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的微信圈已经被有关IBM的文章刷屏了,第一波是通过一篇IBM的内部邮件,进而分析得出IBM要转型为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Cognitive Solution & Cloud Platform Company),同时宣称IBM要放弃GBS全球咨询服务与GTS全球技术服务,转而成立两大新的业务部门——Cognitive Solution与Cloud Platform。接着第二波,即IBM CEO罗睿兰(Ginni Rometty)在CES 2016大展上正式宣布借认知计算平台(CCP,Cognitive Computing Platform)重返消费领域,而这个CCP就是大名鼎鼎的沃森(Waston),并强调IBM将成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云平台厂商(Cognitive Solutions Cloud Platform Company),也变向证实了早前透露出的IBM邮件内容。
很多人就此分析,IBM又开始转型了,甚至将其视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郭士纳( Gerstner)带给IBM的变革,然而在我看来,IBM其实没有转型,如果说硬说转了,其实早在8年前就开始转了,只是现在可能刚进入正途! 在分析此次IBM新的动向时,必须要说一说所谓的IBM放弃咨询业务的传言。一切还是由IBM的邮件开始,网上获取的原文如下 (括号中为笔者翻译): In cognitive solutions(认知解决方案) + We are creating a single IBM Global Industries organization, with the mission for industry strategy and engagement across IBM, bringing together all our industry expertise from GBS and S&D.(我们正建立一个单一的IBM全球行业部门,其使命是,汇聚来自GBS与S&D(销售与分销)部门的行业经验,横跨整个IBM参与到行业战略变革中) + We are establishing a single, integrated Cognitive Solutions Team, to provide clients with industry-focused repeatable offerings across the spectrum of analytics and cognitive, as they digitize their businesses, with emphasis on a core set of high-growth industries primed for cognitive transformation. The Industry Solutions Sales Teams will focus on complex/custom industry solutions. (随着客户数字化他们的业务,我们正建立一个整合型认知解决方案团队,为客户交付从分析到认知的广泛的可重复的标准化方案组合,帮助那些高增长的核心行业客户做好认知转型的准备。而行业解决方案的销售团队将专注在复杂/定制化的行业解决方案) In cloud platforms(云平台) + We are integrating IBM middleware into IBM Cloud, where it will be the heart of hybrid. We will continue to cloud-enable all of our current middleware, solutions and services. And throughout the coming year, we will make additional high-value cloud services directly callable by our on-premises software products.(我们正将IBM的中间件向IBM云中整合,而它将成为混合IT的“心脏”。我们将持续云化我们所有当前的中间件、解决方案与服务。在未来的一年里,我们将会基于现有的内部部署的软件产品直接创造高附加值的云服务) + We will accelerate and continue building the premier cloud stack and developer environment.(我们将加速并持续构建最好的云堆栈与开发者环境) + At the same time.IBM Systems will focus on designing,developing and delivering leading-edge software, servers and storage built for a hybrid cloud model.(与此同时,IBM系统部将专注于开发、设计与交付领先的软件、服务器与存储,以帮助客户构建混合云模式) 显然,在这封内部邮件里,我们没有看到所谓的放弃GBS与GTS的言论,有的只是汇聚来自GBS与S&D(Sales and Distribution,销售与分销)部门的行业经验,把整个IBM,而非只是某个业务部门,融入到行业变革中。因此,咨询与技术服务非但不会取消,还将拥有更高的地位,因为GBS就是行业专家,如果IBM决意将自己定义为带领行业转型的领导者角色,不可能没有GBS这个先头部队。 有人可能会问,咨询服务真的那么重要吗?别的不说,你自己回想一下,是不是平常买个你不熟悉的产品,你都想找人咨询一下?只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咨询的人大多是亲戚朋友,不收我们钱而已。 