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枢作为与赵孟頫齐名的元代书法大家,作品传世却不多,近年出现的《草书千字文残卷》是鲜于枢真迹的最新发现,是元代书法的珍贵遗存。 作 者:杨岩松 《草书千字文残卷》(题图局部及下图,以下简称《残卷》)高47厘米,现存前、中部四帧,各钤相同的“黄道爵印”(晚明福建籍官员)四字收藏印。根据这些信息推测,其完整状态应为长约二十米左右的高头大卷,最晚到明代晚期,已经因损毁不完的原因,由手卷改为册页。下面从基本形态、主要特征等几个角度,对《残卷》的鉴定略作简述。 一、《残卷》与鲜于枢样本形态高度相符?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收藏的一卷鲜于枢《千字文》是小字,其中相关段落与《残卷》对比,二者结字、用笔非常近似,仅仅是大字浑厚、小字轻捷的自然差别。传为鲜于枢、赵孟頫合写的《千字文》摹本字径稍大,因而其中相关段落也更近似,如“守真志满”字节。 《草书千字文残卷》全图 鲜于枢《千字文》(局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鲜、赵合写《千字文》摹本(局部) 将《残卷》与鲜于枢真迹样本进行深入、全面的比对,可以看到其笔法形态及习惯写法与样本高度吻合(彩图为《残卷》选字,黑白图为样本)。 二、《残卷》具有鲜于枢书法的一些典型特征? 除上述形态和习惯写法方面与样本的高度吻合之外,《残卷》还有一些明显的的鲜于枢书法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来自时代与个人的多重制约。 1、《残卷》最大的字直径超过了14cm,而“大字”和“草书”正是鲜于枢书法突出的特点。王连起《鲜于枢和他的书法艺术》中总结:“…如果不善悬腕甚至悬肘并有极深的功力,是写不了这样雄强的大字行书的…有元一代,能够书写大字长篇而又神完气足者,可以说是舍伯几无第二人。” 2、逆笔笔法是一种高古的笔法,鲜于枢是这一笔法的重要孑遗,元代之后罕见。启功曾指出怀素《自叙帖》中存在逆笔笔法,这种右上方向的环状行笔,对鲜于枢笔法有深刻影响——“木”“扌”部的横竖牵连常构成一个圈眼,这一特点在《残卷》中有充分表现。 在鲜于枢笔下,逆笔笔法还有些更具特色的演绎,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字,由于逆笔笔法,使得“安”更象“每”字(黑白图)。《残卷》中“楼”字(彩版图)有相同的表现:横划完成后笔不离纸,逆笔上提,然后转锋蓄势,裹锋下行。 3、传说鲜于枢早年书法未善,一次看到有人在泥水中拉车而悟笔法,即所谓“挽车泥沼”的故事,其后期作品笔法沉涩、紧实,强调质感,与这一典故相印证。说明鲜于枢的笔法既来自怀素、颜真卿的历史传承,也来自生活场景的联想感悟,《残卷》书写的笔触、意趣与这些特质相符。这种沉雄笔法,经常性的产生辅毫逸出、另成一线的笔墨现象(黑白),《残册》中的同样现象(彩版),显然是相同的手感笔触、使用相同材质性能的工具。 4、古、今鉴赏家中都有人指出,鲜于枢作品中经常诸体并施,草书中夹杂行楷书,这实际是其调整书写节奏的一种方式,也与其“复古”的书法理念有关。《残卷》大草中夹杂“华”、“羌”两个行楷字,正是这一创作手法的表现。 三、《残卷》不是摹本或临摹仿本 1、《残卷》墨色黝黑,与传世宋元书法墨迹松烟墨特征相符。行笔轻重疾徐自然展现,笔画相交之处的墨色累积痕迹清晰、浸润,摹本的可能性完全排除。 2、鲜于枢多种形态特征、书写特征在《残卷》中同时存在,所构成的证据链条具有排他性。特别是一些隐秘特征,是书法图像汇集后的新发现,前人从未提及。通过图像统计可知,即使边武这样的“乱真”仿手,对鲜于枢“风”字框结构内部靠右安排的习惯也未能掌握(见本文“一”中笔法形态及习惯写法对比图)。 3、“草书”和“大字”这两个因素,是临仿在技术方面难以逾越的门槛,用顶级仿手的作品作为反向对照,可以获得更直观的认识:《残卷》与边武本款《千字文》的相同段落对看,二者笔力、气息格调的落差非常明显。 边武《千字文》(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历史上鲜于枢无款真迹的鉴定启示 由于种种原因,无款作品在鲜于枢书法占据一定的数量,且皆为煌煌名迹:如《论草书帖》、《御史箴》、《进学解》、《古镜歌》,历史上这些作品认定,除了流传与考证之外,重要原因还是鲜于枢的独特风格与明显特征。这些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新发现的《残卷》。 |
|