿女。宋朝使者梅询来朝,圣宗以杨佶迎送,二人多有唱酬,杨佶深得梅询赞赏。
重熙六年(1032),杨佶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母奈病逝,服丧期满,起复为工部尚书,历忠顺军节度使,朔州、武州观察外置使,天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职。十五年,出为武定军, 节度使。当时境内大旱,麦苗将槁,而杨佶视事之夕,即有雨降润田野。百姓歌曰:“何以苏我,上天降雨,谁共抚我,杨公为主!”漯水失故道,岁为民害,杨佶将自己俸禄捐出建桥,使百姓无涉水之苦。兴宗召还,郡中百姓攀辕泣送。
杨佶居相位,以进贤选能为己任,事总大纲,责成百司,人人乐为之用。其晚年多次请求致仕,兴宗不得已诏准后,除月给钱粟,四时遣使慰问外,还赐兵士数人侍奉。杨佶擅长诗文,卒后有《登瀛集》行于世。
史克忠
史克忠,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六年(1008)戊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十三人。
史克忠中状元后,曾于太平二年(1022),与耶律仙宁充贺宋正旦副使出使宋朝。余事不详。
刘二宜
刘二宜,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七年(1009)已西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三人。余事不详。
高承颜
高承颜,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九年(1011)辛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史简
史简,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元年(1012)壬子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十九人。余事不详。
鲜于茂昭
鲜于茂昭,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二年(1013)癸丑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六人。余事不详。
张用行
张用行,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三年(1014)甲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三十一人。余事不详。
孙杰
孙杰,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五年(1016)丙辰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八人。余事不详。
张克恭
张克恭,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七年(1018)戊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三十七人。
张克恭中状元后,为平州节度使宰臣,兴宗重熙年间官至司空。曾以堂后官身份充贺夏国王李德昭生日使。余事不详。
张仲举
张仲举,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庚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五人。余事不详。
张渐
张渐,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二年(1022)壬戌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七人。余事不详。
李炯
李炯,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四年(1024)甲子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七人。余事不详。
张昱
张昱,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五年(1025)乙丑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七十二人。
据《辽诗话》记载:张昱中状元后,授为太子校书郎。辽国南京(今北京)城百姓因此年谷物丰熟,政宽人和,争相向朝廷献礼,争相观睹及第进士丰采,并通宵达旦欢歌畅饮,整个京城灯火如昼,士庶嬉戏,辽圣宗亦微服与民同乐。
张宥
张宥,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八年(1028)戊辰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七人。余事不详。
张仁纪
张仁纪,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九年(1029)己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二十二人。
太平九年八月(1029),渤海人在东京发动了反辽起义,张仁纪等同佐张杰守沈州,叛乱平定后,圣宗赐张仁纪等进士及第,以嘉其忠。余事不详。
刘贞
刘贞,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兴宗景福元年(1031)辛未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七人。余事不详。
刘师贞
刘师贞,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重熙元年(1032)壬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七人。余事不详。
冯立
冯立,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兴宗重熙五年(1036)丙子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九人。
冯立科试题为《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辽朝御试自此科开始。冯立中状元后,授为右补阙,赐绯衣银鱼。余事不详。
邢彭年
邢彭年,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戊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五人,考场清凉殿。余事不详。
王寔
王寔,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兴宗重熙十一年(1042)壬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六十四人,考场含凉殿。余事不详。
王棠
王棠,涿州新城(河北涿县一带)人,字号、生年不详。卒于辽道宗大安末年(1094)。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六十八人。
王棠博雅好古,善属文。乡贡,礼部、廷试皆第一,是辽朝的“三元”状元。中状元后,累迁上京(今内蒙古巴林旗一带)盐铁使,曾被诬受贿入狱,后查无实据,被释放,迁为东京(今辽宁辽阳)户部使。大康二年(1076),辽东饥民多有饿死者,王棠力请朝廷赈恤,被采纳。大康三年,入为枢密副使,拜南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
王棠为政练达,临事勤勉不怠,在任期间,法度修明,颇有政绩。
张孝杰
张孝杰,建州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清宁元年(1055)乙未科状元。
张孝杰幼年家贫,但好学上进。中状元后,累迁枢密直学士。因奏事失误,出为惠州刺史。不久,官复原职。清宁三年(1057),为参知政事。清宁八年,封陈国公。道宗因其勤勉干练,数以国事咨询,拜为北府宰相。
大康元年(1075),张孝杰被赐国姓——耶律孝杰。第二年秋猎,道宗一日射鹿三十,大宴百官,酒酣之时,诏令张孝杰坐于身旁。道宗诵《黍离》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张孝杰对奏道:“今天下太平,陛下何忧?,富有四海,陛下何求?”大康三年,道宗感叹道:“先帝用仁先、化葛,以贤智也。朕有孝杰、乙辛,不在仁先、化葛下,诚为得人。”
这年夏季,耶律乙辛诬毁太子,张孝杰与之同力相济,朋比为*。耶律乙辛诬害忠良,以张孝杰出谋划策为多。二人把持朝政,于道宗前相互吹捧,道宗将张孝杰比为唐之名臣狄仁杰,赐名张仁杰,并许放海东青鹰。大康六年,乙辛所做坏事渐被道宗察觉,被调出北院。道宗亦始悟张孝杰之好佞,贬其为武定军节度使。张孝杰后因私贩广济湖盐及擅改诏令获罪,被削夺爵位,贬安肃州。数年后,回归故里,病死家中。乾统初年(1101),被剖棺戮尸,族中家产亦被朝廷分赐群臣。
