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奇葩文《不要因为雾霾而葬送了明天》(据考证,作者为一种身体特别长的海洋鱼类),其中槽点多到无从谈起,不过这不是本文要谈的重点,这里只引用文中的一句话: 今天中国烧的煤炭全部100%经过了脱硫处理、脱硝处理,洗煤技术十分发达。能做到“采煤不见煤,烧煤不见灰。” 且不说全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并没有达到100%,根据绿色和平的调查报告,即便在12家宣称达到“超低排放”的燃煤电厂中,全都存在排放违规的现象! 什么是超低排放?超低排放,是多个国家部委共同制定的标准,根据《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规定,“东部地区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即在基准氧含量6%条件下,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实现该排放的燃煤机组一般被称作“超低排放”机组。 近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和能源局发布政策确立超低排放的电价支持政策,对2016年1月1日以前或之后并网运行的机组分别加价1分钱每千瓦时和0.5分钱每千瓦时,并按照排放符合超低排放限值的时间比率执行事后兑付。但对符合超低限值的时间比率低于80%的机组,该季度不享受电价加价政策。其中,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中有一项不符合超低排放标准的,即视为该时段不符合超低排放标准。 12家燃煤电厂全部违规截止2015年9月30日,绿色和平从媒体公开信息收集了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燃煤电厂(26家电厂37个排口),并与传统煤电装机大省:山东省、江苏省和河北省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平台上公开排污信息的燃煤电厂进行交叉对比。最终获取12家宣称达到“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的共15个排口数据,并将这12家电厂每小时的排放记录与“超低排放”限值进行一一比对。 绿色和平调查的12家燃煤电厂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过“超低排放”限值的排放记录。以信息公开平台上提供的数据为依据,12家燃煤电厂中: 全部存在氮氧化物排放违规,全部存在二氧化硫排放违规,11家存在烟尘排放违规(其余1家数据缺失);其中,某一种或多种大气污染物不符合超低限值的时间比率超过其总运行时间1%的有5家燃煤电厂,超过20%的有2家燃煤电厂。 本次所调查的12家电厂中有11家电厂均属于五大电力集团或神华集团,对整个行业有示范作用。然而,部分燃煤电厂有严重的超过“超低排放”限值的记录: 数据平台上的排放记录显示,在12家企业中,无法达到“超低排放”标准、且超标时间占其运营时间5%以上的情况并非个例,其中氮氧化物出现严重超限值的燃煤电厂有4家,二氧化硫有1家,烟尘有2家。 如山东省国电石横发电公司,竟有1710小时的烟尘小时排放浓度超过了超低排放限值10毫克/立方米,占2015年1-9月该电厂运行时间的42%。 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氮氧化物排放记录上有1838个小时超过“超低排放”限值,占2015年1-9月该电厂运行时间的53.4%。
超出“超低排放”限制期间,电厂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显示,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的1号机组分别有53个小时、36个小时和92个小时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出现了超出“超低排放”限制标准的记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三种大气污染物的超过“超低排放”限值的时间占总运行小时的比例低于5%,但超出“超低排放”限值期间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却占到总排放量的39.4%、12.1%和24.3%。 除了该燃煤电厂外,被调查的12家电厂中还有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国电宿迁热电有限公司等4家燃煤电厂有类似的情况。2015年1月至9月期间,这些燃煤电厂的一种或多种大气污染物(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超过“超低排放”限值期间的排放量占到其运行期间总排放量的39.4%至72.3%。
“近零排放”电厂排放情况近日通过验收的京津冀地区首家全厂“近零排放”燃煤电厂——神华国华三河电厂,2015年第二季度,其1号机组的氮氧化物未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时间占运行时间的1.1%、二氧化硫未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时间占运行时间的3.7%。2015年3季度其2号机组的氮氧化物未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时间占运行时间的1.1%。
根据调查,绿色和平得出以下结论: 1) 目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燃煤电厂尚不能达成稳定连续排放,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燃煤电厂存在“验收达标,运行超标”的情形。 2) 目前的监管机制违法成本过低。按照近期发布的“发改价格[2015]2835号令”中的事后兑付政策规定,未能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的企业仅根据符合“超低排放”限值排放的时间比率,按照一定比例或全部扣除其上网电量加价,但“短时间内大量排放”的情况却并不在政策的考虑之中。惩罚性政策缺失和低违法成本可能使超低排放标准缺乏实际的约束力。 3) 监测数据平台尚不成熟,在此次的调查期间绿色和平发现:
看来,燃煤电厂所谓的“超低排放”改造仍然很多亟需改善的地方,尤其是在监管方面,硬件的提升远远不够,必须要有成熟有效的监管体制配套:
来源于:能源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