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病调理三要法 肝病论文 (2015-06-06 11:12:26)

 木子的书屋 2016-01-08

目前,各类肝病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渐摸索出了肝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认为肝病主要是在外感邪毒作用下,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的结果。治疗肝病,必须根据肝脾肾功能失调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调理,达到最终病愈的目的。今简介于下:

一、调理脾胃法

脾胃居中央,脾与胃—脏—腑相表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存中央灌溉四旁,脾胃有病四旁必伤。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脾胃者,水谷气血之大海也。脾胃与中央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而升降出入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脏腑器官功能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万物有供则生,无供则乱,乱则病。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的运化和胃的受纳功能失调必然会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病变,其他脏腑功能病变也会影响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纳为进,受入存藏之意,化指腐化与吸收而言。所以说,受纳和运化正常是脾胃功能健全的标志,反之则病。调理脾胃功能,增进饮食减少大便次数是验证脾胃功能正常的最佳方法,也是肝病各项化验检查指标恢复的主要依据。只有脾胃功能正常,肝病恢复就快。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早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训,《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说明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赖饮食食物的营养,所以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也”。

    治疗肝病调理脾胃主要从以下两点出发:

1、求胃气,增加食纳。增进饮食,应根据患者的嗜好与现状而定。粗细、咸淡、辛甘五味要调配适当,以进食后无不适感为宜。古有膳食疗法,有助养生之道,如家庭收入丰盈就不怕灾荒。只有收入增加,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各种功能活动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是有了收入,有了物质基础,必须使机体各脏器正常运转,收支相宜,阴阳才能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所见,有些是罹病致饮食减少,有些是饮食减少后致病,但总是以饮食增加为目的。治疗应根据邪气轻重,病情缓急而定。饮食增加是检验病邪祛除与否的重要方法,如慢性肝病长期饮食不佳,应先调其饮食运用膳食、药物及情志调理等方法,使饮食大增,气血生化有源,气机调畅,病可渐愈,各项指标亦易于恢复正常。

2、求脾气,加强运化。大便次数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脾之运化功能的强弱,故减少大便次数是增强运化功能的重要方法,但必须以胃纳做基础,总之,大便次数少则健,多则弱。临床中饮食增加,大便自如,前后均匀,每天或两天大便一次,便后无不适之感又无早起大便情况,我视为正常,据千余例肝病患者统计表明,食欲不振,大便次数每天在2次以上或早起大便的占70%以上。通过治疗使大便次数减少,食欲增加也不早起大便,肝病均易康复,各项检查指标均可恢复正常。此即“培土养木法”但因各种原因,食量不增加,大便又不能调理正常,肝病多可加重,长期不愈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调脾理胃功能,对肝病的治疗十分重要。急性求胃气,慢性求脾气。气血来源于脾胃,调胃可以健脾,健脾可以养胃,气血有病变,必先求治于中土。只有脾胃健运,机体才能康复。古有“四时以胃气为本,得谷者昌,绝谷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即为此意。

二、调肾法。

 肾为生命之根,又是元阴元阳所藏之地,不可过度损耗。肝肾同源,精血互化,为此肝病必须注意益肾。只有肾气强盛,肾精充足,肝病才能康复。肝属木,肾主水,水生木,肝木需赖肾水的滋养才能保持其生机盎然。如人体消耗水液过多,水不涵木,肝木失去水液的涵养,枝叶枯萎,失于生发之机,便易发肝病。水亏则火炽,阴虚火旺,情欲激发,火旺木焚,可导致出血、昏迷而使肝病加重。对肝病来说有一份阴血,便有一份生机。在治疗肝病中,对肾脏的功能保护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物质固藏法:

(1)禁忌房事,详查精血流失情况,必先加以杜绝。

(2)调经固带,月经不调,提前或量多等,必先调理。多次的人工流产、多产或产后调养,对肝脏均有影响。白带的增多,营养物质的流失,也与肝病愈后有密切关系。

(3)血液流失情况,如有鼻衄、齿衄、吐血、尿血、便血等出血现象,应及时纠正。手术后出血量多,须及时补充血液并加强营养。总之,不能再发生气血流失现象。

2、饮食调养法: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阴虚病人忌辛温燥烈的药物、烟酒、干燥食品(特别是小儿),必须使阴津不再损耗,保持阴阳平衡。鸡在五行属木,性热易生火动风,最易诱发肝病或使病情加重,故肝病患者应忌食鸡肉。