张孝杰久在相位,对财贷贪得无厌,与亲属会饮时曾言:“无百万两黄金,,不足为宰相家。”可谓集贪婪、*佞、精明、勤勉于一身之*臣。
梁援
梁援,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清宁五年(1059)己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五十一人,考场为百福殿。
梁援中状元后,初为儒林郎,后为武定军节度使、汉人行宫都部署。不久,又为辽兴军节度使。第二年,升任为枢密副使。
梁援曾任卫尉卿兼吏房承旨,加乾文阁直学士,知制诰。铨读考试,典掌贡举十次之多。
梁援长子梁庆先曾“五赴御试”,皆名落孙山,寿昌六年,被特恩放进士及第。梁援侄梁庆诏“三赴御帘,未第而卒”。
王鼎
王鼎,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字虚中。生年不详,卒于辽天祚帝乾统元年(1101)。辽道宗清宁八年(1062)壬寅科状元。
王鼎幼年好学,居大宁山数年,博通经史。当时,马唐俊于燕、蓟间有文名,尝与人相聚水滨,酌酒赋诗,王鼎偶至,马唐俊见其衣着朴素,将其置于下坐,欲以诗困之,先出所做索赋,王鼎援笔立成,众人惊其敏妙,马唐俊遂引为知己。
王鼎中状元后,调易州观察判官,改涞水县令时,曾小憩于庭,俄有暴风举所卧之榻于空中,王鼎面不改色,但觉枕、榻俱高,言道:“吾中朝端士,邪不压正,可徐置之。”须臾,床榻徐徐落回原处,暴风亦止。
王鼎为翰林学士时,朝廷典章多出其手。曾上疏言治道十事,道宗因其通晓政务,事多咨询于他。王鼎正直不阿,人有过,必当面指出。为观书殿学士时,因与人宴饮,抱怨上不知己,被道宗夺官、杖脊、黥面,流配镇州(石家庄)。数年后,朝廷大赦,但独不免王鼎。镇州守臣召王鼎做贺表,王鼎借机以诗赠使者,中有: “谁知天雨露,独不到孤寒。”之句,道宗闻而怜之,随即召还,官复原职,后病逝于家中。
张臻
张臻,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咸雍二年 (1066)丙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零一人,考场永安殿。余事不详。
赵廷睦
赵廷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咸雍六年(1070)庚戌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三十八人,考场永安殿。
赵廷睦中状元后,曾为枢密直学士,后以参知政事兼知南院枢密院事。不久,以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寿昌三年(1097),拜为南府宰相,同年以南府宰相身份出知兴中府事。余事不详。
刘霄
刘霄,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咸雍十年(1074)甲寅科状元。《全辽诗话》载:“东坡与辽使刘霄会食,霄育东坡诗云:‘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公岂不饮者耶?”据此,知其曾为使者到过宋。
刘瓘
刘瓘,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康五年(1079)己未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一十三人。余事不详。
李君裕
李君裕,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康九年(1083)癸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一人。余事不详。
张毂
张毂,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安三年(1086)丙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二十六人。余事不详。
文充
文充,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安六年(1090)庚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七十二人。余事不详。
冠尊文
冠尊文,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安八年(1092)壬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三人。余事不详。
陈衡甫
陈衡甫,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寿昌元年(1095)乙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三十人。余事不详。
康秉俭
康秉俭,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寿昌六年(1100)庚辰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八十七人。余事不详。
马恭回
马恭回,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天祚帝乾统三年(1130)癸未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零三人。余事不详。
李石
李石,籍贯不详,又名安弼。生卒年不详。辽天祚帝乾统七年(1107)丁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人。
李石中状元后,累官至翰林学士。辽燕京被金国所破时,辽兴节度副使张毂与时立爱降金,金任命张毂为平州留守,试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辽降臣左企弓奉命迁燕民北行,路过平州,张毂召李石商议,将左企弓杀死,反金投宋后,李石改名为安弼。在宋朝,李石官至徽猷阁待制。余事不详。
刘祯
刘祯,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天祚帝乾统九年(1109)己丑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九十人。余事不详。
韩昉
韩昉,燕京(今北京一带)人,字公美。生于辽道宗大康八年(1082),卒于金海陵王天德元年(1149)。辽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壬辰科状元。
韩昉其先祖仕辽,累世通显。韩昉五岁,父亲病逝,其哭泣能尽哀。中状元后,补右拾遗,转史馆修撰,累迁少府少卿、乾文阁待制后降金。被加官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信使。
高丽虽与金早就通好,也自称藩臣属国,但迟迟不进誓表,金国多次遣使要约,均无功而返。韩昉出使高丽,晓之以情,陈之以利害,终使高丽进献誓表。回朝后,完颜宗干大喜道:“非卿谁能办此?”又对朝中群臣道:“自今出疆之使者,宜择人。”第二年,金太宗加韩昉为昭文馆直学士,改礼部尚书,迁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
韩昉从天会十二年(1134)入礼部,任职长达七年之久,原因是当时朝廷评议礼制,制度或因或革,多依*其出谋献策,运筹推行。天眷二年(1139),韩昉任济南尹,拜参知政事。皇统四年(1144),韩昉上表,乞请致仕,不许。六年,再表乞致仕,仍被任命为汴京留守,封郓国公。不久,第三次表乞致仕,朝廷命以仪同三司身份致仕。天德元年(1149),加开府仪同三司,后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
韩昉性情仁厚,待人接物甚为宽容。曾被家奴诬告,查无实掘,官府将家奴还与韩昉,韩昉待之如初,并言:“奴诬主人以罪,求为良耳,何足怪哉。”时人称其像一慈善长者,韩昉虽为显贵,诗书未尝离手,且善属文,尤长于诏册,所著《太祖睿德神功碑》,为当世所称誉。自出使高丽归来,每高丽使者来朝,必问安于韩昉。
王翚
王翚,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天祚帝天庆八年(1118)戊戌科状元。余事不详。
李宝信
李宝信,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宣宗建福元年(1122)壬寅科状元。余事不详。
李球
李球,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德兴元年(1122)壬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零八人。余事不详。
