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方向、明确方位、明晰方法,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三个要素。2016年,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势与期待,既离不开正确方向的把握,也离不开恰当方位的拿捏,又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掌握。希望这一组文章能引发您更多、更新、更深的思考。 徐洁 课堂变革的三个焦点 21世纪的高度网络化和各种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变革中,如下三个方面是未来关注的焦点。 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内容融合创新。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是注重学科领域之间的融合,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整合方面发挥协调和管理作用。课堂教学改革始终与课程改革相伴而生、相互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只有放在课程的视野下去审视与革新,才有可能发生本质变化。仅改变课堂教学手段和形式,就好比吃营养餐,配方没有变,无论花卷、蛋糕或面条,怎么吃下去效果都一样。只有改变了营养餐的营养成分,也就是说,只有解决了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程整合就是改革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措施。当前教育背景下,教育内容与方法以考试为本,机械训练与死记硬背现象还顽固存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比较重。伴随着各种课程资源的不断研发,人们的信息来源日益丰富,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挑战。教师应该有敏锐的眼光选择课堂学习内容,学生也应培养选择个性化学习的能力。课程整合是教师所拥有的课程自主权之一,整合学科内、学科间、学科与生活及社会中的相关元素,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学习最适合自己、更精当、更合理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结构性知识或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化,同时兼顾学习方式整合,这才是“轻负担高质量”的科学路径。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特征是以理解为指向,对应“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较高级的认知层次,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学习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形成内在学习动机,具有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解决问题。深度学习能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互联网倡导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习方式具有碎片化、情境性与互动性特点。技术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反馈,这让教师能够更好地使用循证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信息技术模糊了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宽了课堂教学时空,使学生实现了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就是说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信息,随时随地获得资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增强了娱乐性,而且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在纷繁的信息中,重要的已经不再是掌握特定知识,而是对信息的重要性作出判断,在各种可能的候选方案中快速作出抉择,这就突显了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这种思维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反思、质疑、分辨能力,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思维品质,是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生整体性发展。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指人的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学习的目标指向人的发展核心素养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从“知识”目标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系”,这体现了育人目标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应具体阐述所培养人的标准和要求,使学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形成更明晰的认识。由此,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指向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这样的课堂本质目标是育人,是真正践行“立德树人”德育为首的育人目标。这使教学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整体发展的关注,从学科本质出发确立学科素养,基于学科素养整合学科教学内容,进而研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教学过程强调的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课堂教学从机械学习走向了有意义学习,从学科学习转向了跨学科学习,从知识、技能走向了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系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石仁洲 课堂会被重新定义 当下,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只是利用了高科技产品,却没有真正实现课堂的变革。因此,未来我们不仅要将高科技引入教学,还要重新定义课堂的概念,通过学生电子书包、教师智能讲台,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课堂。 课前:教师可以把备好的课件和导学案通过互动软件提前发送至学生的电子书包,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堂内容,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为课堂学习和小组讨论做好准备,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课中:教师可以把准备好的练习题直接分发至学生的电子书包,学生解答后可以迅速提交给教师,教师端系统可以自动判断对错并统计出正确率,而且哪个学生做对了,哪个学生做错了,一目了然,让教师准确地掌握课堂反馈信息,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课后:学生课堂上答错的题目可以自动加入错题本,课后点击就可以复习,许多练习题还配备了详细讲解和数据统计,学生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薄弱点和易错点,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假期:教师在家就可以给学生分发资料并回收批改,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线交流。 本次课程改革是从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教育体制等进行全面改革,但现状却让人有点尴尬,尤其是教育一线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改革,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距融合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未来的课堂应该凸显以下特点。 “自带”改变学校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学生可以自带笔记本电脑、自带应用、自带云、自带平板电脑、自带手机进入课堂,“自带”成为常态,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使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课堂教学发生颠倒,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同时”成为信息化课堂的重要标志。开放的无线局域网会全覆盖,无密码wifi,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师生可以同时上网开展在线教学,同时在线观看、同时上传、同时下载、同时在线自学、同时在线上课、同时在线课堂检测和考试……师生可以同时在线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这是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动”成为一种主要学习方式。课堂以问题及问题解决为一条主线,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三大原则,以学道导学、独自学习、学道点评、学簇展示、学室展示、检测小结、评价反馈为七个环节,生进师退,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信息化使课堂教学达到“无界大课堂”成为现实,课堂教学将由自主走向自动。 “空间”成为师生自媒体式展示平台。学生在校内以及公网上建立自己的空间,学生由看客走向博客、播客、刷客等。他们在自己的空间与学友和教师相互加为好友,建立学习交流圈或群,形成网上学习共同体。学生的学习可以由自主走向自动,“越域学习”、跨界交流成为可能。“空间”是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又一个重要标识。 “大数据”成为预测、指导、评价的重要方式。师生在云服务平台上教学,必定留下教学痕迹,自然产生大数据。学校通过大数据和学习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应用大数据处理,可以对学生和教师起到及时评价和反馈作用。比如,学生自主在“猿题库”平台上进行刷题上榜活动,平台自动形成“每日题霸榜”,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兴趣。云服务“大数据”留有每一个师生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痕迹,“大数据”是学校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主要标识。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柴胡店镇中心小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