3、静养法:不可过度疲劳,注意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上情况必须严加注意,否则久治不愈。但有些肝病,必须有适应的活动,总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三、调肝法

这里讲的调肝法,主要是指用情志调理的方法,来达到治愈肝病的目的。

疾病的发生,乃由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脏俯经络等生理活动异常,气血阴阳协调关系遭到破坏的结果。

肝病或本脏自病,或由其他脏腑发生影响转变而致,肝脏自病者,多为实证,当重点调理肝脏,以祛邪为主,兼顾他脏,邪去则正安。由其他脏腑病变影响转变而致者,当以调理原发脏腑为主,调肝为辅。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在中医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使正气恢复,邪气退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愈肝病的目的。

古人有言:“百病皆生于气。”“气”泛指精神情志方面的异常。尤其是肝病与“气”的关系最为密切。人具有高度达的心理系统,能产生复杂的情感思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超出人体正常生理范围的情志变化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失调而致疾病发生。古人早已认识到通过情志疗法治疗疾病的道理。如《素问.移情变气论》云:“余闻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灵枢.贼风》云:“祝而己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百病之情。先知其病之所从生,可祝而已。”

情志活动虽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活动,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正常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情志异常对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影响在于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如因情志不畅而致肝病,而在治疗中不注意情志调理,使气血调和,重病可以转轻,轻病可以转无,无病可以长寿。郑守谦云:“郁非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又说:“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如郁思难伸,肝木不能随其条达畅茂之性,疏泄失调,上可犯神明,中可克脾胃。反克侮肺金,下可走肠间,致人为病。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郁轻气不顺,郁重血不行,气血不和,脉络不通,久而积成  瘕痞块,痼疾成矣。

 情志调理方法甚多,具体归纳如下:

1、疏导法: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为病人讲解一些疾病常识,分析其病情,解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转移法:用一定的诱导方式,如琴棋书画、听音乐、散步谈心、外出旅游疗养、改变生活环境或婚姻状况,分散或转移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改变更易消极的情绪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使心情舒畅,气机调和,诸病若失。曾治一妇女肝痛不愈用药物调理少效,仔细询问,得知患者对配偶不满意。后离婚再嫁了一个如意的丈夫,婚后心情愉快,多年的肝病顿然消失。

3、相胜法:根据情志与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对因某种情志刺激引起的情志疾病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控制调节,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4、释惑法:针对患者由于误解疑心猜测而导致的病证采用揭示事物真相或设法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而达到治愈肝病的目的。

5、顺情法:对病人因某些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忧思成病者,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使其遂愿,肝病亦自然减轻。

6、发泄法:病人积愤日久,郁思成疾,在适应的时机,或触景生情,或痛哭一场,或狂然大呼,性格暴躁者大发脾气,久郁的积闷一下子发泄出来,而后便心情舒畅,疾病也随之减轻或顿然若失。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守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医务人员尽量安慰病人,精心的治疗,热情的护理,耐心的疏导,解除情志致病因素,使之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气机调畅,气血和平,则有利于肝病的康复。

  以上肝病调理三要法,不仅适于肝病的治疗,亦适于其他疾病的治疗。

 

肝病论文

 论文(一)辨肝音诊肝病

    肝音诊断法是笔者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治疗肝病的一种独特诊断方法。这里所说的肝病,是指以现代医学解剖内容为主的肝脏疾病。将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弯曲轻轻叩击肝区发出的声音称之为肝音。正常肝音为较清的鼓音。临床中根据叩击肝区发出的声音清浊不同,把肝音分为浊音和鼓音,并认为肝音与病变性质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笔者临床常根据肝音来推断肝病的病机,并以此指导辨证用药。

一、浊音(又称石音)

