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感觉活了200岁?

 昵称21921317 2016-01-07

又到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人往往会发一些感概,感慨时光飞逝,转眼就又过了一年。其实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比较无聊的,找各种消遣打发时间,追剧、泡吧、看新闻联播等等。平时努力打发时间,年底感概时光荏苒是一种常见的组合,今年辞旧迎新的话稍加修改,用作明年辞旧迎新也同样适用。现在的天气预报里面,会有一个项目叫体感温度,因为湿度或者风速等条件的不同,体感温度和实际温度可能差好几度。借用这个概念,“体感时间长度”和钟表测量的实际长度也可以有巨大的偏差,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准确的感知时间的流逝速度。

体感时间是个不断加速的过程

每个人成长的历程,小学时间过的是最慢的(小学之前记忆比较模糊略去),就像周五下雨天晚高峰的北二环,你不仔细看,好像是不动的;初中也很慢,日常晚高峰的内环高架;但是到高中就加速了,一路畅通的城市道路,偶尔有几个红绿灯;大学已经上了郊外的一级公路,读研究生就像上了高速公路一样,一路狂奔到目的地,还来不及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到了工作阶段,更别提了,刚开始一年半载的还算合理,后面一不小心就搭上了高铁和磁悬浮,结婚、生孩子,换工作,转眼就过了5年、10年,再一转眼孩子大了,自己就快退休了。基本是这么个节奏。我们的实际寿命可能80岁,但我们的自我感知寿命可能很短暂。

体感时间与信息量相关

有个研究表明,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对时间的感觉会变慢,让你记住更多的信息,以应对危险。反过来想,体感时间应该和信息量有关,并且成反比,你每天接受到的信息越少,越重复,你觉得时间会时间过的越快,反之亦然。我们在小时候不懂的东西很多,接收的新增信息量很大,因此觉得时间过的很慢。后来,我们的基础生活技能,社会知识已经形成框架,新的东西越来越少,你就觉得更快。这个设计是很有道理的,就像你每次看连续剧,都有片头曲和序幕(假设没有自动跳片头的功能),第一次你可能会看完序幕,第二次就会快进一下,但是没掌握好快进的节奏,怕快进掉正剧,快进的会比较慢,第三次和第四次就比较熟练了,按几下快进,什么时候停都了如指掌,一下子就快进过去了。人类基因对时间感知的加速设计有点类似于压缩包,把重复的东西压缩起来,就能腾出来空间放其它新内容。我们遇到的问题是:没有什么太多新内容可放。

换句话讲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时间流逝速度保持匀速,或者减缓一下加速的程度,就必须不断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新增大量信息。就举我自己的例子,我之前一直在一家大型资管机构做投资,做了5年,日子谈不上轻松,但时间过的越来越快,今年上半年尤其明显。到了下半年,我们从零开始自己搭建团队,从陆家嘴空空荡荡的办公室开始,到现在济济一堂,业务走上正轨,整个12月,我飞了十几次,工作量是之前的几倍,但我对时间流速的感觉一下子慢下来了。异常忙碌的人分两种,一种时间过的很快,因为他的忙碌是简单重复;另一种是时间过的很慢,因为面临了很多新的挑战,很多新的信息,新的思考。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可以判断你的工作状态。

人会忘记自己活过和怎么活的

人实在是健忘的很,这种设计也是有好处的,让你过滤掉很多细节,但你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会感觉很突兀,好像是从上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直接跳跃到下一个时间节点。在辞旧迎新的时候,人往往会感慨一转眼一年就过去了,其实时间很漫长,你想了很多事,做了很多事,但就像狗熊掰棒子,你掰一个丢一个,掰了很多,最后剩下的不多罢了。如果我们能记录点东西,这个情况会大幅改善。今年开设公众号后,基本每个星期都有更新,从3月开始到现在已经48篇文章,每篇文字良莠不齐,但都像是岁月的一个副本片段,也成为回忆的坐标,当时间流淌,记忆开始暗淡的时候,翻起这些文字总是能让那段时光鲜活起来,仿佛生命一下子丰富了很多。这也是个多活几年的好方法。

还可以通过做梦来增加体感寿命

梦也是一种生活体验,跟过日子差不多。但这个需要一些天赋和训练,就是每天都做梦,尽量结构情节复杂,醒来后还能记得,这相当于又过了一段人生,挺有意思。但如果试图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些梦,会比较危险,未来你有可能分不清哪些是梦,哪些现实发生过。而且梦也没有连续性。所以这种方法,有则有之,没有也不要强求。

人的寿命取决钟表计算的实际长度,更取决于人对时间流逝速度的感知。人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在神仙来看我们的寿命很短,只有几十天,但我们却活出了几十年的滋味。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寿命只有几十年,却可以像活200年一样过瘾。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