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许愿真 2016-01-08

微专题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母题再现】

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2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来源:Z*xx*k.Com]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5  6D

【解析】

试题分析:

5、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

【难点中心】该题以“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为材料,通过对新概念“生态裂谷”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图示内容,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生态裂谷”形成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可以判断外力以风力为主。根据图例判断绿洲分布位置,推理出河流流向,地下水流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干旱区,水源是最主要限制因素。

考点难点突破】

【知识链节】

1.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2.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技能方法】

 某区域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1)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的成因

针对上述每一问题,要综合分析其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成因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对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对上述与某生态问题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自然条件包括:由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坡度较陡;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形成,冲刷力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土质由粉砂颗粒组成,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人为原因包括:对植被的破坏尤其是对森林的砍伐;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等;露天开矿的采矿方式。

(2)针对成因,提出应对措施

要做好这一步,关键在于加强针对性,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总结出应对措施,即包括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对人类活动的规划、管理,总之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

 

【热身训练】

读“我国西北地区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20世纪70~90年代末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完成1~2题。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过度开垦

C.开采矿产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

A.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B.实施人工降雨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1.B 2.A

【解析】:

1、图示反映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则荒漠化面积扩大,故反映荒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为过度开垦耕地。所以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选B。

2、荒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故治理荒漠化主要采取的措施也从恢复植被入手。A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读图回答3~4题。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3.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加剧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④过度农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来源:Z#xx#k.Com]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答案】3.D 4.C

3、内蒙古高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

4、图中荒漠化推进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因此与冬季西北风有关。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工程措施。华北和东北地区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冲关演练提升】

河南省顶级名校2015届高三年级入学定位考试地理【解析】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来源:##Z#X#X#K]

2.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灌溉               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D.夏季风强劲

【答案】1.B   2.C
【解析】
试题分析:
1.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主要是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①对。与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无关,②错。降水量少,淋盐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③对。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与盐碱化无关,④错。
2.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势低平,距海近,沿海地区海水浸渍,C对。人类不合理灌溉不是自然原因,A错。降水集中,降水多,盐分随季节变化大,B错。夏季风强劲,带来降水多,不是导致盐碱化的原因,D错。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

河北省普通高中(百校联盟)2015届高三3月质监文综【解析】下图景观示意我国某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采取的某类工程措施,读图1,完成34题。[来源:学科网]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3.该景观常见于(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D.华北平原

4.下图四幅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上图景观的是(  )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A.   B.   C.   D.

【答案】3.A  4.C

【解析】

3、读图可知,图中景观表示的鱼鳞坑,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而修建的生态保护工程,故应该为黄土高原。

4、由上题可知,该图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故可以排除A、B项;鱼鳞坑主要是截留水土,以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故鱼鳞坑应该朝向等高线的高处,故应该选C项。

考点:该题考查黄土高原保持水土的措施。

5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5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地理【解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下图所示区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据图可知该区域(  )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A受来自印度洋湿润气流的影响,东南部降水较多

B温度变化剧烈,平原地区风力作用显著

C、运河调节了阿姆河的径流,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

D、可通过减少灌溉面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示可知该图位于中亚地区,该地区的降水应来自大西洋的气流而不是印度洋水汽,因此A项错误。由于该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大且风力强盛,境内多荒漠,因此B项说法正确。图中运河取了阿姆河的水,使阿姆河水量减少,因此会导致流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因此C不正确。D项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应从开源与节流方面解决。

考点:中亚自然环境

2013年高考地理(海南卷)_启迪慧想_新浪博客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6-7题。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6.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答案】6.D   7.C

【解析】

6、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分布。图例中显示有冰川,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7、本题考查流域综合开发。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荒漠化的防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