叩击声不灵,发音如击石样,如有物填塞,称之为浊音或石音。有以下几种病理变化可出现肝区浊音。

1、气滞血瘀:肝失疏泄,气滞不通,瘀血著肝,积久成痞故叩击声如击石而疼痛。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散结。药用柴胡、白芍、木香、炮山甲、鸡内金、土元、三七、丹皮、路路通、三棱、莪术、海浮石、海藻、浙贝母、瓦楞子、川芎、桂枝等。正气虚者可加益气养血,选加黄芪、人参、红参、当归等。

2、湿浊内阻: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不化,结于胸胁之下。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常兼见胸胁痞满,呕恶,气短,腹部有波动感,大便溏泻或不爽,叩击肝区时发出沉实之浊音,舌淡胖大有齿痕,脉濡缓。治以健脾利湿,疏肝和胃。药用二丑、川扑、大腹皮、木香、柴胡、香附、黄芪、白术、郁金、泽泻、薏苡仁、车前子、葶苈子、白蔻仁、砂仁、云苓等。如寒湿过重,形体壮实者,可用温中散寒逐水法,选加黑附子、吴茱萸、沉香、大戟、芫花、甘遂等。湿去水除再以补益善后。

3、中阳不振:上焦失宣,胸中大气下陷,症见胸胁胀满,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或喘,胁下痞块(肝脾肿大)质硬,叩击肝区发出如石样浊音。治以益气升阳,理气化湿,软坚散结。药用黄芪、升麻、桔梗、生香附、柴胡、防风、枳壳、香橼、佛手、白术、木香、九香虫、炮山甲、三七等。其中黄芪一般用量在60克左右,生香附用至30克,柴胡用至20克,升麻用至20克方能显效。

二、鼓音(又称清音)

    叩击肝区时发出中空如鼓的声音叫鼓音,又称清音。鼓音是和浊音相对而言。正常人叩击肝区时可发出较轻微的鼓音,无疼痛不适的感觉,反之者为病象。临床上也以此作为判断肝病预后好坏的指标。肝病后期肝硬化肝萎缩往往见到鼓音。鼓音多表示火热邪炽盛或肝肾阴虚,津液大伤。急性肝坏死往往可叩击到鼓音。治以清热解毒,泻火散结或加以滋补肝肾。药用金银花、连翘、栀子、黄柏、知母、沙参、麦冬、枸杞子、生地、白芍、丹皮、龟板、鳖甲、山萸肉、玉竹、黄精、女贞子、旱莲草、生麦芽等,慎用芳香理气,性燥化火之品,否则更伤阴液,病转危重。还有一种情况,肋下鼓音,肋间浊音,浊音区有刺痛,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多见于肝病初中期,为气滞血瘀所致,可见痞块(肝肿瘤)形成。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药用柴胡、白芍、桃仁、红花、香附、鸡内金、三七、土元、炮山甲、丹皮、木香等。并注意滋补肝肾,健脾和胃,根据情况可选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萸肉、山药、白术、红枣等。

论文(二)肝病发热证治

在肝病过程中,有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严重影响着肝病的恢复。其中高热多见于急性肝病,低热多见于慢性肝病,尤以青年女性为多见。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肝病发热有了点滴认识,今将其证治简述于下:

1、热毒炽盛,迫血妄行型。

多见于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肝脓疡和肝硬化过程中,也可出现高热,随着病情的稳定,体温可趋于正常。如突然发热,体温在39篊以上,并出现意识模糊,神昏谵语,发斑或出血,身目发黄,烦渴,尿少等症状,此为急黄。本症发病急骤,变化迅速,需及时救治,速予大剂清热解毒,凉血通下之品,药用犀角(或水牛角)、大黄、栀子、黄连、黄芩、茵陈、生地、丹皮、元参、板蓝根、葛根、天花粉、寒水石、钩藤、玳瑁等。并配合安宫牛黄丸,静点清开灵、醒脑静,以清热解毒,泻火退黄,凉营开窍。阳黄兼有表证,发热恶寒者可配合解表之法。