企业也是一样,你以为真正部署时投入的上万上亿的钱是拍脑门想出来的?不可能!而这就是GBS的价值,GBS汇聚了大量的行业专家,他们本身就是行业资深的从业者,所以他们的经验对于相关企业来说,就是值得花线购买的。需要担心的是,GBS内部的人员的知识构成能否跟上技术与商业变革的潮流。为此,在2015年,IBM也专门针对认知计算的行业应用进行了行业顾问人员的扩充与调整,可见IBM对于行业的重视,如今的表态则意味着未来IBM会更加专注于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变革。如果你是IBM的掌门人,GBS有理由取消吗? GTS取消更是无稽之谈,可以说只要IBM还销售一天的产品与技术方案,相应的技术服务就不可能消失,战略外包服务也是如此。GTS与GBS是IBM服务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未来变的可能是名字与人员组成,但核心的服务不会消失。所以,根据一篇内部邮件就断言IBM要放弃GBS与GTS,真是荒唐。 此次IBM高调现身CES 2016大展,无疑表达了强烈的信号,即通过相关行业的“认知计算的转型”来让IBM的品牌触及最终的消费者,在大会上,IBM宣布了Waston CCP与4家公司在消费领域里的合作。 惠而浦
家用电器厂商惠而浦(Whirlpool)与IBM合作,实现家用电器的物联网与高级服务。IBM的Watson服务包括认知分析、数据管理和保护,从而可以让惠而浦能及时了解用户的习惯 ,更有前瞻性的服务于他们的客户。比如根据用户使用烤箱的习惯(食物喜好、营养状态等),来为其提供定制化的健康食谱。 安德玛
体育用品公司安德玛(Under Armour)与IBM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UA Record”,相当于个人健身的数字化助理,它将汇总安德玛全球1.6亿用户的相的健身与健康数据(如睡眠、健身、活动和营养等),为用户提供健身指导(比如推荐符合某一健身指标的运动)。 软银机器人
IBM和软银机器人控股公司(SBRH)合作推出了基于Watson CCP的智能机器人Pepper,它可以与人类正常沟通,可识别文字、图像和语音,通过行业定制化,可以在银行服务台、餐饮、零售、酒店、医疗接待等领域为人类提供智能的信息化服务。 美敦力
IBM与医疗技术与服务公司美敦力(Medtronic)在糖尿病管理方面展开深入合作,通过Watson的认知计算服务,现已达到了一个关键的里程碑,目前正在测试的一个糖尿病管理应用程序,可以提前三小时预测低血糖事件,以让糖尿病患者有充足的时间采取行动,降低不必要的发病损害。 以上四个合作案例,相当于Watson CCP在体育、服务、医疗与家电行业的实践,也可以清楚的看出Watson CCP的发力方向,即为相关行业自身的变革提供幕后的智能化支持。 可能有人会强调认知计算与人工智能(AI)的区别,其实大可不必,两者并不冲突,一个更偏向于技术体系,一个更偏向于最终的应用形态。从以上四个案例中,的确可以认为认知计算的渗透,让更多的产品与服务具备了智能,而认知计算本身也是在向人脑致敬,所以双方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Watson 本身,相信很多人已经不陌生了,其在2011年12月15日的智力问答挑战赛《危险边缘》(Jeopardy)中,因战胜人类选手获得冠军而一战成名。如今4年半过去了,围绕着Watson,IBM也逐渐构建起了更加丰富的生态。在这期间,Watson也在不断进行行业应用的尝试,最早的行业应用就在医疗诊断,据报道Watson可以在数秒内帮助主治医师,根据所输入的病状特征(如化验、B超、CT等数据),查询数百万的历史诊断与学术资料(有点像法官查询过往类似案件的判例),最终提供一个诊断意见参考。到2013年时,Watson就已经确证了60多万起癌症。而如今,它显然正在将其强大的关联资料查询与语义分析的能力,带入其他行业。 其实说到Watson到底能做什么,IBM总结出来的就是三条:回答你的紧迫问题、快速提取文件(各类数据,包括非结构化数据)中的关键信息、洞察数据模型与数据相关性。这三条从后至前,也可以看出它实质的工作流程:分析数据——提取信息——作出应答。这其实就是一个认知计算的循环,所以看似简单,但如果提供的数据不同,应答的方式不同(文字、语音、图像或控制电路),借助于相应的网络连接,Watson可以外延出很多形态——可能是就是普通的电脑交互,可能是机器人,可能是家电,可能是可穿戴设备,也可能是汽车等等。换言之,互联网与云计算(企业自己构建的私有云,也可以是IBM的云服务)让Watson 外延至任何地方,在幕后为各种行业的产品提供智能化服务,进行为相关行业的认知化转型提供支持。 但是,这就是罗睿兰所说的转型吗?如果是的话,那么IBM其实早就开始转了,只是我们忘了! 如果我们认同由认知服务带来的转型,是与行业密切相关的,那么就不要忽视一个曾经被IBM全力推广,但近年鲜被提及,可仍然存在的理念——Smarter Planet。对,就是“智慧的地球”! 2008年11月,时任IBM董事长兼CEO的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正式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在2008年11月25日,IBM一口气发布了4篇新闻稿来阐述这一战略理念,而在此之后的2009年1月,“智慧的地球”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获得美国总统奥马巴的首肯。对于一家IT厂商,其主张的战略能成为国家的战略,在业界实属罕见。 与之相类似的就是1996年,IBM率先提出了电子商务(e-Business)的理念,引领了企业信息化的大潮,被认为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市场引领,也由此进一步确立了IBM在企业IT领域里的霸主地位。