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科院专家讲真话:血压、血糖超标或不是病!无数人被误判~

 长沙7喜 2016-01-08

 


“国医大师健康”开办这么久以来,后台收到最多的提问就是:


“我这么吃(做)科学吗?”


“我的XX高,能吃……吗?能喝……吗?”


这种疑问是一个好现象:大家都对自己的健康关注,但从医学上来说,这些思虑都是没有必要的!


下面我们请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现在主管健康服务工作的高行之同志来给我们做解答,看完你会豁然开朗~




指标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


我认识一些老人,整天拿血压计在家量血压,一看超过130,就紧张的要命,加大用药量。


也有人因为老伴血糖高、血压高,一点肉也不允许吃;哪怕实在馋了,蛋糕一小口也不能尝。


许多人经常会提到因为自己血压高或者血糖高或者某某高,所以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其实,血压高、血糖高等类似的XX高真的那么可怕吗?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先生在中国科协年会上做了一场很有影响力的报告称:


“我们现在的医疗出了问题,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在科学强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们把医学误当做魔法。


可见,医学并不是魔法。




血压、血糖指:对个体仅有参考意义!


疾病:是指身体某些功能的失调或身体某些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种生理异常状态。


生化指标:是个体的医学检查生化数据;超过这一标准就是高,达不到就是低。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适用于整个群体的特性描述,对个体具有参考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疾病的判断有两个条件:


  1. 不仅要有生化指标数值的标准,

  2. 而且必须要有社会适应和功能的下降,


所以,单纯的血压、血糖测量值略高于标准值本身并不是疾病。


拿高血糖来说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诊断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标准是6.1mmol/L,美国将此标准改为5.6mmol/L。


我国2008年和2010年对血糖标准做过2次调整:第一次采用国际标准,第二次主要采用美国标准,结果:


按照第一次的标准,我国属于糖尿病的人群占成年人的15.5%,而用美国标准这个数值竟高达50.1%。


可以看出,标准一低了,有病就变成没病了。如果看不懂上面的论证,您就记住一点:


医学标准是一个诊断参考标准,而不是唯一的绝对的标准。


很多人,人们往往不清楚这一点,而迷信地以为这个值就是绝对的分界线,超过了就是病,这是对科学对医学的误读!


很多人一旦发现某指标高,惶惶不可终日,没病倒也吓出病来了!



治疗也可能适得其反


我们说控制危险因素降低疾病风险的效果显著,是指统计学数据,是面对社会群体来说的。


当把降低30%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结论用到个体时,是什么样的含义呢?


拿高血压来讲


我国40岁以上高血压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和脑卒中)发生率最高统计为15%左右。降低30%发生率,即降为10.5%。就是:


100个40岁以上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只有4-5个人受益。


我们怎么能确定自己是在(用药)有效的4、5个人内呢?还是在(用药)无效的95、96个人中呢:


心血管疾病,它不仅取决于高血压,还取决于血脂、血糖、生活方式、年龄、性别、性格,职业,遗传学等等。

因此,对心脑血管疾病因素的控制,应该把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打分,来确定高危和低危人群,如果其他都很好,就是一个轻度高血压可以不做处理。




轻度高压用药对发病率没有明显帮助,
反而有显著肝损!


还有一个研究:8000多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50mmHg以下、舒张压120mmHg左右)经过4-5年降血压治疗,发现:


治疗组和不治疗组相比,总死亡率冠心病的发病率、卒中发病率、心血管发病率都没有显著差别。相反,治疗组的人有9%发生药物的副作用



由此可见:


当前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实际结果是,因为采取措施而受益的人并不多,绝大部分干预没有任何效果,其中有些人反而使健康受到损伤。


(而如果,)把高血压的治疗起点由现在的收缩压140mmHg提高到150mmHg,舒张压90mmHg提高到100mmHg的话,(这和现在的标准并没有什么区别)可以减少1亿人服用降压药。



检查与不检查的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别


如今,医院还有许多健康机构打出了早发现、早治疗的宣传口号,毫无疑问,这是好事,是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福音。


事实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平时什么情况都没有,去体检,意外查出癌症,所以给起了一个名字叫“偶发瘤”。


肺脏做CT,50%的人发现可疑,实际上10年风险只有1.8%,所以它不是致命癌症的机会96%。


国外有多项研究更加直观:医学检查手段的高度发达,使通过各类检查发现的肿瘤患者人数明显增加。


但是,检查与不检查的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别。这些研究包括:甲状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




不迷信科学 才是真正的长寿之道!


笔者通过对二十多位国内外最长寿老人的生活习惯的分析发现,没有一位是死板的使用养生方法的,他们的共同特点只有两个:


  1. 生活相对有规律,且各具个性。

  2. 心态好,适应能力强。积极乐观,宽容大度,刚而不固,强而不迷。


这也说明了健康长寿靠的是养生原则:要符合个性,而不是僵化、教条、死板、细致入微的养生方法。


现代科学医疗技术是科学,古籍经典也是科学;不要迷信糟粕,也不要迷信科学。

人具有共性,又具有鲜活的个性;任何教条、僵化、绝对化的标准和方法都是反科学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