2、肝胆湿热,疏泄失调型。

症见长期低热,午后加重,恶心呕吐,纳呆食少,口苦咽干,胁肋胀痛,身重乏力,头目昏沉,便溏不爽,妇女带下色黄量多,舌苔黄厚腻,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利胆通便。药用龙胆草、黄芩、藿香、佩兰、栀子、大黄、川朴、白蔻仁、滑石、竹茹、茯苓等。

3、阴虚内热型。

房事不节,劳力过度,肾精亏耗,内生虚热,或肝病日久,湿热留恋,内伏阴血,伤津耗液,导致虚热缠绵不愈。阴血暗耗,虚热灼伤脉络则见鼻衄、齿衄。低热以午后为重,或夜热早凉,伴五心烦热,颧红面赤,失眠,盗汗,口干咽燥,渴而不欲多饮,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以育阴解毒,凉血除蒸。药用知母、地骨皮、沙参、麦冬、石斛、丹皮、蒲公英、旱莲草、女贞子、制鳖甲、龟板、青蒿、生麦芽等。

4、气血虚弱型

劳累后发热加重,气短懒言,自汗畏风,纳呆食少,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嫩,脉沉弱或沉细无力。此系素体虚弱,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脾胃损伤,化源不足,气血虚弱,虚阳外越,加之湿热未清,正气无力抗邪外出,故为低热缠绵。治以益气养血,兼以疏肝理气祛湿,药用黄芪、当归、山药、白术、柴胡、茯苓、制首乌、知母、制鳖甲、丹皮、地骨皮、黄精、白芍等。气血虚弱所致的低热临床比较常见,随着脾胃功能的恢复,气血生化有源,低热自去。

临床中肝病发热的出现并非单纯局限于某一种因素,肝胆湿热,肝肾阴虚,气血虚弱或相兼出现,总须抓住病因,分清主次,辨明兼证,灵活辨证用药。但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发热,治疗时一定要注意顾护脾胃,滋阴不可过于滋腻碍胃,补气养血不至与甘甜壅滞,清热解毒不可过用寒凉败胃,邪气未尽必须同时兼顾祛邪。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另外,肝硬化腹水,逐水(指泻下逐水,利尿过甚或抽取腹水)也可引起发热,故在攻泻腹水前应先清其郁热,后攻逐其水,则热去水清,病势才能缓解稳定。

论文 (三)肝病出血证治

  本文所说的肝病,是指以现代解剖学内容为主的肝脏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出血多见于肝病中晚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肝病出血一般表现为衄血、吐血、便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一再强调血证不论病程长短,其势多急,损伤元气较甚。肝藏血,长期出血不止,或暴出量多,气血大虚,是造成肝病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根据《内经》“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止血为第一要务。抓住出血这一主证,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今将肝病出血证治分述如下:

1、衄血(包括鼻衄、齿衄、肌衄)

    衄血多火热为患,火有虚火实火之分。肝病初期发生衄血多为实证,慢性肝病则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如平素肝火偏亢,湿热壅盛,日久必耗肾阴。肾阴亏虚,水不涵木,木火刑金,血随火升则为鼻衄。齿为阳明胃经所过,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火偏亢或肝肾阴虚,虚火妄动,灼伤脉络则为齿衄。湿热瘀阻,脉络不通,或热毒入血,迫血妄行,溢于肌肤则为肌衄。故对衄血的治疗当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滋肾养肝为法。分别衄血的不同病机,用药各有侧重。鼻衄者,常用药物如炒黄芩、炒栀子、桑白皮、麦冬、元参、蒲公英、白茅根、茜草、三七、丹皮、仙鹤草、大小蓟、藕节等,齿衄者常用药物如大黄炭、生石膏、知母、竹叶、黄连、黄芩、黄柏、蒲公英、生地、元参、石斛、麦冬、三七等,肌衄者常用药物如犀角(或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阿胶、三七、茜草、仙鹤草等。

    衄血日久,气血皆虚,治疗当以益气养血为主,佐以清热解毒凉血之品。益气可选用太子参、沙参、人参、西洋参等。如出血且肝功能损伤严重,并见面色黎黑、腹水、黄疸、脾大、蜘蛛痣、肝掌、腹胀、纳呆、低热缠绵等证,预后不良。2