而智慧的地球可以看作是e-Business的一次升华,同样站在了远超IT范畴的商业社会愿景层面。 不过,智慧的地球在当时正好撞上了云计算的风生水起,一个偏向于产业愿景理念的话题最终不敌更为现实的技术愿景的话题。这其中有IBM准备不足的原因,比如对于这一宏大的理念,IBM当时并没有给出系统而逻辑严谨的解读,很多产品与技术或想法,也被一刀切似的冠以智慧的前缀,来为智慧地球的理念架构添砖加瓦,比如智慧的系统、智慧的运算、智慧的成长、智慧的云等等。这种有点牵强的生拉硬套,也造成了业界解读的混乱——有人认为智慧地球就是布满RFID和与之相关的信息处理平台,有人认为它就是物联网的另一种表述,有人认为它等同于SOA基础架构,更有人认为智慧地球就是云计算……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似乎都在盲人摸象般的体会着“智慧地球”,但这对于一个战略的推广与实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另一个对智慧地球理念产生制约的原因,则是当时相关的基础性技术还不足以支撑智慧地球的伟大愿景,这就有点像当初SUN提出的网络计算机(NC),正因为网络性能不足,而无法普及一样。智慧的地球愿景在当时很孤零的漂在空中,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的确有些遥不可及,只能在局部智慧一下,从而也就慢慢不如快速接地气的云计算受欢迎了。 但是,当初智慧地球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的XX行业,却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而IBM也逐渐将智慧地球归结于行业的解决方案。目前在其官网上,可以清楚的看出IBM的重点分类——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能源、智慧食品、智慧政府、智慧医疗、智慧娱乐、智慧零售等。也就是说,IBM更为专注于行业智慧化的转型,在2008年就提出来了,可惜时间不对,未能获得e-Business般的反响。 如今,互联网商业模式已成常态,网络与IoT技术早已今非昔比,IT基础设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协加速器、FPGA、闪存、软件定义等),再加上Watson的诞生,在我看来,其实正是在为智慧地球愿景铺垫更坚实的道路。仅就IBM这次所强调的认知转型来说,它的确为“智慧”一词提供实现基础——未来的企业将是认识化的,也并因此是智慧化的,最终由种种智慧化的个体,构成智慧的地球。 所以在我看来,IBM所谓向认知计算的转型,并非是新的转型,而是一次对原有理念的一次强有力的补充(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认知计算本身就是围绕数据来展开的,这和IBM近几年一直倡导的“为数据而生”的产品战略,没有本质的不同。认知计算与认知服务,或是认知转型其实是智慧地球理念下的一次技术体系的升级,仍然是为后者服务的 ——在IBM网站上,Watson的主网就在智慧地球主网之下,也可看出IBM对于Watson和智慧地球之间关系的定位。而罗睿兰所表述的,应该是IBM此时的一个转型状态或者是转型阶段。 现在再回头看看当初的“智慧地球”,相信大多数人会认真思考,不管IBM当初是不是构思完整,但不得不说,“智慧地球”的理念还是有远见的(虽然当时的确远了点)。 不过,对于这次技术体系的转型是否顺利,对于愿景,我当然认同,但对于具体的前进道路,笔者并不是很乐观,原因有二:第一在理念的传播上,认知计算这一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是比较陌生,这次IBM又遇到了一个和2009年云计算兴起时一个类似的问题,那就是机器学习。我敢说,听说过机器学习的人,要比知道认知计算的人多得多,这就意味未来市场教育的成本。毕竟双方异曲同工,有很多本质相似的地方,IBM要想突出认知计算本身,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否则就会像智慧地球一样,价值与特色会被稀释。第二个挑战源自社会的需求,认知化的服务是否在近期真的能获得消费级市场的重视?(上述四个案例中的三个消费级产品,有多少人会打算购买?)或者说,能否在一个合理的价格提供与众不同的消费级认知服务?这对于希望借助于认知化转型带获得高利润的IBM来说,可能是个问题,因为最终的服务成本,都会在产品价格上体现并转嫁给最终消费者,如果没有明显的领先功能与合乎大众需求的应用场景支撑,类似于惠尔浦和安德玛这类的公司都要好好想想。而在整体的社会消费意识或习惯没有转变时,IBM能否忍受较长时期的“利润等待”呢? 但不管怎样,我认为IBM至少让智慧地球实现之路变得更加完整。向认知服务的转型,将IBM发力点聚焦,这肯定是个好事,也是传统IT厂商面对新兴IT模式挑战的一个好的转机,与智慧地球行业方案的紧密结合,将是新兴IT厂商望而生畏的竞争利器——行业经验与紧随时代的解决方案,是包括IBM在内的传统IT厂商,面对新兴IT竞争的最有效的缓冲区,也是最有效的反击阵地。但在当下,与新兴IT的胶着之战,或者营收争夺之战,还不会在认知解决方案领域展开(但也快了,别忘了互联网公司引领的“机器学习”),关键还在于基础IT领域,也就是“云平台”,其与“认知解决方案”之间可谓是一个基础,一个是增值,一个代表着今天,一个代表着明天。这就好像在接力比赛,认知服务是下一个接棒手,IBM当然希望能早日交棒,以拉开新的竞争优秀 ,确定新的领导地位。但目前来看,IT架构变革仍然是IBM苦战之地,所以IBM艰苦的日子还会继续,至于时间长短就看IBM“云平台”的实力与市场消费习惯与需求的转变速度了。 最后,回到本文的主体,我愿意用一句话对IBM这次的变化做一个概括:今日认知转型,不忘智慧初心! 祝IBM好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