注:辽史352页载:“保大二年,天祚入夹山,奚王回离保,林牙耶律等引唐灵武故事,议欲立淳。耶律淳不从,官属劝进曰:‘主上蒙尘,中原扰攘,若不立王,百姓何归?宜熟计之。’遂即位。百官上号天锡皇帝,改保大二年为建福元年,大赦。放进士李宝信等一十九人。”辽史353页载:“……淳病死,年六十……。德妃为皇太后,称制,改建福为德兴元年,放进士李球等百八人。”
边贯道
边贯道,丰州(今属山西)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朝某科状元。
边贯道三个儿子边元勋、边元恕、边元鼎,在金朝有才名,号为“三边”。边元勋是天会十年(1132)进士,官终于河间路转运使。边元恕十岁能诗,天德三年(1151)进士,因事被牵连,一度停铨。世宗大定元年(1161),太师张浩表荐,供奉翰林,出为刑州幕官,又被诬告,元恕遂不再为官。边元鼎天资聪慧,诗文有高意,当时的文人很难与之一争高低。
李遵顼(西夏)
李遵顼,西夏都城兴定府(宁夏银川)人,其祖上原为拓跋氏,唐赐姓李,宋赐姓赵,即帝位后用赵姓(见《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宋、辽、金纪年表》)。庙号神宗。生于西夏天盛十四年(1162),卒于西夏乾定三年(1225)。西夏天庆十年(1203)癸亥科状元。
李遵顼中状元后,为都督府王。西夏皇建二年(1211),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帝时,年四十九岁。改元光定。
光定四年(1214),应蒙古征调,李遵顼发兵三万帮助蒙古攻掠金国,因兵败宁州,拒绝再次发兵助攻,致使蒙古军队攻打西夏,李遵顼出奔西凉,转而采取联宋抗蒙攻金的策略。宋夏联合攻金取得惠州大捷后,因宋军配合不力,西夏军队再次受挫,联宋攻金策略遂告失败。后李遵顼又联蒙抗金。由于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上的反复无常及战事频繁,致使西夏
国力不振。光定十三年(1223)李遵顼自号上皇,传位于次子李德旺。西夏乾定三年(1225)三月,李遵顼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英文皇帝。
李遵顼(西夏)
李遵顼,西夏都城兴定府(宁夏银川)人,其祖上原为拓跋氏,唐赐姓李,宋赐姓赵,即帝位后用赵姓(见《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宋、辽、金纪年表》)。庙号神宗。生于西夏天盛十四年(1162),卒于西夏乾定三年(1225)。西夏天庆十年(1203)癸亥科状元。
李遵顼中状元后,为都督府王。西夏皇建二年(1211),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帝时,年四十九岁。改元光定。
光定四年(1214),应蒙古征调,李遵顼发兵三万帮助蒙古攻掠金国,因兵败宁州,拒绝再次发兵助攻,致使蒙古军队攻打西夏,李遵顼出奔西凉,转而采取联宋抗蒙攻金的策略。宋夏联合攻金取得惠州大捷后,因宋军配合不力,西夏军队再次受挫,联宋攻金策略遂告失败。后李遵顼又联蒙抗金。由于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上的反复无常及战事频繁,致使西夏国力不振。光定十三年(1223)李遵顼自号上皇,传位于次子李德旺。西夏乾定三年(1225)三月,李遵顼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英文皇帝。
六、金代
刘伪
刘伪,山西浑源(今属山西)人,号南山翁,生卒年不详。 金太宗天会元年(1124)甲辰科词赋状元。
刘伪中状元后,官至石州刺史。刘伪诗赋极佳,被时人推 为楷范。其子刘汲,亦举进士,为翰林供奉,自号西岩老人,有 文集行世。其后人主祁,字京叔,曾为太学生,亦甚有文名,值 金末丧乱,著《归潜志》,元朝编金史时多所借鉴。
注:《山西通志》载:“刘伪,天会二年状元”,但《金史论稿》为天会元年状元,故依《金史论稿》。
许必
许必,真定府(今河北真定)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 太宗天会六年(1128)戊申科状元。
天会六年,金兵攻占真定。当时,颇受苏轼赞赏的进士褚 承亮正在真定府。金兵拘籍境内进士试安国寺,褚承亮匿而不出,金人知其才华,严令押解赴考。主考官策问题目是“上 皇无道,少帝失信。”要求赴试举人秉承旨意,极口诋毁。褚承亮对主考官刘侍中道:“君父之罪,岂可臣子所得言耶!”长揖 而出,考官为之动容。参加考试者共七十二人,皆放第,许必高中第一,被任命为郎官。一日,出门从马上摔下,头碰在石 头上而亡。余事不详。
胡砺
胡砺,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人,字元化。生于辽天祚帝 乾统六年(1106),卒于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金太宗天会 十年(1132)壬子科状元。
胡砺少年嗜学,幼时曾为金兵所掠,行至燕地时,逃匿于 香山寺,遇韩昉,收于门下,自此学业日进,韩昉曾对人言:“胡砺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
胡砺中状元后,授右拾遗,改任定州观察判官,督学不倦, 经其指点之学生,均成为多校骨干,时人称韩昉考试示范文章 为“元化格”。
皇统初年(l141),胡砺任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刚正不 畏友势。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去汴京,路过真定府,地方官设宴款待,胡砺欲就座,遭高桢指责,胡砺道:“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官,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高桢问:“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胡砺答道:“当官而行,亦何所避!”高桢遂向其道歉。胡砺改任深州同知军州事时,对郡守暴戾,常以礼折之,郡守愧服,郡 事皆委之于胡砺。深州所辖五县,按例设置弓手,每年雇用花费五千百钱,均取自百姓。而弓手皆为市井无赖,常借捕盗扰 民,胡砺察其弊端,悉皆罢去。
胡砺任礼部郎中时,朝廷典礼多由其裁定。海陵王拜平 章政事,百官曾贺于朝堂,独胡砺不跪。海陵王问其故,胡砺以法令回答不拜之理,海陵王由此对其深为器重。天德初年 (1149),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出使宋朝回来后,任刑部尚书。随海陵王到汴京后染病,海陵王多次遣使慰问,终病逝于 任上,享年五十五岁。
赵洞
赵洞,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太宗天会十一年 (1133)癸丑科状元。
天会十年(1132),金太宗诏令朝廷参照辽朝科举之制,选 拔人才。次年秋末,金朝举子尽集于京城会试,程文分为词 赋、经义两科,孙九鼎为经义第一,赵洞为词赋第一。
赵洞中状元后,即为承德郎。余事不详。
石琚
石琚,定州(今河北定县)人,字子美。生于辽天祚帝天庆 元年(1111),卒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金熙宗天眷 二年(1139)己未科状元。
石琚七岁时,读书即过目成诵,长大后,博通经史,工于词 章。中状元后,任弘政县令。当时,郡守对属下贪暴,搜掠民财,以至上行下效,中饱私囊。惟独石琚出污泥而不染,保持 清廉,对非己之物,虽一毫而不取。郡守事败,诬属下与之同罪,石琚以廉力辨,改任秀容县令,召为左司都事,累迁为吏部郎中。
贞元二年(1155),石琚任左谏议大夫时,上疏六事,均被世宗嘉纳,再迁为吏部尚书。石琚在吏部任职长达十年,对所 涉及之事,了如指掌。因政绩显著,世宗欲用为参知政事,石琚力辞三次,世宗均不准,并令其与右丞苏保衡监管工程,工 程结束,进拜为尚书右丞,后又进拜为左丞兼太子少师。期 间,石琚竭忠尽为,政名播于朝野。
大定十三年至十六年(1173一1176),石琚两次上表乞请 致仕,均被朝廷拒绝。十七年,拜平章政事。十八年,拜右丞相,石琚以年老染病为由固辞,世宗道:“朕知卿年老,勉为朕 留,俟一二年,朕将思之。”又对宰臣言:“朕为天子,未尝敢考行独断,每事偏问卿等,可行则行之,不可行则止也。”石琚与 平章政事唐括安礼奏道:“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陛下行之,天下幸甚。”石琚居官一年后,又一次上表乞请致仕,世宗许之。 大定二十二年(1182),石琚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二岁。谥文宪。泰和元年(1201),金章宗诏令将其图像挂于衍庆宫,牌位 配享世宗庙庭。
