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滿族“火鍋”、“包兒飯”的吃法,《王府生活實錄》中記載:“凡是數九的頭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鍋,甚至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鍋。就是說,九九當中要吃十次火鍋,十次火鍋十種不同的內容。頭一次吃火鍋照例是涮羊肉,但與東來順的涮羊肉不同。它的湯很講究,作湯的原料包括鴨、生雞片、蘑菇、蝦米、幹貝等。此外,還有兩種與北京市民所用的一樣,一是丸子,二是驢肉。這兩種普通食物,價廉物美,各有特色,可惜今天見不到了。這許多原料熬出來的湯涮羊肉,其味無窮。除了羊肉之外,還要有全部羊肚。所謂全部也並不全,首先不要肚板,嫌它不好嚼。羊肚主要吃肚臉,去了兩層皮的肚仁。除了羊肉,還要有腰子和肝。這是不能少的,這樣才叫‘全涮羊肉’。但要說清楚,王府涮羊肉所用的調料不像東來順所用的這麼多,這麼全。當時,只有白醬油(好醬油)、醬豆腐、韭菜末(不是韭菜花)和糖蒜。像什麼芝麻醬、蝦油、料酒、炸辣椒等佐料一概沒有,同時也不涮白菜,而只涮酸菜、粉絲。從一九過後,以後的八個九吃的火鍋各不相同。有山雞鍋,白肉鍋,銀魚、紫蟹蜊蝗火鍋,麅、鹿、黃羊野味鍋等等,九九末一天,吃的是‘一品鍋’。此鍋為純錫所制,大而扁,因蓋上刻有‘當朝一品’字樣故名。它以鴿蛋、燕菜、魚翅、海參為主,五顏六色,實際上是一大雜燴菜。”
關於吃包子飯(太祖吃包)的記載:“舊時,北京的滿族人,爭先購買大白菜,不是做菜,也不是剁餡,而是用於吃‘包’。它是滿族一種特有的食品。據說,在努爾哈赤以‘十三甲’興兵初期、一次被敵圍困,全軍絕糧,他命部屬撿拾菜葉,包著野果野菜充饑,堅持戰鬥。不久,破敵突圍。此後,所部日漸壯大,領土增多,但不斷以菜葉包食作為滿族食品,大概也有憶苦之意。後來,吃‘包’之風遍及遼東,並於明萬曆年間,明宮亦食這類食品。‘以各種精肥肉、薑、蔥、蒜剁如豆大,拌飯,以窩苣大葉裹食之,名曰‘包兒飯’。遼東人俗亦尚此’,(見《明宮史》火集)。其實,不是‘遼東人俗亦尚此’,而是地道的滿俗,從東北傳至明宮的。這種食品一直遺傳下來,王府亦嘗此味。‘包’的做法,是將白菜大葉用水洗淨,再把小肚、醬肘、香腸等熟食切成丁,另備攤黃菜、炒豆腐等幾種普通菜肴拌和在米飯之中。然後,攤開白菜大葉,塗抹黃醬,再把拌好的米飯舀在菜葉上,以雙手包嚴實,然後捧食,此之謂‘吃包’也。這種吃法,今不多見,恐將失傳,志之以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