2、吐血

    肝病吐血多见于肝硬化或肝癌患者。肝硬化后,门静脉压增高,血液回流受阻,侧枝循环建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吐血)。出血必量多势急,血色鲜红,中医辨证多属于暴怒伤肝,肝火犯胃,胃络损伤。治以清肝解郁,泻火解毒,凉血止血,药用生石膏、知母、沙参、麦冬、丹皮、白芍、黄芩、炒大黄、三七粉、代赭石、茜草等。肝病日久,气血亏虚,脾不统血也可发生吐血,常反复发作,血色暗淡,治以补气摄血,药用黄芪、人参、土白术、龙眼肉、炒枣仁、阿胶、当归、三七粉、仙鹤草、红枣、炙甘草等。

    对于吐血的治疗,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的治疗吐血三要法很有见地:“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这三项原则对于肝病吐血的治疗也很有指导意义。肝病吐血多见于晚期肝病患者,病情危重,最易发生肝昏迷而导致死亡,故当及时救治。

3、便血

    肝病便血常见的原因有湿热和脾虚两种情况。急性肝病多为湿热毒邪壅盛,蕴结于肠胃,血络损伤,故见大便下血。肝病后期,气血俱虚,脾不统血,血溢肠胃,随便而出。肝病便血由脾虚血失所统者居多。湿热伤络者,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药用炒黄芩、黄柏、白芍、阿胶、三七粉、黑地榆、大黄炭、茜草等。脾不统血者,治以健脾温中,养血止血,药用黄芪、当归、炮姜、三七粉、土白术、艾叶炭、黑黄芩、阿胶、侧柏炭、乌贼骨、白芨、黑地榆、黑蒲黄等。
论文(四)肝昏迷证治

    由于肝脏机能严重受损引起的代谢极度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障碍,出现意识改变和精神异常以至昏迷,称为肝性昏迷,又叫肝性脑病,多见于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后期。肝昏迷的出现是肝脏机能衰竭的标志,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中一般分为急性肝昏迷和慢性肝昏迷,现就肝昏迷的中医药治疗简述于下:

1、急性肝昏迷

    多见于急性重症肝炎,发病迅速,发展险恶多变,死亡率高。此乃外染疫毒之邪,内有湿热蕴结,火毒炽烈,耗气伤阴,邪热内迫营血,上扰神明,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肢体抽搐,高热,黄疸,出血,或出现少量腹水,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焦黑,脉弦大而数。速当急救,中西医结合。中医予以清热解毒,清营凉血,平肝息风,醒脑开窍,药用犀角(或水牛角)、羚羊角、大黄、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金银花、地丁、蚤休、生地、丹皮、赤芍、菊花、钩藤、石决明、石菖蒲、莲子芯等,并可配合中成药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鼻饲给药。

2、慢性肝昏迷

    多见于肝硬化晚期,或由于长期使用利尿剂,大剂量攻下逐水,多次大量抽放腹水,泄泻,大出血,过多使用损坏肝脏的药物及手术感染等诱因所致。此时,肝实质性破坏,肝功能损坏严重,发展至后期肝功能衰竭,失去代偿功能,出现意识改变和精神异常,终至昏迷。此种情况多为久病体虚,气血不足,阴阳俱损,肝肾阴虚,血不养肝,虚风内动;或湿热毒邪伏于血分,扰及神明;或痰浊蒙蔽清窍所致。症见精神疲惫,意识恍惚,语无伦次,循衣摸床,视物模糊,倦怠嗜卧,进而昏迷不醒,二便失禁。以扶正驱邪,开窍醒神为治疗大法,或益气养阴,或回阳救逆,或清热化痰,通腑泻热,或平肝息风,开窍醒神。一般情况下,昏迷重者偏重通泻,昏迷轻者偏重补益,药用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犀角、羚羊角、丹皮、玳瑁、栀子、黄连、菊花、郁金、节菖蒲、川贝母、天竺黄、云苓、莲子芯、竹沥、枳壳等。根据病情,灵活加减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