石琚为人沉厚好学,为政勤逸清廉,有知人善任之名。世 宗于大小政事,必先咨询石琚而后定,对其可谓言听计从,史 家将世宗誉为“小尧舜”,石琚功不可没。
吕忠翰
吕忠翰,燕(今河北一带)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海 陵王天德二年(1150)庚午科状元。
吕忠翰廷试时,其策讼颇受海陵王赏识,海陵王特地将策 文递与杨怕仁,问策文之优劣。杨伯仁称:“当在优等。”海陵 王道:“此今试状元也”。
吕忠翰中状元后,历官为翰林直学士,曾奉旨撰写《降海 陵王庶人诏》,但点窜再四终不成文,世宗感叹道:“状元虽以 词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后来,吕忠翰又曾以贺宋 生日使身份出使过宋朝。余事不详。
杨建中
杨建中,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海陵王天德三年 (1151)辛未科状元。
注:《金史》第五册一千七百二十二页有:“天德三年,赐杨建中榜及 第。第六册一千八百六十一页也为“杨建中榜”,一千七百七十一页又有:“天德三年,赐王彦潜榜及第”,一千七百七十一页又有:“王彦潜常 大荣皆在吏部选中,吏部拟王彦潜、常大荣皆进士第一……。”三人均为状元,但没说是“词赋”,还是“经义”,需继续考证。
王彦潜
王彦潜,河间(今属河北)人。字号、生卒年不详。金海陵 国天德三年(1151)辛未科状元。
王彦潜中状元后,吏部本欲任命其为洺州防御推官,常大 荣为临海军节度判官,李庆之为渖州观察判官。因左司郎中贾昌祚挟乱,欲以李庆之为洺州,故王彦潜被任命为临海军节度判官,常大荣为渖州观察判官,李庆之为洺州防御判官。海陵王对李庆之、李庆云兄弟与贾昌祚交游权贵之举,非常厌 恶。王彦潜曾撰写过《金完颜娄室神道碑》。
注:天德三年状元为三人,即杨建中、王彦潜、常大荣,且均有出处。 杨建中,《金史》一千七百二十二页,一千八百六十一页均有“杨建中 榜”。王彦潜,《金史》二千零五页有“王彦潜、常大荣皆第一”语。在此一并列出。
常大荣
常大荣,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海陵王天德三年 (1151)辛未科状元。
常大荣入仕后,曾任渖州观察判官。余事不详。
注:杨建中、王彦潜、常大荣均为天德三年状元,且《金史》有证(见 杨建中、王彦潜注释),但不知为“词赋”,还是“经义”状元,需继续考证, 故在此一并列出。
郑子聃
郑子聃,大定府(今辽宁凌源)人,字景纯,生于金太宗天 会五年(1126),卒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金海陵王正 隆二年(1157)丁丑科状元。
郑子聃少年时,即有能诗善赋之名。天德三年(1151),郑 子聃进士第三名后,任翼城县丞。不久,升为赞皇县令,后又 被召为书画直长。
郑子聃颇以才望自负,常怨不得为第一名。正隆二年 (1157)会试结束,海陵王以第一名文章问其如何作赋,郑子聃 傲然答道:“甚易”。海陵王很不高兴,令郑子聃参与考试。结 果,郑子聃高中榜首,海陵王甚为惊异,为其加官三级,任翰林 修撰,改侍御史。
京畿大旱,海陵王诏令郑子聃审理囚犯,郑子聃刚结束审 理、天降甘雨,时人将其比为唐代名臣颜真卿。后来,郑子聃迁待制,兼吏部郎中,改秘书少监。迁升为翰林直学士后,兼 太子左谕德,深为显宗所器重。郑子聃因病请求外放,被朝廷任命为沂州防御使。不久,又被召为左谏议大夫兼直学士,改 任吏部侍郎,同修国史。迁侍讲后,仍兼修国史,并参与撰写《海陵实录》,最后,病逝于任上,享年五十五岁。
郑子聃相貌英俊,为人正直,所做文章畅达而有气势,平 生著有诗文两千余篇。
任忠杰
任忠杰,山西天戎(今属山西)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辛巳科状元。
任忠杰中状元后,任尚书省礼部员外郎。大定二十一年 十一月(1181),任忠杰与掌管天历的官员校验所食时刻分秒。 余事不详。
孟宗献
孟宗献,开封(今属河南)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生卒 年不详。辽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状元。
孟宗献少年时,聪颖异于常人,且擅长诗文,但由于过于 自负,初试时名落孙山。 自此以后,孟宗献谦虚好学,学业日进。再次赴考,得乡试第一,主考杨伯仁对其文章大为称赏, 并推荐给海陵王。当年,孟宗献又连赴府试,省试、廷试,皆得第一,名声播于朝野,被时人称为“孟四元”。
中状元后,孟宗献被金世宗破格任命为翰林供奉,不久, 又任职单州。孟宗献孝顺父母,母亲病逝,因哀伤过度,孟宗 献亦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
孟宗献为文典雅,性情恬淡,著有诗集及《金丹赋》行于世。
孟宗献是我国科举史上唯一的“四元”状元。
徒单镒
徒单镒,上京路(今属吉林)人,本名按出,字号、生年不 详。卒于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金世宗大正十三年(1173) 癸巳科状元。
徒单镒中状元后,即被授两官。大正十五年(1175),为国 史编修官,兼修起居注,累迁翰林待制后,献《汉光武中兴赋》, 世宗阅后大喜道:“不设此科,安得此人。”
章宗即位,徒单镒历官至参知政事,兼修国史。明昌三年(1192),罢为横海军节度使。五年,官拜平章政事、封济国公。当时,淑妃擅充,其兄弟嚣张于朝廷内外。徒单镒以古喻今, 直言劝谏章宗勿过于宠幸李氏兄弟,以使百年之后生乱。泰和年间(1201—1208),徒单镒先后任威平知府,南京留守,阿中府知府及陕西安抚使。其间,上疏朝廷,请求加强、规范邮路建设,使各路军情得以畅达无阻。泰和七年,徒单镒反击宋 军进攻,连战皆捷,迫使宋军停战求和。不久,任真定知府。
大安年间(1092—1211),徒单镒迁开府仪同三司,充辽东 安抚副使。金兵兵败会河堡,中都危急时,徒单镒选兵二万,遣将入卫中都,得朝廷嘉奖,拜为尚书右丞相,监修国史。曾 上疏故守之计,虽见解独到,富有远见,但终为朝臣所阻,未被采纳。后元军攻侵,金国连失州镇,卫绍王始悔不听其言。不久,宫廷兵变,卫绍王被疲,政变者为立新君,多次征询徒单镒意见。
宣宗即位,拜徒单镒为左丞相,徒单镒建议与蒙古和亲,并坚决反对迁都南京,认为“鉴辂一动,北路皆不守矣,今已讲 和,应聚兵积粟,固守京师……。”不被理睬,以至忧愤而卒。
徒单镒明敏方正,学识渊博,当时名士皆出其门下,且多 至卿相之位。徒单镒长叹文人委顿,又认为文人应以道德仁 义为本,故乃著《学之急》、《道之要》两篇,被太学诸生刻于石碑之上。徒单镒另著有《弘道集》六卷。
张行简
张行简,莒州日照(今山东日照县)人,字敬甫。生年不详,卒于金宣宗现祐三年(1215)。金世宗大正十九年(1179) 己亥科状元。
张行简中状元后,任应奉翰林文字。章宗即位(1190),累 迁为礼部郎中。当时司天台刘道用改进新历后,朝廷诏令学士院更定历名,张行简请求反复校对测验,以防止有差。后 来,党怀英校验,果然发现新历有很多谬误。不久,张行简任礼部侍郎,提点司天台,兼修国史,对朝廷礼制提出很多建议, 均为章宗所采纳。承安五年(1200),升为侍讲学士。
泰和二年(1202),张行简为宋主生日副使,章宗召生日使 完颜瑭告诫道:“……每事听于行复。”四年,章宗诏令:“每奏事之际,须令张行简常侍左右。”五年,群臣复请上尊号,章宗 不准,诏令行简作批答,行复文章典雅,甚得代言之体,被章宗任命为顺天军节度使。六年,召为礼部尚书,秘书监进太一新 历,章宗诏令行简校对。七年,累迁为太子太傅,翰林学士承旨。贞祐三年(1215),病逝于任上。朝廷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正。
张行简为人端正,处世慎密,深为皇帝所信任,其初入翰 林,至太常、礼部、典贡举终身,达官贵人每每以之为荣。张行简与兄同居数十年,和睦无间。张行简著有文章十五卷,《礼例纂》一百二十卷。
王泽
王泽,山西阳曲(今属山西)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 章宗明昌二年(1191)辛亥科状元。
据《山西通志》载:“陈载(高平人),亦及第第一。金制词 赋、经义分别为榜,故一场放二状元。旧《山西通志》记载:‘王泽首冠学籍。’又据金史:‘明昌三年,恩例特赐进士者,皆附王 泽榜,则明是大魁。’但不知为词赋榜,还是经义榜。”故今以王 泽为明昌二年状元。
王泽中状元后,被授为翰林应奉。余事不详。
孙用康
孙用康,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章宗明昌四年 (1193)癸丑科状元。余事不详。
杨云翼
杨云翼,乐平(今山西昔阳)人,字之美。生于金世宗大定 十年(1170),卒于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金章宗明昌五年 (1194)甲寅科状元。
杨云翼生于世宦之家,其天资颖悟,初学语辄画地作字, 日诵数千言。中状元后,特授承务郎,出为陕西乐路兵马都总 管判官。泰和元年(1201),召为太学博士。七年,签上京、东 京等路按察司事。大安元年(1209),被召授司天台提点。
