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兰芳的一张遗照

 汉青的马甲 2016-01-08




文/简书作者:马风


晚年的孟小冬,独居香港。


在她的厅堂里,摆设个祭坛,整日香火繚绕,还有鲜花供果。灵位上大幅的黑白照片,呈现的是梅兰发的遗容。


1925年,北京的梨园舞台上,上演了一出轰动一时的《四郎探母》。超级大名旦梅兰芳饰演番帮铁镜公主,杨家将四郎,则由女须生孟小冬搭档。


这是两人的第一次合作,却赢得了珠联璧合的完美效果。


孟小冬年仅18岁,是个剛出茅庐没多久的女娃。有评论说,一个“比男人更男人”的女人,和一个“比女人更女人”的男人阴阳颠倒,反差如此鲜明却又如此和谐的搭配,谱写了戏曲演出史上,无比精彩的篇章。


两年后,这对粉墨场上的假夫妻,竟然成了红綃帐里的真鸳鸯。


诗家誉为天作之合大加盛赞:“真疑是戏戏疑真,红袖青衫两俊人。难怪梅岭开最好,孟冬恰属小阳春。”


然而,好景不常。孟小冬期望得到的“名分”,始终未能如愿,并且屡遭羞辱。“红袖青衫”仅仅维持四年。


天津《大公报》头版,连续三天登载了孟小冬的《紧急启事》,声称对她如此处境,“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意可言”。于是,在舆论和粉丝一片叹息声中,曾经的如花美眷,劳燕分飞了。


直到1961年,梅兰芳离世,孟梅二人,形同陌路,断绝了一切交往。


孟小冬妾命难逃。再次出嫁,作了杜月笙的位列第五的姨太太。这位大佬,1951年就已去世。


孟小冬不为杜月笙摆放灵位,反倒设置梅兰芳的祭坛,其中缘故,我作为局外人,只能胡乱猜想了。


一张薄薄的遗照,镶嵌着怎样纷繁丰厚的内容?悼念的只是作为梨园同行的一位名旦,只是作为同台演出的杰出搭档?


不仅如此吧。我敢说,一定还会有作为同床共枕恩爱郎君。最后这个身份,为她带来长达几乎一生的怨恨哀愁。但浓浓的阴影,仍然遮盖不住短短四年中,酿就的,那怕是点点滴滴的甜情蜜意。


孤身只影,无言独上西楼,心里被流逝的一江春水,冲刷得空空落落的。正如她嘴里无数次说出的杨四郎那句念白“长叹空随一阵风”。


虽说往事不堪回首,可肺腑深处,仍然沉淀着一片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怀。说穿了,正是挥之不去别是一番滋味的思梅心结。这个顽强牢固的心结,犹如难以医治的病灶,只有照片上那副黑白两色的面容,才是可以消解的一剂良方。


纳兰容若沉吟道:“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梅氏这张照片,我猜测,一准是那四年间拍摄的。常见的端庄英俊中,格外有一种抱得美人归的自得和惬意。即使在静止的照片上,明澈灵动的眼神,仍然具有勾魂摄魄的魅力。


孟小冬此刻瞥上一眼,还禁不住两颊飞红,心惊肉跳。随着灵牌前香火繚绕出的烟雾,在冷清的屋内,和同样冷清的心底,回旋起的一股春风,把人带进曾经有过的四年旧梦中。


手边有那么多照片,单单选中这一张,一定是花了许多心思的。那就多看几眼,多吹起几股春风,让旧梦更悠长更缠绵吧。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王国维这几句词,令我有了联想。如此虔诚地设置灵牌,大概还有另一番心思。会不会怀着“千千缕”的“旧恨”,请求九泉之下的逝者,对自己的冲动草率,给予谅解宽恕呢。


如果当年不那么看重名分,不那么大张旗鼓的刊登什么“紧要启事”,少一点激愤,多一点忍让,在皇城根儿边上的小四合院,享受不乏荣华富贵的人间烟火,夫唱妇随,白头偕老,那就不会有随之而来的坎坎坷坷,凄凄惨惨戚戚,,不会留下一道一道的心灵创伤,那该多好。


面对照片,不论想的什么,归根到底,还是应了白居易咏叹的那十个字:“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马风:简书原创作者。


版权所属,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想给作者写评论?想给简书投稿?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简书App加入简书作者行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