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母题再现】 【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2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答案】5、C 【解析】 试题分析: 5、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 【难点中心】该题以“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为材料,通过对新概念“生态裂谷”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图示内容,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生态裂谷”形成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可以判断外力以风力为主。根据图例判断绿洲分布位置,推理出河流流向,地下水流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干旱区,水源是最主要限制因素。 【考点难点突破】 【知识链节】 1.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2.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技能方法】
(1)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的成因 针对上述每一问题,要综合分析其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成因 (2)针对成因,提出应对措施 要做好这一步,关键在于加强针对性,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总结出应对措施,即包括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对人类活动的规划、管理,总之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
【热身训练】 读“我国西北地区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20世纪70~90年代末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完成1~2题。
1.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C.开采矿产 2.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
A.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答案】1.B 2.A 【解析】: 1、图示反映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则荒漠化面积扩大,故反映荒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为过度开垦耕地。所以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选B。 2、荒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故治理荒漠化主要采取的措施也从恢复植被入手。A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加剧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④过度农垦
A.①② 4.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来源:Z#xx#k.Com]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答案】3.D 4.C 3、内蒙古高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 4、图中荒漠化推进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因此与冬季西北风有关。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工程措施。华北和东北地区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冲关演练提升】 (河南省顶级名校2015届高三年级入学定位考试地理【解析】)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A.①② 2.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灌溉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答案】1.B (河北省普通高中(百校联盟)2015届高三3月质监文综【解析】)下图景观示意我国某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采取的某类工程措施,读图1,完成3~4题。[来源:学科网]
3.该景观常见于( )
A.黄土高原
C.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4.下图四幅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上图景观的是( )
A.① 【答案】3.A 【解析】 3、读图可知,图中景观表示的鱼鳞坑,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而修建的生态保护工程,故应该为黄土高原。 4、由上题可知,该图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故可以排除A、B项;鱼鳞坑主要是截留水土,以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故鱼鳞坑应该朝向等高线的高处,故应该选C项。 考点:该题考查黄土高原保持水土的措施。 5.(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5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地理【解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下图所示区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据图可知该区域( )
A、受来自印度洋湿润气流的影响,东南部降水较多 B、温度变化剧烈,平原地区风力作用显著 C、运河调节了阿姆河的径流,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 D、可通过减少灌溉面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示可知该图位于中亚地区,该地区的降水应来自大西洋的气流而不是印度洋水汽,因此A项错误。由于该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大且风力强盛,境内多荒漠,因此B项说法正确。图中运河取了阿姆河的水,使阿姆河水量减少,因此会导致流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因此C不正确。D项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应从开源与节流方面解决。 考点:中亚自然环境 (2013年高考地理(海南卷)_启迪慧想_新浪博客)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7.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C.丙地区荒漠化
【答案】6.D 【解析】 6、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分布。图例中显示有冰川,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7、本题考查流域综合开发。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荒漠化的防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