兴定元年(1217),朝廷欲对百姓食用油开征重税,云翼与 赵秉文、时戬据理力争,遂使提议作废。三年,筑京师子城时,数万兵民在夏秋之际,病者相藉,杨云翼提举医药,躬自调护, 病者大多痊愈。四年,云翼任吏部尚书,宣宗询以战和之事,杨云翼慢语温言,力主和淡之计。不久,升任御史中丞。
哀宗即位,杨云翼为翰林学士,与赵秉文谏止重修河中府 事,被采纳。正大三年(1226),借为皇帝讲学之机,对朝廷言 路闭塞,朝臣廷对顾望依违之弊,建议哀宗提倡“知无不言,言 无不尽。”
杨云翼天性雅重,待人宽、律己严。与人交分一定,死生 福祸不变。对国家存亡大事,极富远见,对金兵频频南伐,从天时、地利、人和及历史对比上,分析利害得失,并坦诚进言:“国家之虑,不在于未得淮南之前,而在于即得淮南之后……。”后来,金兵南伐大败,几至全军覆没,宣宗愧言无面目 见云翼。
曾有百姓,因被蒙古人追杀,不得已泅水到宋国。回到金 后,朝廷欲依法处决,云翼谏止道:“法所重私渡者,今民为兵 所迫,奔入于河,为逃生计耳。今使民不死于敌,而死于法,后 惟从敌而已。”使宣宗醒悟,尽释百姓。
杨云翼博学多才,对历法、医药、经学均有研究,曾参订 《太乙新历》,为历法家所称道。著有文集若干卷,编校了《大金礼仪》、《续通鉴》、《周礼辨》、《左氏》、《庄子》、《列赋》、《勾股 机要》、《象数杂说》、《五星聚井辨》等著作。杨云翼是金朝杰出的人物之一,与赵秉文被金史誉为“金士巨擘”。
张檝
张檝,山西人,字巨济,生卒年不详。金章宗明昌五年 (1194)甲寅科状元。
张檝曾祖张颐宗,银青荣禄大夫。祖张惠,官拜怀远大 将军。父亲张天白,为號县主簿。张檝中状元后,官至镇州、戎州刺史。其为人有蕴藉,善长谈论,文赋诗笔,截然有律 度,倍受时人推崇。
纳兰胡鲁刺
纳兰胡鲁刺,大名路(今属河北)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丁巳科状元。
纳兰胡鲁刺性情淳厚直爽,寡于言笑,好读书,博古通今。中状元后,任应奉翰林文字,曾奉诏令于临潢、上京等地统计耕牛数目。丞相完颜襄在肇州有田产,其家奴隐匿耕牛数目不报,纳兰胡鲁刺将其依法治罪。于是,两路再无隐匿不报者。回朝后,丞相不计私利,称其贤能。
纳兰胡鲁刺父亲病逝,其守丧级尽礼仪,为当地御史所称举。服丧期满,纳兰胡鲁刺转为翰林修撰,迁同知顺天军节度 使事,随军征宋,因功加朝靖大夫,改礼部员外郎,曹州刺史。
曹州豪强仆散扣合于定陶间非法建立渡口,几任官吏不敢查办,纳兰胡鲁刺到任后抓捕仆散扣合,将其依法治罪,使曹州治安得以彻底好转。
贞祐二年(1214),纳兰胡鲁刺改任泗州防御史后,召为吏部侍郎,迁绛阳军节度使,代行河东南宣抚副使职责。当时,金与蒙古战事吃紧,纳兰胡鲁刺领兵民,加固城池,修缮军械, 招募壮丁,屯集粮草,积极备战,并向年老及有学问者咨询战守之策,又将这些做法上报朝廷,被宣宗诏令嘉奖,并令其他 郡县参照办理。接着,加纳兰胡鲁刺为资善大夫,改任代理经略使,诏令入京。纳兰胡鲁刺因病不能行,后卒于任所。
李俊民
李俊民,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字用章。生于金世宗大正 十六年(l176),卒于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金章宗承安五 年(1200)庚申科状元。
李俊民中状元后,授应奉翰林文字。不久,弃官讲学,门 生众多,远近闻名,人称“庄靖先生”。
李俊民在宣宗南迁后隐居不出,金亡后亦不仕元,后病卒 于家,享年八十五岁。
李俊民工诗文,诗多忧愤之音,风格深沉幽远,所做《乱后 寄兄》诗云:“万井中原半犬羊,纵横大剑与长枪。昼峰夜火岂虚日,左触右蛮皆战场。丁鹤归来辽已冢,杜鹃犹在蜀堪王。 此时不识连昌乐,目送孤鸿空断肠。”叙写了当时战乱情景,抒发了亡国之痛。李俊民著有《庄靖集》七卷。
李演
李演,任城(今山东济宁)人,字巨川。生年不详,卒于金 卫绍王崇庆二年(1213)。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丙寅科状元。
李演中状元后,任应奉翰林文字。贞祐初(1214),任城为 战火所困,李演身着丧服,为济州刺史谋划防守之策,并招集州人为兵,与元军搏战三日,但因兵士皆为市民组成,战斗力 极弱,李演兵败被俘。元军将领见其衣冠异于常人,且知其名,便问:“汝非李应举乎?”李演答道:“我是也。”元将好言抚 慰,并许以官禄。李演道:“我书生也,本朝何负于我,而利人之官禄哉!”遂后慷慨赴义,年仅三十余岁。金朝追赠为济州刺史,诏令有司为之立碑。
张本
张本,观津(今属河北)人,字敬之。生卒年不详。金宣宗 贞祐元年(1213)癸酉科状元。
张本中状元后,历官翰林学士,后入燕京长春宫(今北京 白云观)为道士。张本工书法,尤其擅长大篆、八分两体。余事不详。
李献能
李献能,河中(今山西运城)人,字钦叔。生于金世宗大定 二十九年(1189),卒于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金宣宗贞祐 三年(1215)乙亥科状元。
李献能先祖曾为金吾卫上将军,号称:“李金吾家”。献能 兄弟四人以文学知名,且相继进士擢第。故李氏又有“四桂 堂”。
李献能苦学博览,善属文,尤长于四、六骈体之文。中状 元后,授应奉翰林文字。在翰苑十年,出为鄜州(今陕西富县)观察推官。未几,迁为修撰。正大末年(1231),以镇南军节度 副使充河中帅府经历官。元兵破河中,李献能奔陕州,代理左右司郎中,遇赵三三兵变被害,年仅四十三岁。
李献能擅长议论,每说古论今之时,声音宏亮,作诗有志 于风雅,又刻意于韵律乐章。任职翰林时,应对机敏,言辞得 体。赵秉文,李纯甫尝言:“李献能天生今世翰苑材。”每每称 誉献能,使其不得离翰苑。
李献能家中富有资财,然而尽丧于贞祐之乱,在京师无以 自资。其母平素用度豪奢,厚于自奉,稍不如意,即有严词恶 语加之于人。但李献能却能处之自若,时人称其纯孝。
斡勒业德
斡勒业德,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宣宗兴走五年 (1221)辛卯科状元。
因此科及第者仅二十八人,金宣宗责问宰臣,宰臣答:“大定制随处设学,诸谋安贡三人或二人为生员,赡以钱米。至泰和中,人例授地六十亩,所给既优,故学者多。今京师虽存府 学,而月给通宝五十贯而已。若于诸路总管府,及有军户处置学养之,庶可加益。京师府学已设六十人,乞更增四十人。中京、亳州、京兆府并置学官于总府,以谋克内不隶军籍者为学生,人畀地四十亩,汉学生在京者亦乞同此,余府州仍旧制。”宣宗采纳了宰臣的建议,开始提高学生待遇,以使生员充足。
斡勒业德中状元后,事迹不详。
富珠哩察罕
富珠哩察罕,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甲申科策论状元。余事不详。
王鄂
王鄂,曹州东明(今属山东)人,字百一,生于金章宗明昌 元年(1190),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金哀宗正大元年 (1224)甲申科状元。
王鄂出生之时,其父因有一只大鸟飞落庭院,故依乡里先 生张奫之说,命名王鄂。中状元后,授为应奉翰林文字。正大六年(1229),授归德府判官,行亳州城父令。七年,改同知申 州事,行蔡州汝阳令。天兴三年(1234),金朝灭亡,蒙古军万户候张柔久闻王鄂之名,将其救出并安置于保州。
十年后(1244),元世祖遣使礼聘王鄂,王鄂进讲《孝经》、《书》、《易》,及齐家治国之道,古今事物之变,常常讲到夜深时刻。世祖道:“我虽未能即行汝言,安知异日不能行之耶!”遂命王鄂迁居大都,并赐宅一所,又特准其祭奠金哀宗。
元世祖即位后,王鄂为翰林学士承旨,当时朝中制诰典 章,皆出自其手。至元元年(1264),已为资善大夫的王鄂,建 议并直接参与编纂了《太祖实录》及辽、金二史的修订工作。不久,又上奏请效唐宋之制,设翰林院及提举学校官,以重视教育,均为世祖采纳。
王鄂忠直敢言,在阿合马争夺相位之时,曾奋然掷笔于地 道:“吾以衰老之年,无以报国,即欲举任此人为相,吾不能插驴尾矣。”言罢,振袖而起,遂使阿合马*计为之中止。至元五 年,王鄂辞官,获享廪禄终身。元世祖每有大事,必遣使就问。十年,王鄂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谥文康。
王鄂为文不事雕饰,著有《论语集义》一卷,《汝南遗事》二卷,其诗文四十卷,自命为《应物集》,以志其“学者当以穷理为先……。”之意。
卢亚
卢亚,偃师(今河南偃师)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哀 宗正大四年(1227)丁亥科词赋、经义状元。余事不详。
李塘
李塘,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哀宗正大七年 (1230)庚寅科状元。余事不详。
赵承元
赵承元,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世宗大定年间 (1161一1189)某科状元。
赵承元中状元后,曾任职曹王府,困与王邸婢女有染,被 杖责除名。复用后,世宗曾问宰臣:“近问赵承元何故再任,卿等言,曹王尝遣人言其才能干敏,故再任之。官爵拟注,虽 由卿辈;予夺之权当于朕。曹王之言尚从之,假皇太子有所谕,则其可知矣。此事因卿言始知,其不知者知复几何?且 卿等公受请属,可乎?”
