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关门潮汹涌来袭:传统商业模式正在被电商模式颠覆

 mentor007 2016-01-07

当前商业地产已较为饱和,然而结构性的机会依然存在,正如在这么多商业百货关店的同时,也有许多商业购物中心正在开业。作为商业地产开发商,如果搞不清楚这些变化,只能在饱和的红海里溺死。

  一、实体商业关门潮汹涌来袭

  继今年年初关闭10家门店,日前,国内百货行业领头羊万达百货被曝大规模关店,据媒体报道,万达百货计划关闭全国46家门店,剩余39家盈利门店,且一些门店还将要进行调整,压缩经营面积。

  此外,万达集团旗下大歌星KTV亦不能幸免。继去年9月,13家大歌星门店因经营不善而关店。万达大歌星剩下的80多家门店也将全面退出,这些门店或被转让,或改变成餐饮、商铺等其他业态。

  表1 2015年商业百货/超市关店+计划关店情况(部分)

  此外,麦德龙、华联、农工商、永旺、丹尼斯、远东百货、阳光百货、百盛百货、华堂商场、津乐汇百货各关闭1家;乐购、新华都、金鹰、世纪联华分别关闭2家。

  尽管已经有点触目惊心,但以上列举的只是商业百货/超市关店的冰山一角。比如,麦当劳今年将在全球关闭700家店。据联商网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1家,其中百货业态关闭25家。几乎囊括了中国当前所有最知名的企业,包括上文提及的万达百货、天虹商场、阳光百货、家乐福、百盛百货、马莎百货、津乐汇百货等。

  传统商业关店潮,绝非一时之风。过去,天虹商场开到哪里火到哪里,目前也不得不关店。业内预计这种趋势还将持续,沉浸在多年高速发展的优越感中的传统百货业乃至超市,麦当劳这样巨无霸都到了要转型的十字路口。

  二、产品过剩和电商冲击是主因

  传统商业百货、超市以及像麦当劳这样的巨无霸关店,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电商冲击,百货超市等业态被分流了消费人群,经济不景气,消费欲望也下降,而这些百货和超市试水电商,目前还没得到突出进展;二是实体零售业态未能及时满足顾客需求,销售业绩不佳;三是战略结构调整;四是房屋租赁到期。

 其中,第四点的因素几乎可以忽略,如果仅仅只是租赁到期,不会引发市场的恐慌。战略结构调整的确实有,比如天虹在关闭东莞厚街门店的同时,也在珠海等地开新的门店。这里的结构,既有商业业态,也有城市布局等。

  目前业内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第一和第二点,即受经济不景气导致消费过剩以及电商的冲击。

  1、经济不景气,产品过剩

  当前,宏观经济增速不景气。加上最近这段时间又来了股灾,最后的接盘侠亏得都关灯吃面,消费回暖动力不足,消费增速在低位运行。事实上,2012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整体一直处于下行通道中。

  当工资上涨的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时,过剩自然就产生了。这件事情无解,只能坐等。

图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2、电商冲击,抽水明显

  实体商业与电商的博弈,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健林与马云1个亿的赌约。现在整个商业地产的实体部分如同一个池塘里的水,雨水越来越少(宏观经济不景气),还有抽水机在不停地加大马力抽水去浇地(电子商务),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这不只是今年才出现的问题。2014年初——甚至2013年底,零售50强和零售100强的的销售增速已经在地平线附近挣扎(如图2)。这其中有些企业,比如苏宁云商还在做转型,若非如此,图2中的两条曲线应该都还要往下沉一些。

图2零售50强与百强销售增速

资料来源: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金公司研究部

  既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在10%左右徘徊,那么电商和实体商业就处于一个近乎零和博弈的状态。实体商业(零售)惨淡,电商却很红火(如图2)。尽管增速呈连年下滑的趋势,但是依然远高于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彼时后者还处于高位。

图3 中国网络购物规模

  移动终端的普及,更为电商的抽水效应增加了N匹马力。不服不行,因为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图4移动端购物占比变化情况

来源:艾瑞咨询、中金公司研究部

  面对颓势,不少百货/超市纷纷以各种营销方式吸引外界的视线。这只对第一种影响——宏观经济不景气有效,两个人打架,谁力气大谁赢,但是如果两个人打得正起劲的时候,有第三个人在旁边朝你开枪,力气大就失效了,第三个人就是电商。

 当前,整个商业的环境,客户的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紧靠一些小层面的术的变化已经不足以力挽狂澜。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并不是互联网发明的,传统百货业的根本问题,不在于电商的冲击,而在于沉浸在多年高速发展的优越感中迷失了自己,不思进取。线下零售商面临着租金、人工成本刚性上涨压力,未来依然堪忧,但转型线上则意味着面临大投入,竞争激烈等困境。

  去年O2O转型热火朝天,但多数百货店和购物中心的O2O计划只是停留在营销企划层面,即使运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思路也还是停留在促销层面,并不是真正的O2O。当然,O2O绝非唯一出路,因为从目前转型O2O的企业来看,成绩还需要观察。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必须要改变传统企业自身的组织架构和现有流程,只有这样才能将传统百货业的日常运营的各个方面(营销企划、商品组合、日常营运、付款退货、物流配送、客户服务)融合起来,而这也是最难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