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穴位都相当于一味中药 一、手太阴肺经 1、中府:①中府-补中益气丸②中府(泻)-桔梗③中府(泻)配肺俞-紫菀 2、云门(泻)配水分(灸)-葶苈子 3、尺泽:①尺泽、复溜-麦味地黄丸。肺肾阴虚之咳喘、慢性咽炎②尺泽(泻)-白前③尺泽(泻)配太溪(补)-五味子。 4、孔最、风门穴-通宣理肺散。 5、经渠配风门(泻)-前胡 6、太渊:①太渊穴-是补中气之气最强②紫苏叶③太渊、商丘-参苓白术丸,健脾止泻。 7、鱼际:①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②鱼际(泻)配足三里(补)-沙参 ③鱼际-可保肺的平安无恙。一定要配合合谷、足三里使用④鱼际、合谷和足三里-玉屏风散或者防风通圣散,大增强卫气的护卫防御功能。 8、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 9、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商阳穴- 开塞露,这个穴是一个专门治疗便秘的要穴。 2、合谷:①合谷-是人体保健第二保健大穴,每天按揉,可以很好地提高卫阳的功能②合谷、复溜-麻黄③合谷(泻)-黄芩④合谷-根除肺阴虚 ⑤合谷、足三里、鱼际-治疗肾阳虚的三个穴位。 3、上廉(泻)-苦参 三、足阳明胃经 1、足三里:①足三里-“拍击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此穴可养胃、补肾、补肺,要配合合谷使用②足三里(补)配三阴交(补)-甘草③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④足三里(泻)-厚朴⑤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 2、天枢:①天枢(泻)-枳实②天枢(灸)-木香 3、丰隆:①丰隆(泻)-火麻仁②丰隆(泻)配中脘-天南星。 四、手太阴脾经 1、隐白:①隐白(补)-干姜②隐白(泻)-三七。 2、大都穴-补钙药,这是脾经上的补钙要穴。(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 4、太白、商丘、太冲三穴-补中益气丸。 7、阴陵泉:①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②阴陵泉(泻)-白茅根③阴陵泉(补)-草豆蔻。 8、血海(泻)-延胡索。 五、手少阴心经 1、少府穴-清心泻火、牛黄清心丸。
2、少冲(针出血)-山豆根。 3、神门:①神门(泻)-栀子②神门穴、大都穴-牛黄清心丸③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④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少泽(泻)-木通。 七、足太阳膀胱经 1、睛明(泻)-决明子。 2、委中(针出血)-黄柏。 3、
承山、阳陵泉、三阴交-治肝血阴虚的三个特效穴位。 4、申脉穴-纯阳大药,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5、风门:①风门(灸)-羌活②风府-防风。 6、天柱-藁本 。
7、大杼:①大杼-虎骨(用代用品)②大杼-桑寄生。 8、膏盲(灸)-麦冬。 9、肺俞:①肺俞(泻)配气海-杏仁②肺俞(灸)-阿胶。 10、心俞(泻)-琥珀 11、肝俞:①肝俞、肾俞、太冲 -先天体弱②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③肝俞(灸)配肾俞(灸)-枸杞子。 12、胆俞(泻)-茵陈。 13、三焦俞(泻)-山楂。 14、脾俞:①脾俞(灸)-薏苡仁 ②脾俞-大腹皮 。 15、肾俞:①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②肾俞(灸)-肉苁蓉。 16、腰阳关(补)-锁阳。 17、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 18、大肠俞(泻)-桃仁。 19、小肠俞(泻)-瞿麦 肝俞(泻)-石决明。 八、足少阴肾经 1、
涌泉:①涌泉(泻)-泽泻②涌泉(补)-柏子仁。 2、然谷穴-大补阴丸。 3、太溪:①太溪、复溜和涌泉-十全大补汤②太溪(泻)配风市-防己 4、复溜①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②复溜穴-六味地黄丸。 5、俞府(灸)-沉香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 1、大陵:①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②大陵(泻)-朱砂③大陵穴-西药吗叮啉,为您增加胃动力。还有健脾的功效。 2、内关:①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②内关-藜芦③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 3、间使(泻)-牡丹皮。 4、
曲泽(针出血)-石膏。 十、手少阳三焦经 1、支沟:①支沟(泻)-红花②支沟(泻)-瓜蒌。 十一、足少阳胆经 1、足临泣:①足临泣(泻)-连翘②足临泣(泻)-白蒺藜 2、悬钟(补)配中极(补)-菟丝子。 3、阳陵泉:①阳陵泉、太冲-逍遥丸②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③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 4、环跳(泻)-海桐皮。 5、肩井(泻)-牛膝。 6、风池(泻)-薄荷。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大敦:①大敦(灸)-车前子②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 2、行间:①行间(泻)配中极-赤芍 ②行间(泻)-龙胆。 3、太冲:①太冲-五灵脂②太冲配肝俞-白芍。③太冲配阳陵泉-逍遥丸。 5、曲泉:①曲泉-肝肾的要穴。相当于杞菊地黄丸②曲泉-去湿的要穴,相当于中药“二妙丸”③曲泉(灸)-小茴香。 6、章门(不补不泻)-香附。 十三、督脉 1、命门(灸)-鹿茸。 2、大椎-桂枝。 3、哑门-竹沥。 4、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 5、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 6、水沟-石菖蒲。 十四、任脉 1、中极(灸)-熟地黄。 2、关元(灸)-肉桂。 3、气海(灸)配三阴交(灸)-艾叶。 4、神阙:①神阙(灸)-附子 ②神阙(灸)配气海-人参。 5、水分(灸)-猪苓。 6、中脘:①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 ②中脘(灸)-高良姜③中脘-巴豆中脘(补)配胃俞(灸)-橘皮 ④中脘(补)配足三里(泻)-莱菔子。 7、上脘(泻)-淡竹叶。 8、内庭穴-去胃火,相当于牛黄解毒。 9、膻中(灸)配隐白(补)-黄芪 。 10、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 11、手四穴(针出血)-食盐。
|
|
来自: 儒杏书斋1910 > 《7经络、按摩、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