赵承元虽为进士魁首,但品行不端。对此,金世宗在大 定十七年(1178),又对宰臣言道:“文士有偶中魁选,不问操 履,而辄授翰苑之职。如赵承元,朕闻其无士行,果败露,自 今榜首,先访察其乡行,可取则授以应奉,否则从常调。”
另外,尚书省曾采纳赵承元建议,请追上孝懿皇太后册宝,然后行谥册之礼。余事不详。
郑时昌
郑时昌,山西洪洞县人,字仲康,生卒年不详。金世宗大 定年间(1161一1189)某科状元。
郑时昌八岁通晓《周易》,读书过目成诵。学习刻苦,寒暑 不辍,中状元后,世宗欲令其主管枢要部门工作,但郑时昌坚 辞不受,只就任汾州教授。后来,郑时昌抵达西河,访求子夏 遗迹,推衍河汾之传,编辑了《韵类忠节事》及《群书会要》两书 传世。
武明甫
武明甫,山西陵川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海陵王贞 元中及第第一。余事不详。
赵安时
赵安时,山西陵川人。字号、生卒年不详。金海陵王正隆 年间(1156—1161)某科状元。
赵安时中状元后,官至永安军节度使。余事不详。
赵安荣
赵安荣,山西陵川人,字号、生卒年不详。金熙宗天眷年间某科状元,赵安时之弟,为金朝唯一的一对兄弟状元。余事不详。
刘海
刘海,山西合河人,一说为山西兴州(今河北滦平)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朝某科状元。
刘海中状元后,官至河南府尹,后死于国难。余事不详。
李安
李安,山西襄垣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朝某科状元。
据《山西通志)载:“李安,襄垣人,及第第一。府、省试并 为举首。旧志宋天圣间三元。县志据其孙让,元进士,定为金 初人。”由此可知,李安是金朝的又一个三元状元,另一个为孟宗献(“四元状元”)。
张继祖
张继祖,山西临晋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朝某科状元。
张继祖中状元后,官至保静军节度副使。余事不详。
刘文龙
刘文龙,内乡(今河南西峡)人。字号、生卒年不详,金朝某科状元。余事不详。
元堪
元堪,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朝某科状元。余事不详。
刘仲渊
刘仲渊:大兴宛平(今属北京)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 金朝某科状元。
刘仲渊中状元后,在金世宗大定五年(1165),任尚书礼部 侍郎,与殿前右副都点检乌左论粘设曷为贺宋正旦使。大定六年(1166),任详读官时,因事被贬为石州刺史。十二年,刘 仲渊以尚书刑部侍郎身份廉察宣抚东京、北京等路。另外,因与张景仁,曹望之编辑《太宗实录》,受到朝廷嘉奖。
刘仲渊有一弟弟,名仲洙,字师鲁,大定三年(1163)进士。 性格刚直,敢于任事,尤长于治政,任职之处皆有功绩,深为世 宗所称许。刘仲渊以罪贬石州时,仲洙上书请以某州易石州, 因朝议不许而作罢。
七、元代
护都答儿
护都答儿,又名护都沓儿,蒙古人。生卒年代不详。元延 祐二年(1315)状元及第。依例授为集贤修撰。
《元史》纪第25卷仁宗之二中记载:“三月乙卯,廷试进士,赐护都沓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四月)“辛已,赐进士恩荣宴于翰林院。”“辛丑,赐会试下第举人七十以上从七流官致仕,六十以上府、州教授,余并授山长、学正, 后勿援例。”据此可知护都答儿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 之状元。
张起岩
张起岩,历城人。字梦臣,号华峰。生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延祐二年(1315)左榜状元。授集贤修撰。转为国子监博士,升监丞,进为翰林院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 官至翰林院侍讲。
至元三年(1337),出为南台侍御史,入中台,出任燕南廉 访使。打击豪富,不容放贷害人、称霸作恶。贫穷百姓凭张起岩作主而吐怨忿之气。
至正元年(1341),升任南台中丞、进为翰林承旨。张起岩 奉诏修撰辽、金、宋史。任国史院总裁官。累迁至荣禄大夫、翰林承旨学士。
张起岩幼从父学,其父为四川行省儒学副提举。他学有 所成,经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由于他熟悉金代、宋代典故, 且历史知识渊博,故总裁《三史》。编修时,据理审定、深厚醇雅,论证充足。辽、金、宋《三史》修成。后上书辞官归里。卒 于乡里,谥文穆。
张起岩博学多识,刚毅果断,待人以诚。著有《华峰漫 稿》、《华峰类稿》、《金陵集》,书迹有《赠季境诗》。
忽都达儿
忽都达儿,又名护都达儿,捏克解氏,居沣阳。字通叟。 生于元元贞二年(1296),卒于元至正九年(1349)。元延祐五年(1318)右榜状元。授秘书监著作郎。
《元史》纪第二十六卷仁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辰,御试进士,赐忽都达儿、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元史》“选举志一”中记载:“延祐年春三月,廷试进士护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人。”据此可知忽都达儿为该科右榜状元。 登第后,任秘书监著作郎,改任湖广行省员外郎。
至治三年(1323),任南台御史,改任江浙员外郎,累迁饶 州路同知,衡州路同知,升济南路总管。
至正九年(1349),任婺州路总管,随即卒。
霍希贤
霍希贤,沣州人。生卒年不详。元延祐五年(1318)左榜 状元。
据《湖南通志》记载:“延祐五年戊午霍希贤榜”的霍希贤 曾误为郝希贤。而载于旧志之中。“旧志误姓郝”。《元史》纪第26卷仁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辰,御试进士,赐忽都达儿、 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
泰定年间,霍希贤曾任职知威州官。
泰不华
泰不华,又名泰普化、达普化,伯牙吾台氏,居台州。字兼 善。生于元大德八年(1304),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至治元年(1321)右榜状元。授集贤修撰。
泰定元年(1324),历任秘书监著作郎,奎章阁典签,南台 御史,拜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时御史大夫脱欢,仗势欺人、贪婪暴戾。泰不华上疏弹劾,脱欢被罢官。后任泰不华为河 南佥,移淮西、江南宪佥。
至正元年(1341),泰不华升绍兴路总管。任职期间,他革除吏弊,令民自实。均赋役、讲礼教、兴仁让,使越地民俗大为 开化。后泰不华应召入史馆,修辽、金、宋史。修成升为礼部尚书。至正八年,方国珍等作乱,招降而不受,势益暴横。至正九年,诏泰不华蔡实以闻。至正十一年,因泰不华知晓贼情,授浙东宣慰使,提督元师分兵于温州,夹攻贼。泰不华以 火攻,使贼连夜逃走。至正十二年,又在海上讨伐。方国珍行骗而泰不华被害身亡。谥忠介,封魏国公。
泰不华崇尚气节,不随俗浮沉。工书文。著有《复古编》 十卷。
宋本
宋本,大都(今北京)人。字诚夫。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卒于元元统二年1334)。元至治元年(1321)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宋本自幼聪颖出众,日夜苦读经史以图贯通。曾随父学性命义理,造诣日深,他擅长古文,辞必 自撰,峻洁刻厉。四十岁才随父从江陵返回燕地。在至治元年,得中状元。
泰定元年(1324),宋本任监察御史。首先,他弹劾逆臣铁失的党羽枢密副使阿散。其次,弹劾太常失典守职。又弹劾中书宰执误机务不至中堂。后调国子监丞。当时蒙古千户抢夺民女而廷官庇护不问。宋本激昂愤恨,为民伸冤,后移兵部员外郎。泰定二年,宋本转中书左司都事。他为弃军纳妾逗挠军期的尚书,在廷上与枢密副使针锋相对争辩。声言应依法治罪,不能加官,令枢密副使怒而不敢言,泰定三年,将拟诏给宋本看,要给被宪台夺官者晋升,宋本理辩不可。次日诏准晋升,宋本托病不出。宋本于泰定四年升任礼部郎中。
天历元年(1328),宋本升吏部侍郎。天历二年,改任礼部侍郎。
至顺元年(1330),宋本进奎章阁学士院任供奉学士。至 顺二年,他出任河东廉访副使,升礼部尚书。次年,上书谏皇后废大明殿贺。
元统元年(1333),充经筵讲官,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 史,将行,又任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元统二年,转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冬十一月卒,谥正献。
宋本持论坚正,谨慎自持。著有《至治集)四十卷。
捌剌
捌剌,又名八剌,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泰定元年 (1324)右榜状元。
《元史》志中选举志记载:“泰定元年春三月,廷试进士捌 剌、张益等八十有六人。”在《元史》纪泰定帝之一中记载:“戊戌,廷试进士,赐八剌、张益等八十四人及第、出身有差;会试 下第者,亦赐教官有差。” 据此可知捌刺为该科右榜,即蒙古、 色目人榜状元。
张益
张益,西河(今属山西)人。生卒年不详。元泰定元年 (1324)左榜状元。例授翰林国史院修撰。仕至监察御史。
《大明一统志》第21卷“汾州”第29页中记载:“元张益, 西河人,举进士第一,仕至国子司业。”《元史》第29卷泰定帝之一中记载:“三月,戊戌,廷试进士,赐八剌、张益等八十四人 及第、出身有差。”
至顺二年(1331),张益上书劾四川行省平章奇彻台“为人 反复,不可信任,宜削官远窜”文宗帝从其言。将奇彻台及其妻儿等禁铜于广东。
阿察赤
阿察赤,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泰定四年(1327) 右榜状元。
阿察赤中状元前,即泰定二年,曾任定海县达鲁花赤。后应科考,一举夺魁。《元史》第3O卷泰定帝纪之二中记载:“三月……丙午,廷试进士阿察赤、李黼等八十五人,赐进士及第、 出身有差。”阿察赤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状元。
李黼
李黼,颖州(今河南阜阳)人,字子威。生于元大德二年(1298),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泰定五年,代祠西岳。后改任河南行省检校官。迁礼部主事,充监察御史。出任江西行省郎中。充国子监丞,升宣文阁鉴书博士兼经筵官。李黼受命巡视河渠,根据河底淤泥高出地面,提出按故迹修浚。后历任秘书太 监,礼部侍郎,外调授江州路总管。
至正十一年(1351),李黼总管九江。盗起,攻陷城多处,造船企图南攻。李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以忠义激励士气。至正十二年,贼犯,诸守官逃。李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阵。以长木、铁锥沿岸设置刺盗船不得动。遂授李黼江西行省参政,行江州等路军民都总管。盗势盛,其余守臣弃城而逃,唯李黼独守孤城,亦无援兵。临战之时,江州平章政事也逃。黼登城布战,张弩射敌。盗绕其他城门而入。巷战,李黼知力不敌,挥剑叱盗大呼:“杀我,毋杀百姓!”盗自背后来,刺黼落马。李黼与从子俱骂贼而死。百姓闻之,哭声震天。葬其于江州城东门外。追赠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 夫、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立庙江州,赐额“崇烈”。
笃列图
笃列图,揑古氏,居永丰。字敬夫。燕山(今属河北)人。 生于元皇庆元年(1312),卒于元至正八年(1348)。元至顺元年(1330)右榜状元。
笃列图父辈原来居住在燕山,后来迁徙到永丰。其父叫 卜里也秃恩,在潜邸跟从文宗,官至靖江路总管。笃列图考取 蒙古、色目人榜状元后,历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御史中丞等职,按治理规章惩治不法之事,无丝毫懈怠,按规范礼制检点 作为,下令去除不合制度的作为。没有不被笃列图一身正气所震慑的。人们见他谨慎清正且不张皇,敬服他的威严。说道:“小心,别犯事落在揑克家状元手里!”不久,诏拜为南台御 史,回京上任。笃列图为官尽职尽责,正义凛然。
笃列图工书法。明朝人陶宗仪著《书史会要》中称笃列图 善书大字。
王文烨
王文烨,山东邹平人。字章甫。生卒年不详。元至顺元 年(1330)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元史》纪第34卷文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午,廷试进 士,赐笃列图、王文烨等九十七人及第、出身有差。”王文烨累官至枢密院判。
同同
同同,蒙古人,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字同初。生于元大 德六年(1302),卒年不详。元元统元年(1333)右榜状元。
同同之祖为玉速歹儿,其父为玉速帖木儿。籍贯在真定 路,出身在录事司之侍卫军。属蒙古部族那歹氏。
同同在大都应乡试,得中第四名。后参加会试得第二十 三名。廷试终于夺得蒙古、色目人榜第一名,时年三十二岁。 官封承务郎。与汉、南人榜状元李齐同登科。
《同初铭为同同待制作》一诗写道:“大高地下、万物散珠。 礼制有定,其象可模。念彼厥初,同此一善。太和坱北,庶汇万变。山川草木,发生于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李齐
李齐,祁州蒲阴(今河北博野)人。字公平。生于元大德 五年(1301),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元统元年(1333)左榜状元。
李齐年少家贫,勤奋求学,工于辞章。应试得中汉、南人 榜进士第一名后,授承务郎。历官佥河北淮西行省廉访司事, 移知高邮府。为政有声名。
至正十年(1350),盗突然闯入府驿站,掠十二马而去。李齐奋起,追而杀之。至正十一年,州民秦观保造兵仗武器,企图进行抢劫掠夺。被李齐抓获诛杀。至正十三年,张士诚作乱破泰州城。河南行省派遣李齐前往招安,被张士诚扣压。久而久之,贼内讧,李齐得以返回。不久,张士诚又起事,杀参知政事赵琏,劫财掠民,攻破兴化。使李齐出守甓社湖。张士诚攻破高邮城,李齐回救,遭贼闭门相拒。皇诏凡叛逆者赦之。张士诚声称:“李知府来,乃受命。”李齐受命于行省,前往,一到便被下狱。张士诚本无降意,故意拖延,官军攻城。贼以李齐为质,让他下跪。李齐叱道:“吾膝如铁,岂肯为贼屈!”张士诚怒而强扼使其跪,李齐挺立而被拉倒,继而被捶碎膝而后剐死。人们论道元科举三魁:泰不华没于海上,李黼陨于九江,李齐死于城上,皆不负所学。
拜住
拜住,逊都恩氏。字明善。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年(1342)右榜状元。授承务郎。拜住初曾为国子学生。《元史》顺帝纪之三中记载:“至正二年,三月,戊寅,亲试进士七十八人,赐拜住、陈祖仁及第、出身有差。”登第后,至正十年,出任 山东乡试监试官。后累迁官为奉训大夫,佥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事。官至太子司经。
陈祖仁
陈祖仁,汴粱(今河南开封)人。字子山。生于元延祐元年(1314),卒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至正二年(1342)左榜状元。授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累官翰林院直学士、侍讲学士、中书省参议,至正二十年,帝欲重修上都宫阙、大兴工役。陈祖仁上书进谏:上都被毁,皇帝日夜痛心,“然而当今四海未清,疮夷未治,而仓库空虚、财用将尽。驱使疲惫之民赋大役,使田耕荒废,不异于扼其吭、夺其食而速其毙。”今日当务之急是恢复民力。愿皇帝“亲贤臣、远邪佞,赏罚分明以驱动能士,达到国家治理为宜。”帝赞赏而采 纳。
至正二十三年(1363),陈祖仁任侍御史。弹劾宦官不法,疏谏太子外接不法,触怒皇上。放外任甘肃行省参知政事。至正二十四年,任山北道肃政廉访使。后任国子祭酒,又任枢密副使,因多次上疏言军政利害、未被采纳而辞职。后被召回,历任翰林院学士,中书参知政事,太常礼仪院使。至正二十七年,上书荐举扩廓帖木儿以救朝廷危急,未被采纳。次年,奉命守太庙神主。明军攻破京城,陈祖仁死于乱军之中。
陈祖仁负气刚正,坦诚进言,尽职尽责。其学识博而精、 才学通达。能诗文,文质朴而诗清丽,为世人称道。
普颜不花
普颜不花,蒙古人。出生地不详,生年不详,卒于元至正 二十七年(1367)。元至正五年(1345)右榜状元。
普颜不花少年倜傥而素有大志。以国子监生应试,一举 夺魁。授翰林修撰,调河南行省员外郎。
至正十一年(1351),任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徐寿辉寇 犯,普颜不花以战守功绩转任江西廉访副使,山东廉访使,授益都路达鲁花赤等,累至中书参知政事。
至正十八年,诏与治书侍御史李国凤共同经略江南。陈 友谅派兵来犯,平章政事阿鲁温沙等纷纷连夜逃走,连与普颜不花同任的李国凤也弃城而去。唯独普颜不花令筑各门瓮城,誓与城池共存亡。持续六十四天,大败贼众。次年授山东宣慰使,转知枢密院事,以山东行省平章守御益都。明兵压境,虽力战,终不敌而城陷。守将出降。普颜不花拜母,言忠孝不能两全。遂赴任所,端坐堂上。明将闻其贤名召之而不往,缚其来而不屈,以死殉国。其妻抱子投井,余众亲皆溺死, 其父也自尽。阖门忠烈。
张士坚
张士坚,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五年(1345)左 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承直郎。至正十一年任会试监试官。
《元史》第四十一卷顺帝纪之四中记载:“三月辛卯,帝亲 试进士七十有八人。赐普颜不花、张士坚进士及第,其余赐出身有差。”
《畿辅金石志》中“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中记载有张士 坚以承直郎、监察御史之职充任辛卯科会试监试官的碑刻。 张土坚官至监察御史。
阿鲁辉帖木儿
阿鲁辉帖木儿,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八年 (1348)右榜状元。
《元史》第四十一卷顺帝纪之四中记载:“三月……癸卯, 帝亲试进士七十有八人,赐阿鲁辉帖木儿、王宗哲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阿鲁辉帖木儿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状元。
王宗哲
王宗哲,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字元举。生卒年不 详。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玉芝堂谈荟》第二卷第四十七页中记载王宗哲是连中三 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也就是乡、会、殿三试皆为第一名。人们将王宗哲列入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者之中。《陔 余丛考》中有记载。
《元史》第四十一卷顺帝纪之四中记载:“三月,癸卯,帝亲 试进士七十有八人,赐阿鲁辉帖木儿、王宗哲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王宗哲为该科汉人、南人榜状元。历官至湖广宪佥 事。
朶烈图
朶烈图,蒙古人,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一 年(1351)右榜状元。授集贤修撰、承务部。
《元史》第四十二卷顺帝纪之五中记载:“至正十一年三月……丙辰,亲策进士八十三人,赐朵烈图、文允中进士及第,其余赐出身有差。”据此可知朵烈图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 榜状元。
至正十七年,朵烈图由翰林待制升为兵部郎中。
文允中
文允中,四川成都人。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一年 (1351)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万历年)《四川总志》第二十八卷第二十五页中记载:“文允中,成都人。天资高迈,无书不通。为嘉定路学正。至 正状元,任修撰。为四川儒学提举,遭乱,没于难中。”
文允中,曾为嘉定路学正。后参加至正十一年科考,三月丙辰,经顺帝亲自御试策对,赐为进土及第,成为汉人、南 人榜状元,授翰林修撰,出任四川儒学提举官,终死于兵乱。
薛朝晤
薛朝晤,辽东人。字子颙。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四年 (1354)右榜状元。
《元史》第四十三卷顺帝纪之六中记载:“三月……己巳, 廷试进士六十二人,赐薛朝晤、牛继志进士及第,余授官出身有差。”据此可知薛朝晤为该科蒙古、色目人榜状元。
牛继志
牛继志,河北武强人。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四年 (1354)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粤东金石略》第二卷第十一页中记载:“至正乙未翰林 修撰承务郎牛继志。继志自为记,南安路道源书院山长黄异 书丹,八分书。碑阴大字逼锌不可视。”
牛继志中状元后,除授翰林国史院翰林修撰,依例为承 务郎。至正十五年,任承事郎、太府监、右藏库使三宝奴。
侻征
侻征,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七年(1357)右 榜状元。
《元史》百官志之八选举附录中记载:“至正十七年三月, 廷试举人,赐侻征、王宗嗣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差,凡五十有一人。”据此可知侻征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状元。
王宗嗣
王宗嗣,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七年 (1357)左榜状元。例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元史》百官志之八选举附录中记载:“十二年三月,有旨 省院台不用南人,似有偏负。”“至正十七年三月,廷试举人,赐侻征、王宗嗣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差,凡五十有一人。国子生员如旧制。”据此可知,王宗嗣为该科汉人、南人榜即左榜状元。
买住
买住,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年(1360)右 榜状元。
《元史》第四十五卷顺帝纪之八中记载:“三月……甲午, 廷试进士三十五人,赐买住、魏元礼进士及第,其余出身有 差。”据此可知买住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状元。
魏元礼
魏元礼,又名魏礼,字廷训。河北肃宁人。生卒年不详。 元至正二十年(1360)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大明一统志》第二卷第四十五页中记载:“魏礼,肃宁人。 笃信好学,庚子廷试第一,授翰林修撰,陛礼部侍郎。”
《元史》第四十五卷顺帝纪之八记载:“三月……甲午,廷 试进士三十五人,赐买住、魏元礼进士及第,其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魏元礼为该科汉人、南人榜状元。
宝宝
宝宝,蒙古人。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三 年(1363)右榜状元。
《元史》第四十六卷顺帝纪之九中记载:“二十三年三月 ……丁未,亲试进士六十二人,赐宝宝、杨輗进土及第,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宝宝为该科蒙古、色目人榜即右榜状元。
杨輗
杨輗,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元史》第四十六卷顺帝纪之九中记载:“至正二十三年三 月……丁未,亲试进士六十二人,赐宝宝、杨輗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杨輗为该科汉人、南人榜即左榜状元。
赫德溥化
赫德溥化,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6)右榜状元。
《元史》第二十七卷顺帝纪之十中记载:“至正二十六年三 月……乙未,廷试进士七十二人,赐赫德溥化、张栋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
该科为元朝科考最后一榜,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科考后 二年,退出北京。
张栋
张栋,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 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元史》第四十七卷顺帝纪之十中记载:“至正二十六年三 月……乙未,迁试进士七十二人。赐赫德溥化、张栋进士及 第,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张栋为该科汉人、南人榜即左榜状元。
该榜为汉人南人榜最后一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